段曉麗 李 莉 任緒東
頭痛是指各種傷害性刺激所產生的致病因子,作用在頭顱內外,經痛覺傳導系統的神經結構傳入到中樞部進行分析、整合后所產生的一種局部或者全頭顱的痛楚,該病可單獨出現,也可出現在多種急性、慢性疾病中[1]。頭痛是臨床常見疾病之一,病因復雜,多發于青年、中年以及老年患者,不少研究學者表示,頭痛與臨床中的中風以及眩暈疾病具有十分密切聯系,常常表現為不穩定感,具有病程長等特點,不僅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脅,也給家庭帶來一定壓力[2]。現代醫學中高血壓、鼻炎、三叉神經痛等病中皆可見頭痛癥狀,究其原因多因感受外邪、情志不和、久病體虛等影響頭部經絡或者腦髓失養所致。現代醫學治療該病常通過止痛藥物治療,雖然可暫時緩解頭痛癥狀,但不良反應多,長期效果并不理想[3]。根據該病的臨床特點,中醫將其歸為“眩暈”“中風”等范疇,任緒東教授現任濟南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腦病科主任、主任醫師,出生于中醫世家,自幼聰明好學,博聞強記,從醫30余年,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對腦病的病因及辨證用藥均具有獨特見解。本文現將任緒東教授治療腦病的經驗進行總結,詳述如下。
頭痛病因較多,因頭為腦髓所居,經脈會聚之所,凡六淫邪氣外襲以及內傷均可擾亂精明之府,進而表現出頭痛征象[4]。任緒東教授辨證重視以氣血理論為基礎,氣血辨證古已有之,古人謂:“人之一身皆受氣血之所循行”即可說明,這也與任老師觀點不謀而合。任緒東教授認為,中風以中老年人為多發,中年之后人體一身之氣逐漸虧虛,究其原因在于,年高氣虛精虧為其一;患者常常伴有高血壓等基礎疾病,病程持續時間較長,時間久,則耗傷氣陰為其二;第三則為患者長期處在精神緊張狀態,對肝、脾等具有一定傷害;此外,素體氣虛亦可由先天稟賦不足引起,由此而奠定了中風發病的根本基礎。任老師根據多年經驗總結,認為“在許多疾病中,在不同時期均會影響到氣血的正常運行,均可能造成氣血紊亂”,故氣虛血瘀為中風病發病之本。古代《素問·調經論》曰:“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血于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可見氣血的變化是疾病發生的基礎;氣虛清陽不升,氣虛則血行不暢,氣血瘀滯,腦失濡養,導致神明失用[5,6]。這也與任緒東教授觀點一致。
《丹溪心法》中提出了痰水致眩的學說,曰:“無痰則不作眩”,也記載了氣滯頭痛以及痰厥頭痛等觀點[7]。到清明時期,在《景岳全書》中記載因虛致眩說,而在《醫學正傳·眩運》中提出結合臨床實際,針對不同體質及證候,可采取辨證實施方略。氣虛則不能行津化液,而聚生痰飲,《景岳全書·非風》指出:“凡非風之多痰者,悉由中虛而然。”痰濁一旦深入到血液中,不僅會對腦部經絡起到阻滯,也會引起血瘀;此外,痰濁與血瘀同時存在,則會阻塞腦部經絡,導致中風。任老師同樣指出,單純的氣虛一般不會導致中風,只有氣虛日久,氣病及血,因虛致瘀,發展到一定程度,影響了血液的正常運行,造成腦脈痹塞,腦絡失養,發為中風。
中醫將頭痛歸為“眩暈”“中風”范疇,對于眩暈的臨床治療,《本草綱目》中早有記載,天麻為治風之神藥;《本經疏證》中有言:“白術治眩,非治眩也,治痰與水耳”。 任老師在《黃帝內經》理論指導下,從痰論治,對該病的治療方案以及用藥情況進行一定總結,實施辨證治療。任教授主張通過辨證方法治療眩暈,不僅重視痰與眩暈的關系,也強調治眩暈必治痰,并創立了熄風化痰、健脾化痰、活血化痰、滋陰化痰和理氣化痰治眩暈五法,對于合并其他疾病患者,可進行辨證加減治療。任教授治療思路清晰且靈活,方便臨床應用,可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任緒東教授活用“血不利則為水”,注重中風病瘀水互結。《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中記載“血不利則為水”,后世醫家對此論述較多,多認為血不利是指血瘀[8,9]。研究顯示,因中風的氣血紊亂,血脈受損,血瘀阻滯,當患者出現缺血或者出血后,均會對腦組織產生一定的損害,可能會形成腦水腫或者腦功能缺損等嚴重并發癥。這也符合中醫理論的離經之血病理變化。正如唐容川所云:“凡離經之血,與榮養周身之血,已睽絕而不合,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權,故凡血證,總以祛瘀為要”,表明活血化瘀是治風先治本的重要體現[10]。
任緒東教授根據上述理論,先后開展“抵當丸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后腦水腫的臨床與實驗研究”和“腦竅通膠囊治療急性缺血性腦水腫的研究”,取得了較好療效,明顯降低患者致殘率,改善患者預后,具有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其中抵當丸出自《傷寒論》,內含大黃15 g, 水蛭10 g,虻蟲10 g,桃仁10 g。最新藥理學證明,大黃具有攻積滯、清濕熱、涼血、祛瘀、解毒等功效;水蛭可降低腦缺血,對腦神經功能具有一定影響,具有抗凝、抗血栓等功效;虻蟲性涼,具有活血化瘀功效;桃仁具有活血祛瘀,潤腸通便,止咳平喘等功效。諸藥為伍,共奏活血化瘀、活血通便、破積通經等功效。腦竅通膠囊具有益氣活血、化瘀通絡等效果,用于治療氣虛血滯、脈絡瘀阻所致中風中經絡具有較好應用效果,其內含黃芪、赤芍、丹參、當歸、川芎、桃仁、紅花、桂枝、桑枝、地龍、全蝎、水蛭等多種中藥成分[11]。最新藥理學證明,黃芪具有補氣止汗、利尿消腫等功效;赤芍可清熱涼血、活血祛瘀;丹參具有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清心除煩等作用;當歸、川芎可祛風止痛、活血化瘀;桃仁、紅花可活血祛瘀,潤腸通便,止咳平喘;桂枝具有溫經通脈、助陽化氣等功效;桑枝具有生津利水、祛濕通絡、祛風養血等作用;地龍可清熱定驚、通絡、平喘、利尿;全蝎可息風止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水蛭具有破血、逐瘀、通經等功效。諸藥為伍,共奏活血化瘀、行氣活血等功效[12]。任緒東教授將上述中藥方劑用于治療急性缺血性腦水腫,隨癥加減,取得良好的療效。
孫某,女,52歲。2018年11月23日初診。以“頭痛及頭暈數天”為主訴,患者在半個月左右前出現頭暈、惡心等癥狀,在1 d后癥狀有所緩解,在勞作或者運動時有所加劇,每次發作持續時間不超過1~2 d,2 d前因體力活動后頭痛再次發作,伴有惡心嘔吐、眩暈等癥狀,發病以來患者飲食正常,睡眠不佳,舌質暗紅,小便顏色不正常,苔白膩,脈弦滑。患者經頭顱核磁共振檢查回示正常。經西醫診斷:偏頭痛,中醫診斷:頭痛。病因:血瘀阻滯、風痰上擾,診治應以活血化瘀、健脾祛濕等為主。具體方藥如下:茯苓15 g,石菖蒲15 g,川芎15 g,制半夏12 g,白術12 g,陳皮12 g,丹參10 g,甘草6 g。水煎服,連續服用7劑。
二診:患者在治療期間,癥狀有所改善,頭痛癥狀僅發作1次,且發作時頭痛、眩暈等明顯較之前減輕,舌暗紅,苔薄白,將原來方藥中制半夏減量為10 g,繼續服用7劑。
三診:經服藥后,患者眩暈癥狀無發作,但是經體力勞累后仍有些眩暈及乏力,舌暗紅,苔薄白,任緒東教授主張“效不更方”,守上方,繼續服用7劑。對患者隨訪2個月后,未見癥狀發作。
任緒東教授認為,治病必求于本,需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且近年來,隨著經濟不斷發展,人們物質生活不斷豐富,現代人飲食結構、生活方式等發生重大改變。因人們飲食不節、多食辛辣刺激等食物,疏于勞作及鍛煉,日久,氣虛之人不斷增加,氣虛則不能行津化液,而聚生痰飲,加之作息紊亂,氣虛日久,氣病及血,因虛致瘀,發展到一定程度,影響血液的正常運行,進而導致中風;此外,寒冷不調,冷熱不均,易感外風;風痰交結、上擾清竅,則可見頭痛、眩暈發作。對于眩暈的臨床治療,任老師指出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治療,主張治眩暈必治痰,并創立治眩暈五法(熄風化痰、健脾化痰、活血化痰、滋陰化痰、理氣化痰)。此外,任緒東教授指出,活血化瘀法是治風先治血,任老師也根據這一理論,采用抵當丸以及腦竅通膠囊對高血壓性腦出血后腦水腫及急性缺血性腦水腫患者進行治療,并取得較好的療效,可降低患者致殘率,改善其預后,具有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