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周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 年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無論是在理論、戰略方面還是在政策、措施上,都進行了積極的有力的探索實踐與創新,并積累了豐富的寶貴經驗。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區域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突出。在把握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演進歷程的基礎上,探究展望其未來的發展走向,對新時代完善區域發展戰略、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自1949 年到1978 年,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逐步暴露出來,決策層積極探索,實施重點發展內地并推動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的戰略。1953 年做出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在大規模工業建設得以推進的過程中,沿海與內地生產力布局問題暴露出來。為滿足區域經濟建設需求,結合地區地理條件以及經濟基礎進行綜合分析,將全國劃分為沿海經濟地帶和內地經濟地帶。決策層指出,在對沿海工業基礎進行利用的同時,要關注內地工業建設,以促進工業發展布局的平衡化。經濟協作區的設立,目的在于建立較完整的經濟區域,凸顯其特色化。在20 世紀60 年代,基于國際局勢以及國防需求出發,科學劃分區域,“三線”地區側重經濟建設與工業布局,國家投入較多資金,在行政指令下沿海地區部分企業向內地遷移,區域經濟布局得到改善,內部發展經濟的基礎也得以順利奠定。這一階段內,內地發展經濟的基礎也得以形成,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地區逐漸形成獨立經濟結構與完整的經濟體系。在追求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的大環境下,對于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形成一定抑制,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差距也明顯拉大,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有所下降。
自1978 年到1990 年,區域非均衡性協調發展戰略得以實施,東部沿海地區優先發展,以先富帶動后富。就區域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來看,由均衡發展向非均衡發展轉變,戰略重點自內地傾斜向優先發展東部沿海地區轉變,發揮輻射示范作用,以促進中西部地區協調發展。1979 年設立深圳、廈門等經濟特區,東部沿海地區不斷開放,對外開放區域逐步拓展延伸。1984 年沿海地區對外開放范圍擴大,南北全線戰略布局形成。1985 年確定珠三角、長三角等為經濟開發區,隨著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的擴大,沿海開放地帶得以形成。區域發展戰略上,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先富帶后富”的思想,讓區域經濟非均衡中的均衡也不斷凸顯。改革開放以后,在非均衡發展的區域戰略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實現了高速發展,為國民經濟快速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持,先富帶動后富的頭雁效應較為明顯。
自1991 年至今,這個階段實施的是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就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發展情況來看,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戰略提出與初步形成階段。即1991 年到2003 年,在中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保證生產力布局的合理化,協調發展地方經濟。國家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區域協調發展成為關注的重點。區域經濟的發展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在國家統一規劃指導下,合理分工,通過優勢互補來實現共同發展,這就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在調整區域戰略部署的基礎上,強調兼顧東部地區發展和西部大開發等戰略,促進地區快速發展。二是戰略的全面推進階段。即2004 年到2012年,這個階段,重點關注中部地區發展,同時不斷完善區域協調互動機制,保證區域發展格局的合理化,在區域發展過程中綜合分析人口、經濟等因素,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創新區域經濟發展理念,深化認識區域發展規律,將生態文明建設與區域發展布局有機結合起來,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三是戰略全面深化階段,即黨的十八大以來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區域發展新格局,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將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上升到了更高的要求,為中國區域發展注入了新的發展動能。
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在“十一五”規劃提出后得以較好落實,這對于區域協調發展、助推城鄉統籌具有一定促進作用。未來區域經濟發展,要注重縮小區域差異,明確要通過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來推動實現協調發展。分類指導是一種可行的方式,從東、中、西及東北四大板塊的現實情況出發,在國家區域發展新要求下,積極調整發展戰略。在西部發展過程中形成開發新格局,對于東北老工業基地要深化改革,促進其振興發展,中部地區要發揮自身優勢,加快崛起。受到自然環境以及交通區位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雖取得一定成效,但發展程度并不理想,未來發展中要加快發展步伐,從基礎設施建設、優勢產業發展以及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入手,真正實現精準脫貧。把握“一帶一路”建設新契機,全面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增強產業競爭力。針對東北地區體制機制僵化以及結構性矛盾突出的問題,在未來發展中要持續深化改革,完善體制機制,轉變政府職能,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促進區域經濟健康發展。
中國區域經濟的未來發展,要堅持協同性、整體性和聯動性的原則,把深化改革和體制機制創新作為關鍵點。結合區域發展的現實情況,建立健全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多措并舉,發揮區域發展的聯動協調作用,為區域經濟的高水平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持。區域協調發展要正確認識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優化生產要素空間布局,讓生產要素跨區域自由流動,促進區域經濟分工與合作的實現。在開放競爭的市場經濟體系下,不斷完善發展體制機制,合理優化配置資源,通過區域合作機制的發展,來實現優勢互補,促進區域間多層次、多形式合作。強化政策協調和組織保障,為區域發展提供支持。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要注重科技、人才以及教育等方面的投入支持力度,增進區域之間良性互動。要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科學利用資源,探索區域發展新機制,促進區域之間利益協調平衡發展。
在“一帶一路”大環境下,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要更加注重區域發展戰略的范圍與層次方面的升級,以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來引領區域協調發展,構建區域發展新格局。在中國區域經濟未來發展中,要做好戰略層面的統籌對接,加大項目建設力度,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同時,要積極探索特色發展道路,為區域協調發展提供更豐富的經驗。在遵照國際標準的同時,要凸顯中國元素與中國特色,確保定位科學合理。貫徹新發展理念,優化空間結構布局,積極打造示范區,促進協調發展。構建現代化產業發展體系,充分發揮區域發展戰略的輻射引領作用,增強區域發展的聚合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將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和導向。走進生態文明新時代,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強化綠色發展意識,加大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力度,走“兩化”發展之路。在環境治理大環境下,社會群體高度關注生態環境,區域經濟發展亟待轉型,在區域發展過程中,要高度關注生態環境質量,突出綠色產發展,形成綠色消費行為模式,滿足社會群體對良好生態環境的需求。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還要加強統籌協調,對區域生態格局進行優化,提升區域綠色治理能力,從而更好地推動區域發展。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區域發展的協調性不足,“老少邊窮”地區特別是西部民族邊遠山區,發展相對滯后,這較為嚴重地制約著區域協調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加大力度推動“老少邊窮”地區的發展,要優化調整發展戰略,打贏脫貧攻堅戰。由此可見,“老少邊窮”地區將作為區域協調發展的突破口。未來中國區域經濟的發展,要更加關注“老少邊窮”地區,以加大力度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不斷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協同推進衛生醫療、文化教育等事業的發展。立足自身資源稟賦等優勢,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產業經濟,發掘內在潛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在生態環境方面,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原則,促進生態資源向生態資本轉化。強化東部地區對中西部地區、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或貧困地區的對口幫扶。加大國家對“老少邊窮”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同時發揮金融的支持作用,以促進“老少邊窮”地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年以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經歷了區域均衡發展、區域非均衡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既一脈相承、又各有側重,順應了時代發展的需要,為新時代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豐富而又寶貴的經驗。基于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演進歷程,把握新時代區域經濟的發展態勢,必須更加注重區域綠色轉型發展,優化區域生態格局,強化地區綠色治理能力,匯集綠色發展新動能。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導向,推動實現區域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加快推進實現鄉村振興注入新的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