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錦霞,賈麗艷
(山西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山西太谷,030801)
當前,隨著國民經濟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不斷推進,國家繼續強化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推進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以下簡稱“雙創”)工作。“以人才支撐為第一要素……激發人才創造潛能,鼓勵科技人員、中高等院校畢業生……投身創新創業”。[1]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提升青年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是“雙創”工作穩步推進的主要途徑。青年學生朝氣蓬勃、思想先進、思維活躍、善于探索、勇于挑戰,蘊藏著強大的創新基因和創業潛力,是推進“雙創”工作的生力軍。[2]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主要陣地為高校,我國的高校是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因此,推進“雙創”教育工作,是高校承擔歷史責任和時代使命,推動自身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當前,高校畢業生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壓力,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是落實以創業帶動就業,促進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的重要措施。[3]同時,大學階段是個人綜合素質提升的關鍵時期,培養創新創業能力也是大學生提升綜合素質,實現自我健康成長的內在需要。因此,高校必須創新形式、改革內容,努力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工作。2015年以來,國家多次以文件形式要求健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強化創新創業實踐,[4]但如何將文件精神真正落到實處,尚需進行深入思考和探索。大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認同的心理過程是循環往復、層層遞進的,需要經過初步的認知、情感的認同和行為的自覺三個過程,最終達到知、情和行三者的辯證統一,即“三入”:入耳、入心、入行。因此,高校“雙創”教育工作必須在了解和遵循學生認知行為發展規律和教師教書育人規律的基礎上,改革教育內容、創新教育形式,引導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入耳”“入腦”“入心”,逐步探索形成科學合理系統的“三入式”教育模式,推進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提升創新創業教育成效。
馬克思指出:“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5]“入耳”,指外在信息與個體的感覺器官接觸后,通過意識的思維活動進行能動性的改造,以觀念的形式存在于人的頭腦之中,使之成為人的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入耳”是個體認識客觀世界的最初階段,也是大學生認識“雙創”的前提和基礎。“雙創”教育活動在未被人腦感知成為人的意識之前,是獨立于人而客觀存在的事物,只有被人腦所“接收”之后才能成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雙創”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是根據當前世界經濟轉型發展的新特征和大學生思想意識多元、多樣、多變的新特點而提出來的,其教育從概念到實踐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復雜性,并不是簡單地靠媒體宣傳就能進入大學生的頭腦。那么,如何有效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入耳”呢?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講授在當前依然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高校教育工作者科學的“雙創”觀、豐富的“雙創”知識是學生正確認識“雙創”的前提和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神圣使命。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師自己必須通過自學、外出參加培訓等形式,全面系統了解“雙創”教育工作,培養正確的“雙創”觀,擁有深度解讀分析政策和指導學生高效實踐的能力。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向學生傳授正確的創新創業觀念,有效指導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推進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改革。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講,大學階段正處于個人成長過程中的青年中期,也是個人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疾風驟雨期”和個人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擁有部分成年人的智慧和部分未成年人的不成熟。教育者不能完全用成人式的系統理論教育模式,也不能完全用未成年人式的碎片化故事點撥模式對大學生進行教育,要在真正了解大學生學習、生活和大學成長發展規律與思想行為特點的基礎上,將兩種教育模式結合起來,進行深淺適宜、有針對性的教育和引導。教育者可以通過打造“雙創典型案例”和“雙創榜樣人物”等形式,用社會熱點話題和大學生身邊的現實案例來講解創新創業的目的、意義和科學內涵;通過帶領大學生深入創業園區、創業基地開展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真切體驗創新創業,并及時、有效地解決學生在體驗過程中遇到的各類疑惑和難題。教育者只有通過生動的理論闡釋、幫助學生進行深切的實踐體驗,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才能真知、真懂、真“接收”。
“價值觀內化”是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西方心理學所倡導的認知活動機理,人的價值觀內化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必然通過有效的外在教化與主體內部能動轉化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形成,即實現從科學理論認知上的“是”發展到價值生活行動上的“應該”而“轉識成智”。[6]“入耳”是接收信息的過程,是外在的教化,“入心”則是個體發揮主觀能動性,將“入耳”的信息加工處理,內化為自身知識的過程,即弗洛伊德提出的價值觀內化。在此過程中,情感是個體將對事物的初步認識轉化為內在精神世界組成部分進而轉化為自我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正是因為情感源于認識,同時又能強化認識,所以對行為有強大的調節作用。[7]如果個體在同外界信息的初步接觸中產生的情感是美好和享受的,則個體愿意為了維持這種美好的體驗而積極行動,實現個體對外在信息的“被動入耳”轉變為“主動入心”,進而推動個體對事物由外在的認識轉化為自覺的行動。如果個體在同外界事物接觸的過程中沒有產生快感,有身心不舒服、疲憊甚至厭煩頹廢的情感體驗,則個體會為了逃避這種不良情感體驗而對外在信息表面服從,實際不信、漠不關心甚至消極排斥。創新創業活動也是如此,高校要在充分尊重學生思想特點和成長規律的基礎上,探索一整套教育內容先進、教育形式多樣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提升學生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的體驗,培養學生的情感認同,增強學生將創新創業由“被動入耳”轉變為“主動入心”的動力。但高校在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實踐中,如何提升學生的情感認同,真正實現“入心”呢?
高校傳統的創新創業有兩個方面特點:一是注重教育的社會價值。創新創業教育關乎學生比賽的榮譽、學生未來的就業以及因此而帶來的學校的聲譽和社會經濟效益,這種教育觀點過分重視教育的工具性,忽視了學生作為教育主體的主觀訴求,與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和社會主義高校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人才的目標是相違背的。二是流于形式。近年來,在國家“雙創”政策的號召下,創新創業成為一種時代潮流,各大高校進行大肆地媒體宣傳、政策引導,盲目的鼓勵使創新創業教育工作變得流于形式,這與大學生思想先進、思維活躍、主觀能動性強等特點相違背。傳統的教育理念不僅不能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甚至使學生產生排斥的心理,成為阻礙學生“主動入心”的因素,影響教育成效。高校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工作中,要做到教育為了學生、教育依靠學生。為了使創新創業教育進入大學生心中,教育者必須充分了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和情感需求,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真正成為大學生的“自己人”。如教育者在指導學生創新創業時要圍繞大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精心設計,利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社會實踐等形式,通過當前飛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和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微信、嗶哩嗶哩網站、QQ等平臺,以真誠的態度、高尚的人格,耐心、細心、用心為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營造健康溫馨、積極向上的氛圍。在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只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使學生認識到“雙創”教育一切為了學生、一切依靠學生,才能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真正產生對創新創業的情感認同,實現教育由“入耳”到“入心”的飛躍。
真正有效的教育方式是“潤物無聲”,把教育的內容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進而在潛移默化中深深根植于學生的腦海中。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實效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為大學生創設一個能將創新創業教育中的情緒和情感進行充分體驗、表達和釋放的良好環境。良好的情感表達和環境體驗就像一個五彩斑斕的氣泡,里面是濃郁的氧氣、芳香的鮮花和明媚的陽光,學生在浸潤期間會產生健康和諧、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這助于大學生內在的情感認同。因此,學校應該抓住合適的機會和場地,營造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科學“雙創觀”的環境,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將創新創業的種子埋在心田。學校可以開展以創新創業為主題的演講比賽、辯論賽等文體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也可以利用校園網絡、廣播、電子屏、微媒體等平臺加強對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宣傳,還可以請優秀的校友、企業家現身說法,讓身邊人在講身邊故事的過程中細雨潤物般激發學生的“雙創”意識、提升學生的“雙創”自信,學生在活動的參與、情緒的體驗和情感的共鳴中自覺將創新創業內化于心。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學校應該利用自身優勢,充分挖掘校內外資源和平臺,引導學生深入其中,在親自的勞動實踐中認識“雙創”并產生情感認同。同時,學校還應該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制度保障,讓學生感受到學校的溫暖和用心,引導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認同,進而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由“被動入耳”到“主動入心”。
“入行”指將認識轉化為行動。認識是通過“入耳”和“入心”進入人腦中的理論,對人的行動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局限性也能在行動中有效顯現。行動是人類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能檢驗指導該實踐的理論是否科學合理,也是理論轉化為實踐和超越實踐的必經環節。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也是如此,必須將進入人腦的知識和理論轉化為行動和實踐,在實踐中豐富和完善理論。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全國各高校正在掀起創新創業教育的新一輪熱潮。然而,據調查,接受過“雙創”教育的大學生雖然認識到了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但大多還停留在概念和理論認知層面,不知道該如何付諸實踐。《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指出,2018屆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僅為2.7%。大學生創新創業“意愿高,實踐低”成為當前教育者面臨的最主要問題。因此,如何引導大學生將創新創業知識和理論有效轉化為行動與實踐,在實踐中檢驗創新創業教育的成果尚需要我們深入思考。
與初、高中生相比,大學生雖然有一定的社會經驗,但畢竟還沒有成為身心成熟的社會人,社會經驗少、可利用資源少、身心承受能力差都是阻礙大學生將創新創業想法轉化為實踐的因素。教育者應該充分利用自身的影響力和資源優勢,積極為學生搭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引導和鼓勵大學生將“雙創”意識轉化為有效的行動。一方面,要結合學生專業搭建平臺。專業在很大程度上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的,也是利用課堂全面系統學習的知識領域,很可能與學生將來所從事的職業有關。因此,教育者在為大學生搭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時,要充分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將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創新創業教育結合起來,聯系專業領域的指導教師、組建志趣相投的實踐團隊、聘請專業人士開展創業講堂等,引導學生將“雙創”意識轉化為有效行動。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充分利用校外資源。和校內資源相比,校外資源具有開放性、多樣性等特點,可以更好地開闊大學生的思維,提升大學生在創新創業過程中的團隊協作、應對挫折等能力。教育者應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通過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形式為大學生搭建校外實踐平臺,利用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鍛煉,不斷提升創新創業能力與自信,將內在的“雙創”意識轉化為自覺的、有效的“雙創”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勉勵青年學生:“道不可坐論,德不可空談。”高校推進創新創業教育也是如此。教育者應鼓勵青年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從簡單小事做起,如結合專業知識,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申請學校組織的科技立項、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融入創新創業等,在此過程中積累創新創業經驗,培養創新創業意識,讓創新創業行為成為一種常態。同時,教育者要引導和鼓勵大學生不斷進行反省和總結,了解自己在創業意識、創新精神等方面的不足,在對政策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借助學校、教師等外力不斷進行完善和提升,為將來的創新創業實踐奠定良好的基礎,提升“雙創”的實效性。
深化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是響應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高校教育教學改革、以創業帶動就業、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和促進學生自我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對國家、社會、高校和學生具有重要意義。高校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是“入耳”“入心”“入行”的層層遞進、螺旋式發展的過程,三者相輔相成。創新創業教育實施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自身對“雙創”工作有全面正確的認識,通過深入探索和總結大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學生“入耳”;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創設良好的情感表達和情緒體驗的環境,促進“雙創”價值觀內化,使學生“入心”;搭建有效的“雙創”實踐平臺,調動大學生創新創業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入行”。同時,要正確處理三者的關系。“入耳”是基礎,是創新創業理論的“接收器”;“入心”是保障,是理論到行為的“轉化器”;“入行”是最終成果,是教育效果的“檢測器”。在此基礎上,高校要保證穩扎穩打,逐步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以提升創新創業教育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