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賢華 彭 越 彭建中
彭建中乃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趙紹琴名家研究室負責人,彭建中名醫傳承工作室指導老師。彭建中教授得三代御醫之后趙紹琴先生之真傳,從事中醫臨床40多年,學驗宏豐,擅長以中醫藥治療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糖尿病腎病、慢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癥等各種慢性腎病。各種慢性腎病的癥狀不盡相同,輕者無明顯表現,或僅有腰部酸脹、眼瞼浮腫等癥狀;重者可有惡心、嘔吐、乏力、小便不出、重度水腫、各種出血,甚至昏迷等癥狀。此病較難徹底治愈,歷代醫家均視為頑疾,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給家庭社會帶來極大負擔。彭建中教授繼承了趙老的學術觀點[1,2],認為慢性腎病是由伏邪化火導致熱郁血分、絡脈瘀阻,或由濕熱郁結日久致濕熱傷血、絡脈瘀阻而成。郁熱或濕熱蓄于人體,日久使之元氣損傷,氣機升降失常,故慢性腎病非單純用虛或實來概括,乃是虛實夾雜之病。二邪又皆為熱邪,皆以絡脈瘀阻而致病,故制定了以涼血化瘀為主,以疏風勝濕、疏調三焦、通腹排毒、分消利濕、益氣培元為輔,配合飲食調攝、運動鍛煉的綜合治療方法。今將分消水濕法淺析如下。
水腫是慢性腎病的常見癥狀,輕者顏面、下肢水腫,重者全身水腫或有胸水、腹水、心包積水?,F代醫學認為慢性腎病水腫是由于腎臟的排泄功能障礙導致水鈉潴留,或慢性腎病低蛋白血癥而水腫,常規治療較難消退。
中醫學對水腫的論述早有記錄,《靈樞·水脹》描述了水腫的表現,說:“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素問·水熱穴論》講述水腫的成因,說:“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于風,內不得入于臟腑,外不得越于皮膚,客于玄府,行于皮里,傳為胕腫,本之于腎,名曰風水”;《素問·水熱穴論》論述水腫的病理,說:“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素問·湯液醪醴論》提出了基本治則,說:“去菀陳莝……開鬼門,潔凈府”。《金匱要略》詳細講述了十一類水腫的表現,論述治療原則為:“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可見利水消腫法是治療水腫病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并常與發汗、健脾、溫陽等法合用,后歷代醫家均有補充發展。
然慢性腎病導致的水腫又有其特殊性,臨證中常見用利水消腫而傷正、加重腎損害的情況,令眾多醫者對此望而卻步。彭建中教授宗《黃帝內經》“開鬼門,潔凈府”之旨,將利濕和宣肺疏衛結合,“化其濕滯,通調水道,所謂啟上閘也”[3],令水濕從小便與毛竅分消,從而達到利水消腫的目的。對腎病頑固水腫病例,彭教授在運用涼血化瘀、疏風勝濕、疏調三焦等大法的基礎上,在處理好扶正與祛邪的情況下,充分運用分消利濕法可取得良好療效。彭教授說:“利濕要和宣肺結合起來……腫就消了”[4]。彭教授認為分消利濕法可減輕腎臟病變引起的水鈉潴留,改善津液壅滯以暢三焦,從而緩解絡脈瘀阻的狀態,可促進慢性腎病的恢復。
慢性腎病時腎的排泄功能下降,引起水鈉潴留,或慢性腎病致低蛋白血癥均可引起水腫。從中醫角度考慮則與肺脾腎功能失調有關,其病機實則為熱郁血分、絡脈瘀阻,或濕熱傷血、絡脈瘀阻。輕度水腫在涼血化瘀、疏風勝濕、疏調三焦等大法作用下即可消退,唯重度水腫時治標之法方顯其重要之性。分消水濕之法并非只為治標而設,亦是在針對慢性腎病病機的基礎上,與治療大法相輔相成的,使腫消壅散,氣機暢通,以利本病之恢復。絕不可單純利水以治水腫,或用猛浪峻利之劑而傷正氣。臨證中彭師常選用具有宣肺疏風、調暢三焦、淡滲功效的利水消腫藥物,在大法治療的指導下用之,對于頑固慢性水腫常收佳效。尤其具利水功效的皮類藥,因“以皮走皮”之功有宣肺之能,其分消利濕之力不可小覷。今選幾味藥物介紹如下。
冬瓜皮,甘、淡、微寒,入肺,脾經。具利水消腫之功,治水腫、癰腫。《滇南本草》云其:“止渴,消痰,利小便”,《本草再新》云其:“走皮膚,去濕追風,補脾瀉火”。甘能養陰,寒能清熱,與腎病之病機相合;淡可滲利,又具利水之功,與所治水腫相應;味淡且甘,在利水消腫時又不傷陰,微寒而甘,清熱利濕而不傷陽?!冬F代實用中藥》以之為主治療腎臟炎,小便不利,全身水腫。
茯苓皮,甘、淡、平,歸心、肺、脾、腎經。有利水消腫之力,可治水腫,小便不利?!侗静菥V目》言其:“主水腫膚脹,開水道,開腠理。”茯苓本具健脾滲濕之功,其皮者又以皮走皮有開腠理之能,開宣之性入于肺經,開水之上源,可助水濕下行,有“提壺揭蓋”之妙。具行水而不耗氣的特點,尤適宜氣虛水腫之證。
抽葫蘆,甘、平,入肺、小腸經。其氣薄而淡,功專利水而又消腫之力,用于面目浮腫、大腹水腫、腳氣腫脹等。抽葫蘆藥材為葫蘆成熟而未老時摘取,在自然干燥后失去水分,發生“抽”的改變,以此之象發現其利水之能,來治療水腫病。古人這種取象比類的研究方法,對于發現事物之間的規律還是很有啟發意義的。
葶藶子,辛、苦、寒,歸肺、膀胱經。有行水消腫,瀉肺平喘之功,《名醫別錄》云其:“下膀胱水,伏留熱氣,皮間邪水上出,面目浮腫……利小腹。”苦泄辛散,其性且寒,能開肺氣之郁閉,而通水道以利水,尤瀉胸肺之水飲及痰火,故能破滯開結、降逆止喘、利水消腫,可治水聚痰壅之胸腹積水。因具苦寒之性,作用稍峻,可選其甘者,其性略緩,適宜腎病水腫及胸腹積水。
車前子,甘、寒,入肝、腎、肺、小腸經。具清熱利尿通淋、滲濕止瀉、明目、祛痰之功,可用于治療水腫脹滿、熱林、暑濕泄瀉等?!侗静菪戮帯吩破洌骸巴蚬茏钌瘛?,《醫林纂要》云其:“行水去妄熱,是其所長”[5],行水則小便利,小便利則熱隨之外泄,既治水腫之標,又治腎病之本。現代藥理研究亦表明車前子有顯著利尿作用,能使水、氯化鈉、尿素、尿酸排出增多。
具有分消利濕作用的中藥還有很多,如:白蘚皮、萆薢、澤瀉、益母草、大腹皮等,臨證中可根據病情選用適當適量的藥物。
慢性腎病患者由于腎臟的排泄功能下降,導致水、電解質等潴留,水腫癥狀十分常見,反復難消。輕者表現為顏面及下肢輕度浮腫,顏面浮腫常于晨起時明顯,活動后減輕,下午或晚上下肢浮腫加重。此為郁熱或濕熱傷腎,腎絡不暢,水飲積聚所致,當以涼血化瘀、疏風勝濕、疏調三焦之法從病本治之。涼血以清內熱,疏風能使氣機暢通,氣化得行,水濕自去,浮腫自消,實內清外散雙解之妙。若下肢水腫重者,按之凹陷久久不平,乃腎絡損傷嚴重致水濕積聚,水停則氣滯,氣滯則熱生,不利腎絡,當在大法治療基礎上,輔以分消水濕之法。
慢性腎病輕度水腫者,以涼血化瘀、疏風勝濕法的治療一般可取得療效。也可選加茯苓皮、冬瓜皮等清透靈動,既有走皮宣開又有利水功效的藥物,以奏分消利濕之功。
腎病腹水者,乃腎氣衰憊日久,排泄力減,水濕之邪泛溢三焦,又無力溫煦脾陽,脾虛運化無力,水濕之邪聚于腹部。其治療在大法基礎上,輔分消水濕、溫運中陽之法,疏風勝濕、疏調三焦法中已寓溫運之功,分消水濕藥如抽葫蘆、車前子等。
腎病胸水屬中醫“懸飲”“支飲”范疇,是由腎毒上泛,損傷心肺之陽,胸陽不振,水濕停聚,久則化生濕毒。故急當通陽化濕、瀉肺利水,可在大法治療基礎上選用葶藶子等作用稍峻之品。
胸水、腹水較難消除,心腎陽虛、元氣衰憊,亦是胸腹水難消原因之一,若屬氣虛者,則重用黃芪,以達補氣利水之效;若屬腎虛者,當重視平補腎氣法與利水消腫及其他大法的合用。腎病水腫患者,除藥物外飲食忌口和運動鍛煉也十分必要。
楊某某,男 67歲,腎病綜合征。一診:2019年7月18日。兩下肢水腫3個月,伴陰囊水腫,小便不暢,上午面部浮腫。該患者患腎病綜合征5年,有家族史,最近3年,間歇服用中藥治療,此次因過度勞累誘發,經輸液、中藥治療效果不佳,已生活不能自理,經人介紹來診??桃姡夯颊咝误w消瘦,行動氣喘心慌,面色黑無光澤,神疲,目光略有神,大腹膨隆振之有水聲,雙下肢腫脹明顯,小腿更甚,凹陷性水腫久久不能恢復。自加重以來納差,大便不暢,睡眠多夢?;灆z查:尿蛋白+++,血尿素9.8 mmol/L,血肌酐152 μmol/L,血紅蛋白89 g/L。舌暗胖苔白厚根部垢厚,脈細無力。診斷:腎病綜合征。證型:濕熱傷血,絡脈瘀阻。此時治療急當涼血化瘀、分消水濕。處方如下:荊芥6 g, 防風6 g,白芷6 g,獨活6 g,生地榆10 g,赤芍10 g,丹參10 g,炒槐花10,茜草10 g,金銀花15 g,大黃6 g,萆薢50 g,土茯苓60 g,葶藶子60 g,冬瓜皮30 g,抽葫蘆30 g,生黃芪 30 g,生杜仲30 g,車前子30 g,茯苓皮30 g。水煎溫服,每日1劑,20劑。囑:低鹽飲食,忌食高蛋白食物,堅持散步鍛煉。
二診:8月10日,患者服上方后,小便量明顯增多,僅10 d兩下肢、陰囊水腫即消大半,現僅兩小腿輕度凹陷性水腫,面目已無水腫,可正常活動,大量活動時輕度胸悶心慌,舌暗胖苔白略厚,脈細無力。前進涼血化瘀、疏風勝濕及大量分消水濕之品,水腫已去大半,既已顯效仍宗前法,前方黃芪加量至80 g,繼服20劑。后以本方加減調理4個月,水腫未再作。
按:該患者腎病綜合征5年,因2個月前勞累加重,經輸液、及利水健脾益腎之中藥盲效。腎病綜合征患者,常因低蛋白血癥,水腫不易消除。此例患者久患慢性腎病,濕熱郁阻,三焦不暢,不能氣化,小便不利,水腫乃作,濕性趨下,故下肢腫甚,水濕聚于腹部振之有聲;絡脈瘀阻,氣血不運,神疲乏力;濕郁氣機,不能外透于面,故面色黑暗;水濕之邪上阻心肺氣機,復加久病氣虛腎虛,故動則氣喘心慌;舌暗胖苔垢厚示血瘀濕阻、熱毒傷絡之象。綜合脈證是典型的濕熱傷血、絡脈瘀阻所致。宗彭教授治腎病之法,急予涼血化瘀、分消水濕之劑,所幸收效甚快,后仍按師傳經驗調理4個月,收到理想療效。
分消利濕法是祛邪方法之一,臨證運用時要注意祛邪與扶正的關系。慢性腎病水腫是虛實夾雜之證,不可過用峻利之劑貪近功,反而徒傷正氣加重腎損害。應在針對病機確立的治法指導下,結合治療大法,選用利水作用緩和的藥物,再加上適當配伍,在不產生腎損害的情況下,達到良好的利水消腫之效。水腫消退不等于病根已除,切不可放棄祛邪之法,宜在治療大法指導下扶正不礙祛邪、祛邪不傷正氣,直待余邪消盡,再合理調補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