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述華 姚泗萍 張 博
筆者從事針灸臨床工作十余年,擅長飛針淺刺療法治療各類神經精神系統疾病及內外科常見病癥,現將飛針淺刺療法的理論、操作及臨床經驗介紹如下,以饗同道。
淺刺療法早在《靈樞·官針》中就有記載,如毛刺、揚刺、直針刺和半刺等均屬于皮部淺刺法,經過近些年各醫家、學者以《黃帝內經》中的淺刺法為基礎不斷發展,如今淺刺法已經多種多樣,包括皮膚針(七星針、梅花針)、皮內針、皮部挑治等。淺刺形式雖多樣,但其理論均是通過皮部與經脈、絡脈乃至臟腑氣血的溝通和內在聯系而發揮作用。李定忠等[1]通過核磁共振腦功能成像技術證明經穴皮部挑治與深部針刺一樣,均可產生腦功能變化,這為經穴皮部研究內病外治理論的相關性提供了重要線索;黃泳等[2]通過內關穴皮部淺刺和常規針刺腦功能磁共振成像比較得出內關穴淺刺和常規針刺對左右不同腦區的激活概率、激活點數和激活強度均無顯著性差異的結論;羅玲等[3]根據皮膚針療法理論,應用滾針治療疾病,療效顯著,尤其適合體弱、懼怕疼痛的患者;羅玲等[4]用灸法激發衛氣,認為灸法是理想的皮部治療方法;劉炎等[5]用刺絡法治療痹證,刺絡作用于皮部,以行氣活血,疏通經絡,使風寒濕三氣無所依附,進而痹痛得到解除。除痹證之外,武斌等[6]應用梅花針循經叩刺陽明經為主的皮部治療痿癥也取得很好的療效;黃東挺等[7]在對皮部淺刺50例腦卒中后偏癱肢體痙攣狀態的康復效果的研究中發現皮部淺刺組的療效優于常規針組。
眾所周知,針刺“透皮”時產生的疼痛是患者不容易接受針刺的主要原因之一,對于飽受病痛折磨的患者更是如此。因而,進針時盡量減少對組織的損傷便是減少針刺所致痛覺反應的關鍵環節之一。根據這一原理,采用飛針進針法,使針輕巧、快速地透過皮膚,可使透皮時不痛或少痛,使得針刺時患者能較好地配合治療。飛針進針技術融合了搓捻之法及快速旋轉彈入之勢,以迅速刺入代替常規捻轉進針之法。其具體操作是:押手將針刺的部位繃緊,刺手用拇、食、中三指指腹握持針柄,進針時刺手的拇指內收,食、中指同時相應外展,此時,針體便迅速轉動,當針處于快速旋轉,并抵達穴位時,通過腕、指力將旋轉的針彈刺入穴內。此法多選用1寸毫針,要求術者腕力和指力協調配合,需把握好針刺推進與刺入的時機,平衡水平旋轉與垂直刺入兩個向量的力度,才能收到飛針穿刺力強及落點準確的效果[8]。飛針刺法獨特,其特點可歸納為以下4點:①無痛:用飛針進針法,使針輕巧、快速地穿透皮膚,極大地減輕了針刺“過皮”時的疼痛樣感覺。②快速:飛針進針法,速度上明顯快于一般的進針法,減輕了患者由進針而產生的痛楚。③無菌:飛針進針法操作者施術時,持針手不接觸針身,被患者廣泛認同接受,可提升治療依從性。④高效:在行針時,術者施飛法“三捻一放”,搓放之間,手法畢現,針感如波瀾由近而遠,使針刺感應增強以引氣至病所,“氣至而有效”,療效頗佳。
秉承《黃帝內經》之旨,經現代臨床研究及實踐表明,淺刺治療各類疾病均有著不錯的療效,而飛針淺刺之法,在取得良好療效的同時更有效解決了患者的畏針心理,使臨床治療的依從性大大提高。目前,該療法在治療面神經麻痹、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失眠、焦慮、抑郁、自主神經紊亂、股外側皮神經炎、斑禿、小兒腦癱、兒童多動癥等方面可謂應手取效,已被患者及家屬廣泛接受,現將其部分病案舉隅如下。
3.1 面風張某,女,42歲,公務員。2018年3月10日就診。主訴:右面肌抽搐3個月。現癥見:右面肌不自主抽搐,夜間尤甚,耳鳴,神疲,體倦。查體:舌淡,苔薄白,脈細。治療取穴:陽白、四白、迎香、地倉、合谷、太沖、足三里、三陰交。飛針淺刺患側。經治30次,抽搐停止。兩個月后隨訪再未復發。
按:面肌痙攣屬中醫“面風”范疇,發病時多為眼輪匝肌間歇性抽搐擴散至一側面部,筆者以飛針淺刺為法治療,陽白、四白、迎香、地倉為局部取穴;合谷為手陽明經原穴,上循頭面;太沖平肝熄風;足三里健脾補氣血;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有滋陰補腎之效。
3.2 面痛范某,男,60歲,退休工人。2018年4月16日就診。主訴:面痛半年余。現癥見:面痛在右側下眼眶處,疼痛特點為陣發性,痛時漱口、飲食困難,得溫則痛減。查體:舌淡,苔白,脈浮緊。診斷:三叉神經痛(第2支)。治療取穴:下關、合谷、四白、顴髎、迎香。飛針淺刺針患側,風池、太陽針雙側。經5次治療痛減,15天后,痛復發,再經20次治療痛止。半年隨訪再未復發。
按:本病屬中醫“面痛”范疇,一般以三叉神經第二、三支發病較多。飛針淺刺治療,下關、合谷、四白、顴髎、迎香局部取穴以痛為腧,不通則痛,通則不痛;風池、太陽疏風散寒,解表之邪。
3.3 右橈神經損傷鄒某,女,24歲,職員。2018年5月20日就診。主訴:右垂腕4 d。 現癥見:右上肢手腕部受壓引起垂腕,拇指功能活動受障礙。查體:右腕下垂,肌肉無萎縮。舌淡,苔薄白,脈細。診斷:右橈神經損傷。治療取穴:尺澤、孔最、大陵、中泉、合谷、陽溪、陽池。飛針淺刺針右側,經治15次而愈。
按:橈神經麻痹為局部神經損傷所致,飛針淺刺尺澤、孔最、大陵、中泉、合谷、陽溪、陽池諸穴,以調整局部經脈氣血,使氣血運行通暢則愈。
3.4 小兒腦癱陳某,男,5歲。2017年7月9日就診。主訴:五軟。現病史:自出生至今不能站立,下肢軟,頸軟不能抬頭,上肢無力,腰軟不能坐,不會說話。順產,不足月。面色白,體倦。查體:舌淡,苔白,脈細。診斷:小兒腦癱。治療取穴:肝俞、腎俞、太沖、涌泉、四神聰、本神、神庭、腦戶、腦空、內關、神門、勞宮、足三里、三陰交。
按:采用飛針淺刺,患兒依從性高,可維持長期治療,本例患兒經1年治療,已可以站立行走,發單音。肝俞、腎俞、太沖、涌泉有補益肝腎之效;本神、神庭、腦戶、腦空、四神聰,均是局部取穴;內關、神門、勞宮、涌泉溝通心腎;腎俞、肝俞滋補肝腎,腎主骨,骨生髓,腦為髓之海,故有益精髓、補腦作用;足三里、三陰交健脾益腎,為生化精血之源。
3.5 斑禿王某,男,50歲,干部。2018年2月5日就診。主訴:斑禿4個月。現病史:頭發逐漸脫落稀疏,至今全禿,伴頭暈,失眠。查體:舌淡,苔薄白,脈細弱。診斷:斑禿。治療取穴:心俞、脾俞、足三里、太溪、毫針圍刺頭部。經半年治療而長出一寸長頭發。
按:斑禿中醫稱鬼剃頭,多與精神及自身免疫功能相關,筆者用飛針淺刺療法,以心俞、脾俞補養氣血;太溪養陰潤燥,頭發得血養而長;局部圍刺能疏導局部氣血,以促進頭發生長。
筆者遵循當今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根據患者不同情況,因人因病制宜,以減輕針刺疼痛和獲得良好療效為目標,以經絡理論為依據,刺激十二經皮部為主,通過飛針淺刺來達到調節絡脈—經脈—臟腑這一有機整體,從而達到調整臟腑功能而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飛針淺刺療法作為臨床常用特色針法,具有深刻的理論基礎,且臨床內容豐富,操作性強,對施術者針刺功底要求極高,需要施術者刻苦練習才能達到無痛精準的治療效果。通過多年臨床實踐,可以肯定飛針淺刺療法確為行之有效的針法,應大力推廣學習,再接再厲以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