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晉葉
2018 年8 月31 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電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2019 年1 月1 日實施。從此我國的電商行業有了相應的法律規范。電商法的出臺有其特殊且必然的背景條件,因為隨著世界科技的不斷發展,互聯網越來越廣泛深刻地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其中經濟活動與互聯網的結合尤其明顯,我國的經濟活動也越來越多地依靠互聯網的驅動。根據中國商務部的權威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電子商務的交易金額大約為29 萬億元,而網上銷售金額大約達到7 萬億元,網絡零售規模更是位居世界第一。①其中,海外代購的占據的比重更是一塊不可忽視的領地。據相關部門的統計:目前我國消費者在全球近300 億美元的奢侈品消費中,占到了三成居多,其中海外代購的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究其原因就是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網絡的不斷深化,我國興起了大量的社交網絡平臺,微信和淘寶就是杰出代表。以微信為首的社交平臺和以淘寶為首的電商平臺的不斷發展,人們出入境的方便快捷,為社會公眾帶來新的商業機遇的同時,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由于法律的滯后性,不能及時地對新出現的問題進行調整與規范,諸多不正常的商業行為嚴重影響了電子商務市場的正常交易秩序。因此《電子商務法》的出臺,既是對這商業模式的一種認可,也是應現實之急需的一種法律補充,可謂應運而生。《電子商務法》的出臺主要是為了調整電商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明確電商主體資格以及經營義務,對社會大眾特別關心的關于從事海外代購等業務也進行了明確規定。
非平行進口的商標侵權問題:在出口國與進口國的權利人非同一權利主體時或非共同利益體時,代購人在電商平臺線上為了突出廣告效應,未經授權擅自使用或宣傳代購商品的品牌標識或商標,此種情況屢見不鮮,由此構成的商標侵權情況也比比皆是。
海外代購者的行為有三種:第一種是海外代購者給國內消費者在國外代買商品之后將商品郵寄到國內。第二種是代購者首先從境外分銷商那里采購產品,但是采購者是在國內的,這種銷售模式主要是通過微信等社交平臺以及眾多電商平臺進行銷售的,這種銷售模式方便快捷,影響范圍廣。第三種就是代購者到國外購買商品然后帶回國內,這種方式主要是通過社交平臺和電商平臺進行銷售。這種情況下代購者在攜帶代購商品進入海關時要按行郵稅的方式繳納稅款。跨境購買涉及關稅和增值稅的問題,國內銷售涉及消費稅和增值稅的問題。
代購與走私真正區別的核心就在于有無偷逃關稅的問題。②從海外購買回國內的物品,如果商品價值較低,在免稅額之下的,是不需要向海關申報的,但是如果價值較高,超過了免稅額,那么就應該向海關申報并補繳稅款。如果代購者為了不繳納稅款而刻意隱瞞商品價值,這將構成走私犯罪。
以往海外代購者為了逃避關稅,通常將代購商品的標簽摘掉,也不會將商品的發票帶回境內,所以消費者通過這種渠道買到的商品一般拿不到正規發票,所以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情況時有發生,即使是正品,產品質量和售后服務也很難保障。因此在訴訟過程中,消費者要求鑒定部門進行鑒定,這不僅增加了訴訟成本,而且我國司法部門是否有權進行相關鑒定以及鑒定結論是否準確也存在不確定性。
海外代購日益成為我國社會的一種獨特現象,大量的海外代購由于沒有相關法律進行調整,屬于法律的模糊地帶,那么隨之產生的消費者的侵權現象日益增多,所以消費者的維權越來越困難。基于跨境的代購,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顯得尤為重要。消費者的維權難主要是存在于兩方面,第一,法律的適用問題;第二,合同的相對性問題,這兩個問題是困擾消費者維權的主要難點。例如海外代購者與外國零售商在國外簽訂了買賣合同,應該適用外國法,但是實際損害卻發生在國內,這也可以適用國內法,這時產生法律的適用問題。在我國電商法出臺之前,我國沒有法律對海外代購現象進行明確的規制,維權沒有法律依據,維權之路極其困難。
如果商家出售的是特殊類商品,還應該申請相關證件,履行相應的行政審批手續。例如食品類銷售,需要辦理食品流通許可證。
在海外代購的商品中有很大比例就是嬰幼兒奶粉以及女性化妝品,原因就是我國之前的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導致我國消費者對國產的相關產品極度不信任。由于此類產品比例巨大,更容易產生食品安全問題,因此必須加強監管。如果產生質量問題,會導致維權極其困難,所以必須從源頭進行管理,對這類特殊商品進行行政許可的資格審查,從源頭上杜絕因產品質量問題而造成人民身體健康損害,履行好政府的監管職能。
我國關于海外代購的電商經營者主要以自然人網店為主,這類型的網店構成了我國規模龐大的海外代購。但是對于這些數量眾多的自然人網店,我國現行法律對此并沒有相關規定,只有工商總局頒布的《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管理暫行辦法》對自然人網店進行過相關的界定,但是也僅僅是提醒式的說明而非強制性的工商登記,說明了在電商法出臺之前,法律并沒有及時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在這方面我國立法嚴重滯后。
但隨著《電子商務法》的出臺,加強對自然人網店的法律監管成為常態,加強監管也是為了更好的保護市場秩序以及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電子商務法》的出臺對以自然人網店為主體的海外代購行業造成了不小的影響,從業者對此行業信心有了明顯的下降。但是實際上,電商法的出臺對海外代購這個行業是利大于弊的,可以更加規范地指導該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電子商務法》第十條規定了電商經營者必須依法辦理市場登記。③
第十一條第一款規定了電商經營者應該依法進行納稅。④
從電商法的規定來看,不管是何種市場主體,只要是從事海外代購業務的,都應該在國家市場質量監督管理局進行登記并領取營業執照,除此之外還應該在稅務局進行稅務登記,滿足這兩點的市場主體才可以進行電商經營。對于特殊商品,電商法也有明確嚴格的規定,從事特殊類商品代購,經營者還必須進行行政審批,辦理相關手續。
除了進行相應的行政許可申請外,電商法還要求網店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服務之后向消費者提供正規的電子發票或者其他有效的單據。并且要求經營者在其網店的首頁將其網店的工商登記信息以及相關的法律信息持續進行公示。
電商法對自然人等市場主體進行網店經營提高了標準,這將極大地促進對消費者權益的有力保障。但是除此之外,電商法還對電商平臺經營者的法律義務也進行了相關規定,明確其監管職責。對關系到消費者生命健康安全的商品或者服務,電商平臺對平臺上經營者的資質資格的審核義務不到位,對消費者履行的安全保障義務不到位,由此造成對消費者損害的,依法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電子商務法》第二十八條規定了電商平臺經營者應當向市場監管部門報送電商經營者的身份信息。⑤
上述法律規定主要是為了加強對電商經營者的監管,強化電商平臺經營者的相關法律義務。
在現實生活中,我國微信應用屬于極其廣泛的社交軟件,雖然微信并非傳統意義上的電商平臺,但是由于使用人數眾多仍然在電商經營者眼中成為最佳的網絡交易途徑,因為之前的法律對于這種新類型的買賣商品的方式并沒有進行必要的調整,所以導致在微信進行經營的銷售者素質參差不齊,監管漏洞百出。雖然微信并非電商平臺,但是只要在微信上出售商品,此時就不是單純的社交平臺,而是具有了電商平臺的性質,這就是所謂的微商,微商經營者理應按照電商法的相關規定接受其規制及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電子商務法》第三十八條第一款規定了電商平臺在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平臺內的相關經營者所出售的產品和相關服務不符合安全要求時,但是沒有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此時電商平臺經營者和相關的電商經營者要承擔連帶責任。⑥這也強化了電商平臺的法律責任,強化風險意識,提高監督要求。
在這種情況下發生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事情時,消費者可以根據法律的規定對除了經營者之外的電商平臺要求進行賠償,法律增加了消費者追償的對象,這樣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電商法出臺之前,我國海外代購從業者驚呼這是海外代購的歷史終結。但是當電商法出臺之后卻發現這是對從事海外代購的跨境電商進行的合情合理的規制和保護,不是限制其發展的規定,而是更好的調整相關行為,維護經營者消費者雙方的利益,這對維護海外代購市場秩序,對于跨境電商還是持鼓勵保護的。
我國政府支持小微企業進行電商經營活動,對于個人海外代購,電商法并沒有禁止,也沒有過多的條文進行規定,所以還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結合具體實際情況,制定更多的行政法規或者部門規章以及法律解釋,來對現實中的個人海外代購進行調整,以彌補其的不足。
《電子商務法》從第四十一條到四十五條規定了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的知識產權保護義務。其中第四十五條規定了當經營者在知道銷售者所出售的產品或者侵犯知識產權時應當采取相關必要措施制止不法侵害,否則承擔連帶責任。⑦
由于在海外代購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侵犯知識產權的問題,《電子商務法》出臺之前,沒有相關的法律對此進行規定和調整,使得違法成本相對較低。《電子商務法》出臺之后,代購者和平臺內經營者的違法成本會上升,這會促使其規范代購、規范經營,相關問題可能會逐步遏制并得到有效的緩解。
我國電商法對電商經營者做出了明確規定,所以,除了電商平臺上的一般賣家之外,那些通過微信、QQ、微博等網絡直播的形式買賣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經營者也屬于法律規定的電商經營者,也受電商法的規制。一般意義上的海外代購從業者都是通過社交平臺進行交易的,由于社交平臺在實際生活中已經被大多數民眾廣泛應用,因此在微信等社交平臺進行交易簡便快捷且傳播速度更為迅速,所以這類從業者也屬于電商法適用對象。正因為個人海外代購屬于新近出臺的電商法的調整范圍,所以之前野蠻發展的海外代購從業者面臨著轉型問題。
有需求就有市場,正是因為普通民眾對于品質相對好的國外產品有強烈的需求,但是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普通民眾出國有諸多不便,因此催生了海外代購這一類群體。并且這一群體還在持續擴大中,因此問題越來越多,但是法律監管沒有及時跟上,所以電商法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的。
在電商法實施之后,對于從事海外代購的群體會有怎樣的影響呢?
電商法實施之前,海外代購從業者的主要利潤就是依靠國內外的相關產品之間的差價,也就是所謂的關稅以及消費稅來實現差額利潤。但是由于電商法實施之后對于從事海外代購的從業者而言,其代購行為受到嚴格監管,且有專門的法律對此進行調整,因此利潤空間會下降不少,這樣海外代購的生存空間會逐步產生變化,且相關行為會逐步規范化。
因此,海外代購可能選擇以下途徑來進行經營活動:
第一,轉型為小微企業進行跨境電商的專門經營;第二,偶爾利用便利條件進行代購,不做連續性的盈利活動。再有就是催生了國企海外直購。
通過以上討論我們發現,《電子商務法》的出臺對于我國的海外代購產業影響很大,能夠有效地規范這個產業,促進其法理、健康、可持續發展,有效增加國家稅收,整頓電商行業的種種亂象,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凈化我國的電商環境,從而使電商行業、海外代購行業得到健康的發展,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增強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為我國當前疲軟的經濟注入有利因素,為我國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注釋:
①國家統計局,2017 年全國電子商務交易額增長11.7%(2018- 2- 27)【2018- 03- 09】
②《法人》[J].李麗娟.新浪財經,2019- 02- 12
③《電子商務法》第十條“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依法辦理市場主體登記。但是,個人銷售自產農副產品、家庭手工業產品,個人利用自己的技能從事依法無須取得許可的便民勞務活動和零星小額交易活動,以及依照法律、行政法規不需要進行登記的除外。”
④《電子商務法》第十一條第一款“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依法履行納稅義務,并依法享受稅收優惠。”
⑤《電子商務法》第二十八條“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應當按照規定向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報送平臺內經營者的身份信息,提示未辦理市場主體登記的經營者依法辦理登記,并配合市場監督管理部門,針對電子商務的特點,為應當辦理市場主體登記的經營者辦理登記提供便利。”
⑥《電子商務法》第三十八條“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平臺內經營者銷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務不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或者有其他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行為,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依法與該平臺內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
⑦《電子商務法》第四十五條“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平臺內經營者侵犯知識產權的,應當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終止交易和服務等必要措施;未采取必要措施的,與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