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美清
風險管理是金融業的基本底線,合規經營則是銀行業運行的首要準則。作為經營風險的行業,銀行業歷來注重開展內控合規建設,加之近年來“嚴監管”與“強風險”的監管環境,一些銀行在落實監管要求的基礎上,還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創新。
但與此同時,部分基層金融從業人員仍然存在風險意識淡薄,合規理念模糊,思想重視程度不夠,行動上存在偏差的現象,心懷僥幸,面對業績壓力,置政策制度不顧,違規操作時有發生。近日,一個違規、逆流程操作案例引發筆者的深度思考。
案情回顧:2017 年6 月,某房地產開發企業因生產經營需要向一家商業銀行某支行申請一億元貸款,在該行的要求下,企業先在有關部門辦理了貸款抵押登記手續,后因這筆貸款被該行的上級行貸審會否決,致使企業沒能如愿取得貸款。于是企業將銀行起訴到法院,法院審理后,判決銀行敗訴,承擔相關損失賠償責任。
案情分析:本案中銀行之所以敗訴并承擔相應責任是由于銀行違反了先合同義務,需承擔締約過失責任。締約過失責任是指一種合同前的責任,即合同不成立、無效或被撤銷,當事人一方因對方當事人過錯而遭受損失,有過錯一方當事人應承擔賠償受害人損失的法律責任。從法律層面來看,上述操作存在很大的法律漏洞和隱患,我國《合同法》第四十二條對締約過失的法律責任做出明確規定:“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一)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二)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三)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
從上述案例看,銀行對企業的損失存在重大過錯,銀行有權機構還沒有表示同意貸款,經辦支行就要求借款人辦理了抵押登記手續。該操作嚴重違反貸款及抵押的正常操作程序,因此對于借款人貸款沒有成功而受到的損失,銀行應該承擔賠償責任。
實踐中,中小銀行在管理上普遍存在內控制度不健全、合規管理不嚴格、制度落實不規范、問責不到位等問題,一定程度上為客戶經理違規操作提供了“溫床”。而基層分支機構往往在內外部多重壓力下,有時“鋌而走險”,有章不循或制度執行不嚴格,違規、逆流程操作時有發生,加大了內部合規風險,進而給銀行造成經營風險與經濟損失,甚至帶來嚴重的聲譽風險。
在嚴峻而復雜的國內經濟形勢下,企業經營困難加劇,銀行面臨的監管環境日趨嚴格,如何堅守住風險底線,管控住風險,保持信貸業務穩健發展顯得尤為迫切。
常見的信貸規違事項主要有:一是貸前調查不盡職。如:調查內容不完整,信息披露不充分。二是擔保或抵押物評估不合規,存在抵押物估值過高的情形。三是貸時審核流于形式。四是放款條件不落實與逆程序放款。五是貸款用途與資金支付審核把關不嚴。如:對沒有真實貿易背景的業務發放貸款;個別貸款項目資本金審核認定不細致,完全采信中介機構的審計結果;資金用途未得到有效監管,資金挪作他用。六是貸后管理不到位。如:未按規定頻率和要求有效落實貸后管理要求,重大事項報告不及時,風險防控措施不到位,貸后報告流于形式等。
雖然各金融機構天天講合規、時時抓內控,但信貸違規操作現象屢禁不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信貸合規意識淡薄是導致信貸違規事項產生的根本原因。個別機構和人員合規管理意識淡漠,把政策制度作為擺設,有章不循、違規操作行為屢見不鮮。
第二,重貸輕管、制度執行不力是信貸違規事項屢查屢犯的癥結所在。從信貸違規事項來看,主要集中在貸后管理環節,有些貸后檢查僅將企業財務報表、賬簿數據等進行簡單的羅列、記載,而對企業庫存、經營實情、抵押物狀態、信貸資金挪作他用等,并沒有真正進行深入有效地審核、檢查、監督、管理,貸后監管流于形式。
第三,不按流程規范操作、管理水平低下是信貸違規事項形成的必然因素。有的機構不按流程規范操作,搞“變通”盲目拓展業務,貸后對客戶情況掌握不及時、不準確,對企業潛在風險信息不敏感,重大事項報告不及時,貸后管理流于形式。
第四,風險防范措施不力。有的客戶經理貸款風險的監測、識別、控制等基本管理能力低下, 對風險信號沒有足夠重視,未能采取有效的防控化解措施,風險防控措施不得當、不到位。在風險顯現后才被動開展工作,錯過了風險防控化解的最佳時機。
信貸工作是銀行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員工面臨的風險與誘惑也更大,根據上述對信貸違規表現及成因分析,筆者認為減少違規操作事件,提高風險管理水平,提升合規操作水平,完善“正面有規范、反面有禁止、違反有處罰”管理制度體系,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以著手。
首先,加強合規文化學習,提升信貸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金融業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緊密相連,銀行從業人員需要具備較高的素質素養,需堅持不懈地學習,掌握最新監管政策和本行的各項規章制度,自覺遵守各項業務制度規定,牢固樹立依法合規辦事的法律意識。要到守住合規操作底線,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其次,加強制度建設,細化規章。一是根據各崗位工作情況,牽頭部門及時制定并修訂管理辦法與制度規章,確保制度具有可操作性,使工作開展做到“有章可循,有規可依”。二是明確工作職責,合理分工,有助于對員工進行科學考核,做到鼓勵先進,鞭笞后進。
再次,加強制度落實,提高執行力。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制度一旦建立就必須不折不扣地執行,維護制度的權威性,否則再好的制度也會形同虛設。堅持規范操作、堅持合規經營,不給違規行為留有可乘之機。
第四,提高關鍵環節履職能力。一是工作角色分配上根據崗位不兼容性的要求,嚴格執行崗位分離,防范道德風險。二是嚴格執行貸前調查程序要求,做到程序履職,堅持“雙人調查、雙人復核”,杜絕不做實地調查取證的現象。三是法律文件簽署環節,堅持雙人當面“核驗證件、影像留存”,并使用本行提供的簽字筆簽署相關文件,避免面簽造假的操作風險。四是抵質押物取件環節,堅持風險管理人員全程陪同,窗口取件、非市場人員保管,防范押品權證取件的操作風險。
第五,嚴格貸款審查與用途管理。加強對貸款資料的完整性與合規性審查,深入分析貸款資料及信貸報告的邏輯性分析與信息披露,通過實地調查分析,對客戶真實生產經營情況進行判斷。嚴格落實各項放款條件,監督貸款資金按照合同約定完成受托支付或自主支付,落實貸后管理要求。
制度如同基石,是信貸業務健康發展、高效運轉的保證,只有堅持規范操作、將合規經營牢記于心,敬畏制度,維護制度的權威性,才能真正讓合規管理為信貸業務健康穩健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