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秀麗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又名震顫麻痹,是常見的中老年神經系統變性疾病,以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肌僵直和姿勢步態異常等為主要臨床特征[1],我國1991年制定了《中醫老年顫證診斷和療效評定標準》試行草案,統一將帕金森病命名為“老年顫證”[2]。該病的主要癥狀是運動功能障礙,嚴重影響病人生活能力和質量、心理承受力、整個家庭的多方面壓力。目前西醫對于帕金森病的發病原因和機理尚不能完全明確,而中醫對于顫證早有研究。
《素問·至真要大論》曰: “諸風掉眩,皆屬于肝” “諸暴強直,皆屬于風”,其中“掉”“強直”都與現在的帕金森病主癥相關,《張氏醫通·卷六》載: “有頭動而手足不動者,蓋木生風生火,上沖于頭,故為顫震,若散于四末,則手足動而頭不動也”。《黃帝內經》的論述奠定了本病風邪為患的理論基礎,《素問·脈要精微論》曰:“行則振掉,骨將憊矣”,指出癥狀的出現與腎精不足相關,《靈樞·口問》曰:“人之振寒者,何氣使然……寒氣客于皮膚,陰氣盛,陽氣虛”,認為本病病性多屬寒。明代武之望《濟陽綱目·癇證·治顫振方》曰:“驚恐相乘,肝膽受邪,使上氣不守正位,致頭招搖,手足顫掉,漸成目昏。”本病與情志不遂,風痰阻滯相關;本病病機大體總屬本虛標實,病機主要有肝陽化風、氣血不足、風痰瘀阻脈絡等,本虛為肝腎虧虛、精血不足,標實為內風、氣滯、痰瘀、實熱等因素相關。
帕金森病的病理基礎是中腦黑質及黑質紋狀體通路多巴胺能神經元變性、多巴胺分泌減少導致的錐體外系病變[3],但病理根本尚不能明確,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年齡老化、氧化應激等均可能參與多巴胺能神經元的變性死亡過程。該病特點是隱匿起病,緩慢發展。主要臨床表現分為運動癥狀和非運動癥狀,運動癥狀為靜止性震顫(常為首發癥狀)、運動遲緩(隨意運動減少,動作笨拙、緩慢)、肌僵直和姿勢步態異常等為主要臨床特征。非運動癥狀多見于感覺障礙(睡眠障礙、麻木、疼痛),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多汗、便秘)和精神障礙(抑郁、焦慮)。帕金森病的治療原則是綜合治療,以西醫治療為主,中醫治療為輔,治療僅能改善患者癥狀,并不能有效阻止疾病進展,更不能根治該病。西藥有其不良作用,手術有風險并且不能根治,患者的依從性并不是很理想,家庭經濟負擔等一系列原因,越來越多的患者更愿意接受中醫的治療,中醫的療效可觀、依從性好、經濟、安全。
在臨床中運用針刺聯合經皮神經電刺激治療帕金森病患者1例,療效顯著,下面將該病案報道如下。
患者邢某某,78歲,男,2018年9月主因“右上肢靜止性顫動1年,加重伴右上肢麻木10余天”收入院。患者1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右上肢靜止性顫動,運動遲緩,表情淡漠,就診幾家醫院后診斷為帕金森病,口服多巴絲肼片西藥治療,癥狀稍有緩解,2月前出現右下肢靜止性顫動,繼續服上述藥物后效果一般,肢體震顫在活動時有所減輕,在靜止或緊張、情緒激動時會加重,并且大便干燥,排便無力明顯,曾因大便問題就診多家醫院,一直未得到理想治療。為求進一步診療就診我科。患者入院癥見:神清,表情淡漠,右上肢不自主顫動、麻木,右下肢不自主顫動,平素運動遲緩,慌張步態,頭暈,胸悶,煩躁,惡心,納差,寐差,大便干燥,3~4 d一便,小便可。既往有高血壓病史。行頭顱CT示:老年性腦改變。查體:意識清楚,言清語利,右側上肢、下肢不自主顫動,四肢肌力及四肢肌張力正常,生理性反射存在,病理性反射未引出,舌紅苔薄黃,脈為弦滑。根據顫病(帕金森病)診療方案[4],該患者中醫診斷為顫病—痰熱交阻,風木內動證;西醫診斷為帕金森病。
治療原則:填精益髓,舒筋活絡。針灸取穴: 頂顳前斜線、舞蹈震顫區、四神聰、百會、水溝、風府、手三里、曲池、合谷、中脘、下脘、天樞、關元、氣海、足三里、陽陵泉、三陰交、太沖、太溪等穴。操作:囑患者舒適仰臥位,選穴皮膚嚴格消毒,予1~1.5寸華佗牌一次性針灸針進行針刺,針刺有針感后留針30 min,每日1次,7 d為一個療程。第一個療程健側肢體行上述選穴針刺,一個療程后患者肢體靜止性顫動稍有好轉,從第二個療程開始行患側肢體針刺,針刺后連接電針(疏密波),程度為患者能夠耐受。在針刺完1 h后行肢體的經皮神經電刺激2對治療,選穴:手五里、手三里、足三里、豐隆,刺激程度為患者能夠耐受。患者在第一個療程后肢體靜止性顫動較入院稍有好轉,麻木緩解,頭暈緩解,排便較入院通暢;第二個療程后靜止性顫動的幅度、頻次明顯好轉,在緊張的時候發作,運動遲緩、慌張步態好轉,寐一般。在第四個療程后在不提醒患者疾病的情況下患者肢體靜止性顫動基本消失,慌張步態明顯好轉,運動較入院平穩,步幅見大,活動自如,納差、寐差、大便干燥等不適也明顯改善。
按:針灸作為一種傳統療法,強調臟腑經絡辨證相結合,從陰陽、臟腑、氣血、經絡功能的平衡入手,通過補泄結合,達到陰平陽秘,臟腑平衡,氣血調和,經絡疏通以促使機體達到平衡狀態。經皮的神經電刺激療法(周圍神經粗纖維電刺激療法)是通過皮膚將特定的低頻脈沖電流輸入人體以治療疼痛的電療方法,本次病案的治療用的是經皮穴位電刺激療法結合穴位刺激的方法。在發揮針刺穴位治療的同時又具有緩解疼痛、麻木,恢復肢體功能。本病選穴中太沖為足厥陰肝經原穴,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原穴,針刺太沖、合谷穴有“開四關”之法,具有鎮靜解痙,疏肝解郁的作用,來緩解患者靜止性震顫,表情淡漠;三陰交為足三陰肝、脾、腎經之交會穴,刺之可滋補肝、脾、腎三陰,滋補肝腎,健脾柔肝以改善病人的震顫、麻木,調節機體平衡;陽陵泉為宗筋之會,具有舒筋壯筋、濡潤宗筋的作用;太溪為腎經之穴以補腎填髓,滋水涵木以柔筋;百會、四神聰可醒腦安神改善焦慮,改善睡眠;印堂為經外奇穴,具有鎮痙安神作用;風府、水溝為督脈之穴,具有祛風化痰開竅功效;頂顳前斜線、舞蹈震顫區具有開竅醒腦的作用;內關是心包經之絡穴,具有鎮靜止痛、寧心安神之功;中脘、下脘、天樞、足三里以健脾益氣,潤腸通便功效以改善病人大便干燥,排便不暢;曲池、手三里、足三里具有調理腸胃作用,注重后天之本;氣海、關元具有扶正固本功效以培補先天。
近年來帕金森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該病以藥物治療作為首選,但是藥物治療也是只能改善癥狀,不能有效地阻止病情的進展,更不能根治。藥物治療從其不良作用、依從性、經濟能力等方面考慮,以及帕金森治療的原則是綜合治療,故中醫治療、康復治療等治療尤其針灸治療作為其輔助手段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針灸具有適應證廣、操作方便、療效明顯、經濟安全等優點。針刺治療該病可能有控制神經變性的作用,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病理狀態[5],能夠幫助帕金森患者促進平衡協調、改善肢體功能活動、提高認知水平[6],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電刺激能夠通過改善運動軸突同肌肉的重建,來加速神經傳導速度及神經細胞功能的恢復[7],從而改善患者運動癥狀。經皮神經電刺激使機體局部微環境發生改變,對于神經末梢,刺激運動和感覺神經纖維,更能發揮雙向治療作用[8]。經皮神經電刺激在緩解疼痛、恢復肢體運動、促進神經再生、治療神經系統后遺癥等方面療效顯著[9],并且具有易操作、無創傷、經濟等優點,在臨床中應用日益廣泛,目前已作為適宜技術在全國推廣。針刺聯合經皮神經電刺激治療該帕金森病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不僅改善了患者的不適癥狀,而且顯著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希望此治療方法在臨床中能得到大量樣本證實和方法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