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帥

命題 如何做好新時代營商環境建設,值得人們共同思考。
“不進則退,慢進亦退”。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是一個國家、一座城市核心競爭力所在,事關當下,更事關未來。
疫情當前,部分企業遭受重創。為努力保障企業正常經營秩序、減輕企業負擔,中央和地方多項有針對性的政策正在陸續落地。2月7日,國家發改委辦公廳發布《關于疫情防控期間采取支持性兩部制電價政策 降低企業用電成本的通知》,對疫情防控期間暫不能正常開工、復工的企業,放寬容(需)量電價計費方式變更周期和減容(暫停)期限,電力用戶即日可申請減容、暫停、減容恢復、暫停恢復。隨后,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關于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幫助中小企業復工復產共渡難關有關工作的通知》,明確了“推動加大政府采購和清欠工作的力度”、“加大信貸支持力度”等六方面20條措施……
砥礪前行,任重道遠。無論是抗疫情,還是謀發展,優化營商環境這場“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仍需繼續。
水深則魚悅,城強則賈興。良好的營商環境不僅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軟實力的重要體現,也是提高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內容。在世界銀行最新發布的《2020年營商環境報告》中,我國的總體排名較去年上升15位,名列第31名,這也是世界銀行營商環境報告發布以來中國的最好名次。
據《2020年營商環境報告》顯示,本次我國營商環境排名提升主要得益于七大改革亮點:一是將公司印章發放完全納入企業注冊登記一站式服務;二是簡化對低風險工程建設項目的施工許可證要求,縮短供排水接入時間;三是精簡辦理接電流程,提高電費透明度; 四是對小企業實行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降低某些行業的增值稅稅率,加強電子化納稅申報和繳納系統;五是通過實行進出口貨物提前申報、升級港口基礎設施、優化海關行政管理和公布收費標準等措施,簡化進出口程序;六是通過要求控股股東對不公平關聯方交易承擔連帶責任,明晰了所有權和控制結構,加強了對少數投資者的保護;七是通過規定可給予的合同延期次數上限和將延期限于不可預見和例外情況,提升執行合同的便利度。
其實不只是樣本城市——北京和上海,在這幾個方面,全國多地都紛紛推出了不同程度的優化措施,并且成效顯著。
榮昌國家高新區引進了專業資質公司,為園區企業提供工商注冊、稅務、審計等全程政府代辦服務,代辦服務費用由區財政全部承擔,由此將企業投資審批時限由過去的50個工作日縮短至20個工作日。
玉門市量身打造了“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運用大數據分析,開展減事項、減材料、減環節、減時限、容缺辦理的“四減一容缺”工作,累計取消172項辦事環節需提交的證明事項,減少辦事材料534項、減少辦事環節1323個,容缺辦事材料140項。
衢州市衢江區聚焦企業、項目全生命周期,全面推行企業水電氣報裝“一件事”聯辦,企業用水、用電、用氣網上審批時限壓縮到9個工作日以內……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銀行還在《2020年營商環境報告》中對我國在通過規定破產程序啟動后的債權優先規則和提升債權人在破產程序中的參與程度,從而提高辦理破產的便利度方面所做的努力給予了肯定。
成績只能代表過去,未來仍任重道遠。《2020年營商環境報告》公布不久,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署國務院令,公布了《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我國通過制定專門行政法規,再次向全社會乃至全世界展示我國對優化營商環境的高度重視,以及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堅定意志和決心,讓市場主體更堅定、踏實地在中國發展。
“2020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或將開創我國優化營商環境2.0版。”國家信息中心區域發展研究院秘書長劉波表示,如何做好新時代營商環境建設,值得人們共同思考。
盡管我國營商環境優化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對標國際先進經濟體,仍有上升空間,多位專家學者表示,部分排名偏后的薄弱環節將成為未來幾年內我國優化營商環境的風向標。
對于本次排名第80名的“獲得信貸”一項,安永會計師事務所表示,早在去年9月,我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和銀保監會聯合印發的《關于深入開展“信易貸” 支持中小微企業融資的通知》中便提及建立健全信用信息歸集共享查詢機制,該機制落地后將極大促進中小微企業的經營并進一步推動高質量經濟發展。世界銀行駐華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馬欽對此則建議,建立中央級別的信貸擔保登記系統,用以統一目前分散的登記系統,或將提高中國的排名。
無獨有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也表示需建立統一的信息平臺。不過在他看來,這樣的統一平臺不應只局限于信貸一方面。“目前推進優化營商環境的一大挑戰便是數據難互通、不共享。因此,進一步融合線上線下服務,整合信息平臺系統,切實推進 ‘一網通辦和數據交換共享將成為未來優化營商環境的新趨勢。通過構建數據共享交換平臺體系,統一明確信息共享的種類、標準、范圍、流程,真正實現跨層級、跨地區、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數據信息可靠交換與安全共享。”
同時他表示,隨著營商環境改革向縱深推進,國家法規調整滯后于地方改革探索的情況將日益凸顯。未來,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將成為發展趨勢,我國亟需建立起“綜合授權-地方先試-經驗上升-法規完善”的改革與修法緊密銜接、互為促進的常態化機制,加快實現“應改盡改、應廢盡廢”,不斷提升依法治理能力。
在《2020年營商環境報告》中,排名第105名的“納稅”成為我國另一失分項。在這一方面,正如《全國稅務系統進一步優化稅收營商環境行動方案(2018年—2022年)》中所提到的,未來兩年,我國需繼續強化頂層設計,減少納稅次數,打造集約化營商環境。同時,實施精準服務,壓縮納稅時間,打造便捷化營商環境。此外,我國還亟需著力于加快稅制改革和減輕稅費負擔兩方面,以打造低成本的營商環境。
任何改革的推進都會涉及相關配套措施的協調,優化營商環境也不例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研究員馬曉白坦言,目前的改革過程中存在部門地方之間政策不配套、行動不協同,監管服務能力落后于簡政放權幅度,信用體系建設跟不上監管需要,東西部地區改革步調不平衡等現象。她建議,應針對當前改革實踐中面臨的具體問題,進一步提升改革的協調性、平衡性、全面性和創造性。同時,馬曉白指出,一些市場主體關切的重要問題,譬如企業經營狀況、是否盈利等指標并未包括在營商環境評價體系中,而這些關鍵要素仍然存在進一步改革和優化的空間。劉波對此表示認同,他強調稱,企業復投的規模、力度是區域營商環境優劣的重要評判指標之一。
隨著我國營商環境的不斷優化,近年來,不少地區在工作中積極探索,創造和積累了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創新經驗做法。值得一提的是,衢州市龍游縣換位“百姓視角”,在全國率先創建“無證明縣”,大力推進“減證便民”,創新推出“取消一批、共享一批、替代一批、代跑一批”的“四個一批”模式,先后進行了三輪梳理,共減少證明228項。同在衢州市的衢江區則創新“即享即兌”政策,企業24小時內就能拿到政府發放的獎補資金。成都市雙流區則創新“企業咖啡時”品牌,傾聽企業家心聲,助力親清政企關系……
《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中明確指出,國家鼓勵和支持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情況,在法治框架內積極探索原創性、差異化的優化營商環境具體措施;對探索中出現失誤或者偏差,符合規定條件的,可以予以免責或者減輕責任。下一步,要鼓勵各地區從自身實際出發,銳意探索創新,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創造更多管用可行的創新舉措;支持基層先行先試,為地方改革創新探索創造條件,及時總結推廣好的經驗做法,充分調動和發揮地方推進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