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舒雯
1.前言
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對專業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因此,擔負著培養高素質勞動者重要任務的職業教育,越來越引起大家的重視。近年來,高職院校大力擴招,但在擴招的同時,
高職生的生源更加多樣化與復雜化,學生知識基礎差、學習能力不足、學習自覺性低的特點普遍存在。同時,高職生又面臨著從學校走向社會的分水嶺,對自己知識、技能水平增加的需求與自身實際情況的差距極易使其產生矛盾心理。長此以往,不僅影響到高職生正常的學習活動,也會影響其身心健康。本研究通過日常觀察并結合吳艷和戴曉陽[1]編制的《青少年學習倦怠量表》,了解高職生學習現狀,并為其提供相應的改善措施,對幫助高職生提高學習成績提供參考,并進一步到達提升高職生學業成績與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2.高職生學習現狀分析
2.1 高職生學習適應性現狀分析
由于在高中階段高職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基礎較差,加上高職院校與高中院校管理方式的不同,大部分高職生都出現了學習適應性問題,通過調查發現,高職生學習適應性問題主要表現為:第一,高職生的學習動力不足引發學習適應性問題。一方面高職生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找不到學習樂趣,不知道學習能給自己帶來怎樣的收獲;另一方面,現實的學習環境與高職生理想環境的差距使高職生在學習中找不到歸屬感,因而極易導致學習動力不足,從而給自己帶來一系列空虛、焦慮的情感體驗。2.學習方法不適引引發學習適應性問題。由于高職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需要高職生投入更多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而大部分高職生在高中的學習過程中并沒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這就使得部分高職生無法完成自主學習,學不會、學得慢的現象較為普遍,從而給高職生帶來挫敗感。3、對待考試態度引發學習適應性問題。部分高職生對待考試極不重視,并沒有爭優爭先的意識,反而抱著及格萬歲的態度,因此在平時的學習中付出的時間和精力相對較少,而把希望都寄托于考前突擊上,這樣的態度勢必會造成高職生學業狀況不理想,從而給自己帶來自卑、自我效能感差的情感體驗。
2.2 高職生學習倦怠現狀分析
綜合以往研究,影響學習倦怠的因素包括:第一,外部因素,如科學文化、宗教信仰等價值觀的影響[3]。第二,內部因素,如學生的主觀幸福感[4]。第三,人口學變量,如學生的性別、年級差異等[5]。
本研究發現,高職生在低成就感、學業疏離與學習倦怠總分上分數較高,身心損耗略低于平均分,表明在高職生中普遍存在學習倦怠的情況。這說明了高職生在日常學習中學業壓力大,缺乏學習動力,對學習具有畏懼情緒,在學業方面較少體驗到成就感,對與學習有關的活動熱情隨著學習難度的增加在逐漸減弱。同時,這也與高職生的生源有著密切的關系,由于在中學階段大多數高職生就無法從學習方面獲得自我認同,長期的負性評價導致高職生在學習中表現為不愛學習、被動學習,存在學業疏離的現象較為普遍,在學習方面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大大減少,因而給自己帶來的情感耗竭與精力損耗較低。
并且,高職生的學習倦怠在性別和是否班干部兩個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在其他方面的差異則不顯著。從性別來看,男生在低成就感維度上顯著高于女生,這與高職生已基本進入成年期,心理年齡相對成熟,對性別角色的認知更加準確密切相關。這一階段的男生,開始變得更加有責任感,追求成功,渴望被認可。因此在學習中遇到挫折時體驗到的低成就感則更加明顯。在學業疏離和身心損耗兩個維度上,女生則顯著高于男生,則表明女生較男生更加情緒化,更易在學習中投入更多感情成分,將學業帶來的負面情緒進行泛化,引起身體和心理的不適。從是否班干部來看,班干部在學習倦怠各維度上得分顯著高于非班干部,這與高職生的學習階段相關,一方面,步入高校之后,學生都渴望通過更多方式來豐富自我,而爭當班干部則是很多高職生展示和提升自身能力的一種方法;另一方面,由于長期養成的生活習慣與學習習慣,使高職生沒有過多的精力兼顧工作與學習,在工作上投入過多的時間會使班干部更多地感受到身心損耗,當無法平衡工作與學習時,會給班干部造成學業疏離,同時,班干部普遍對自己要求更高,當學業成績無法令自己滿足時,成就感會明顯降低,學習帶來的負面情緒也會更加強烈。而高職生所在的年級、生源地與是否直升班則在學習倦怠各維度上不存在顯著差異。
3.對策和建議
本研究表明在高職生中普遍存在學習適應性問題與學習倦怠的現象,減少了高職生的學習動力,也增加了高職生的心理負擔。因此,在日常教學和生活中要改善高職生的學習現狀,不僅要從課堂中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入手,更應關注高職生的心理健康,因此,要改善高職生的學習現狀,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豐富教師的教學方法。采取傳統教學與新媒體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手段,充分調動高職生多感官參與教學,保持學習新鮮感。利用多樣化網絡教學平臺,使教學活動與信息時代下學生的學習習慣更加契合。利用反轉課堂,增加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與積極性。
第二:改善學生的學習方法。增加高職生自主學習的空間,使高職生在學習活動中變被動為主動,增加學習興趣。通過小組作業與匯報的形式,增加高職生的先進帶后進與團隊合作意識,使其在為團隊貢獻力量的同時也能夠增加對自身能力的認同,提升個體的自我評價。
第三:加強教師的人文關懷。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生活中,教師應當關注高職生的個體差異,對于高職生的進步與良好行為給予及時的正強化,以增加學生的成就感與自信心。
第四:培養學生的積極心態。以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為依托,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健康專題講座、團體輔導活動與心理健康周等形式,向全校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使高職生能夠以“積極陽光,理性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中發生的負性事件,及時有效地調節學習中的負性情緒。
第五:引導學生實現人生價值。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時應區別于普通大中專院校,要改善高職生的學習現狀,就應使高職生的學習任務與學習過程更加符合高職生的人才培養方案。比如結合高職生的特點,推行“師生學徒制”教學模式,轉變師生之間的關系,使高職生在學校學習中也能體驗到自己走入社會后將要創造的價值,增加自身的自豪感。推行“1+X”證書制度,鼓勵高職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結合自身優勢積極取得多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以提升高職生在學習中的自主性,幫助高職生建立自信心。
第六:為高職生提供及時有效的心理援助服務。構建學院四級心理網絡管理體系,當高職生產生因學習現狀而無法排解的負性情緒及負性行為時,應由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幫助學生進行疏導,減少高職生因學習而產生的負面影響。
4.研究展望
職業教育是培養我國專業技能人才的教育,但職業教育要想實現預期的教育效果,除了提升相應的師資力量與辦學條件外,學生的學習現狀的改善同樣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加強對高職生學習現狀影響因素的探討,從根本上改善高職生的學習狀況,促進我國職業教育實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吳艷,戴曉陽.青少年學習倦怠量表,2017.
[2] 王紅巖.農村初中生語文學習倦怠的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D].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09.
[3] 譚親毅.文化資本理論視域下民族地區初中生學習倦怠問題探析[D].重慶:西南大學,2011.
[4] 楊濱妮,余思海,曾欣虹等.大學生學習倦怠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探討[J]. 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7(1):137-139.
[5] 孫愛玲.大學生學習倦怠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10):121-123.
[6] 張昭.高中生學業情緒對學習倦怠的影響:消極情緒調節期待的中介作用[D].陜西:西北師范大學,2015.
(新鄉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