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長群
摘 要:近幾年來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之間趨同速度持續增快,尤其對于內外資企業所得稅法合并方面,為會計準則與所得稅制度差異之間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與方式。對會計準則與所得稅制度差異進行分析,才能使二者獲得協調,加強二者之間的聯系。綜上所述,本文主要分析了會計準則與所得稅制度之間的差異進行分析,之后提出協調措施,以期促進雙方共同進步,獲得更好發展。
關鍵詞:會計準則;所得稅;差異;協調措施
前言:通過頒布企業會計準則,可以使我國會計工作、國際會計工作之間互相接軌,但對于所得稅方面來說還存在一定差異,尤其對于現行《企業所得稅法》來說,其與會計準則之間差異逐漸擴大,也可以將其看作為所得稅法規與會計準則規定之間互相分離的必然結果。因此通過對會計準則與所得稅制度之間差異進行分析,可以使會計與稅法形成更加緊密地結合,從而相輔相成、共同促進。
一、產生會計準則與所得稅制度差異的主要原因
(一)使用主體原因
對于會計準則方面來說,其使用主體為企業,工作過程中會遵循國家相關企業會計制度完成報告、計量與確認,使企業的真實財務情況、運營成果與資金流量等情況被充分反映出來,企業中股東、債權人、管理當局可以利用這些信息進行有效決策。不同信息使用者會基于自身角度,對會計信息進行利用與消化。尤其對于企業中的股東與領導者來說,他們更加需要可以影響到企業未來發展與決策的相關信息,使股東權益達到最大化目標。對于企業的債權人方面來說,可以利用這些信息獲取企業真實的償債能力[1]。但對于所得稅制度方面來說,其使用主體為征稅機關,其會利用會計信息同時依據法律規定完成征稅,從而確保稅款可以在規定時間內全部上交,為國家稅收收入提供保障,同時還可以對社會經濟進行調節,使社會分配更加合理。
(二)核算依據因素
在對于確認費用與收入方面,財務會計與稅收會計雖然都會將權責發生制原則當做核算的基礎,可財務會計還應將修訂性原則如相關性原則、實質重于形式等原則作為基礎開展各項工作。對于所得稅制度方面,其權責發生制合理性標準不同于財務會計方面,其更傾向于合法性、確定性。因此也可以看出,所得稅制度中的支出會將實際發生現象當做標準,收入方面會將合同內約定作為主要標準。
(三)業務判斷標準因素
對于會計準則方面,對于大部分會計處理過程中,會依據會計人員的判斷完成相關業務,如固定資產折舊年限等。但所得稅制度方面則規定企業的各項發生業務務必真實,不包括預估的,獲得的收入與扣除的費用應為確定的,只有具備合法依據或經過稅負機關審批后,子才能完成繳納或抵扣稅額等操作。另一方面從信息質量來看,會計準則更加注重重要性與實質重于形式原則。而所得稅制度則更加細致,只要是企業發生了稅法明文規定的應納稅事項,就必須依法完成納稅。
二、會計準則與所得稅制度之間存在的差異類型
可以將會計準則與所得稅制度之間存在的差異劃分成兩種類型:第一,永久型差異。主要表現為某個會計期間,由于會計準則與所得稅制度在對收益、損失、費用等方面計算時口徑不同造成的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之間存在的差異。這種類型的差異僅在某個時期發生,之后可能也會繼續發生,但無法轉回,可以理解為這種差異只會對當期產生影響,并不會對其他會計期間產生影響。例如國債利息、各種類型的罰金[2]、贊助支出等相關項目在納稅調整過程中發生的差異,在當期損益中加入本期稅前會計利潤與納稅所得額之間存在的差異與其產生影響納稅的金額,不會對以后各期產生遞延。第二,暫時型差異。主要表現為資產、負債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之間存在差異從而導致的差額。主要由于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三者之間存在不同的基礎,從而導致未來收回資產或清償負債時期范圍中,應納稅所得額無論是增加還是減少同樣會造成未來期間內應交所得稅出現增加或減少現象,使企業最終形成所得稅資產遞延、所得稅負債遞延。
三、會計準則與所得稅制度差異有效協調措施
企業會計準則與企業所得稅制度之間存在的差異持續擴增,大幅增加納稅人的財務成本,還由于納稅調整方面要求十分復雜、十分具體,從而導致財務人員無法對納稅調整要求與方法充分理解,發生無意識的違反稅法等情況,由此可以看出,對會計準則與所得稅制度之間差異進行協調具備重要價值與意義。
(一)從制度方面增強會計準則與所得稅間協調性
對會計準則進行制定與日常管理是我國的財政部門,對于所得稅制度的制定與管理則是由我國稅務總局主要負責,這兩個不同部門間含有不同的工作目標,從而很容易造成會計準則與相應法規制定過程中發生立法取向不同的問題。因此為使會計準則與所得稅制度獲得協調,應增強會計準則與所得稅制度在會計界內的交流與溝通,才能有效加強會計準則與所得稅制度間協調實效性。
對于所得稅制度方面,應借鑒并汲取會計準則中十分有效、科學的部分,將自身較為落后的規定進行有效彌補,例如應將保護稅源、減少企業投資風險、對債權人提供保護等條件作為基礎制定相應稅收制度,使資產減值準備在稅前扣除的比例與范圍進行拓展,從而將企業資產價值充分反映出來。與此同時,為避免企業發生計提秘密準備金問題[3],所得稅制度還應明確規定減值準備的計提比例,避免出現稅源流失情況。征稅部門不僅應對披露會計信息進行高效利用,同時還應要求會計準則使涉稅信息披露更加規范,從而為稅收監管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降低征稅成本,增強稅收征管整體效率。
(二)從內容方面增強會計準則與所得稅間協調性
在日常開展各項會計處理過程中,應盡可能減少會計方法選擇類型,使會計收益與應稅收益差異處理方式更加規范,使稅款計算更加準確、獲得簡化,同時還應較少由于會計準則與所得稅制度差異導致的期末資產或負債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二者之間存在的差異。尤其對于主要群體小型企業來說,不僅需要統一執行《小企業會計準則》,同時還要依據所得稅制度中規定選擇合適的會計方法,例如收入確認原則方面盡可能減少有關風險與報酬轉移的會計職業判斷;對于資產初始、后續計量方面,例如資產折舊、攤銷年限、方法與減值等方面都應與稅法制度或相關規定形成統一。
(三)從會計處理方法方面對差異進行完善與改進
從目前情況來看,企業對所得稅差異進行會計處理過程中,主要是采用調整所得稅申報表中內容的方式,并沒有進行賬務處理,同時也不包含會計記錄。為將會計準則與所得稅制度間差異的形成與完整地納稅調整情況充分反映出來,企業還應增加納稅調整備查賬,同時將相關信息披露在財務會計報告中。例如企業應在所得稅與利潤總額兩個項目之間增加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與應納稅所得額這三個項目,之后依據備查賬中內容重新分析、記錄、計算并填列具體調整金額,使差異調整被充分反映出來。但對于企業方面來說,應盡量使用所得稅法規定中可允許的相關方法,從而有效減少納稅過程中存在的差異。
結語:會計準則與所得稅制度間差異是必然存在的,無法完全消除,但可以協調并逐漸減小。因此應注重對會計準則與所得稅制度之間差異進行分析,才能使二者獲得更好的協調,使會計準則與所得稅制度之間相輔相成,共同獲得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馮舟.企業所得稅法與會計準則關于收入的差異協調研究[D].安徽:合肥工業大學,2016. DOI:10.7666/d.Y3028808.
[2]王雅楠.企業會計準則與企業所得稅法差異的協調[D].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1.
[3]張苗苗.所得稅會計處理模式探析[D].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1.
(合肥創和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 安徽 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