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黎
摘 要:近幾年,因為中國經濟發展的背后存在著較為嚴重的貧富差距分化等問題,因此,加強基層社會治理就成為了現階段中國面臨的重要政治議題。在政治學的研究結構之中,與現階段中國國情與基層社會治理實踐的顯示需要相結合,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基層社會治理的政治主體是多元主體;基層社會治理的客體是以基層社會公共事務為中心的綜合治理;基層社會的治理功能是以實現再組織化為目標的社會建設。下文也將對社會治理中的政治主體、政治客體、政治功能等方面進行了闡述與說明。
關鍵詞:基層社會治理;政治學論綱;分析
引言
加強基層社會治理是十八大以來中國的政治生活中最為重要的政治議題之一。基于現階段中國經濟發展背景之下存在的較為嚴重的貧富差距較大、社會不和諧等問題,中央果斷將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基層,開展基層社會治理的政治決策,并進行了相關的制度上安排。在這一政治決策與制度的推進之下,全國范圍中開始了形式多種多樣的基層社會治理實踐與基層社會創新。當然,在這些實踐與創新的工作進程中,不僅有成功,也存在失敗。不論是經驗亦或是教訓,都值得總結與研究,為提升基層治理的有效性、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的現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一、基層社會治理的政治主體
所謂政治主體,包括廣義與狹義兩種。在廣義上的政治主體包括所有的政治行動者;狹義上的政治主體包括在整治過程中處于支配欲主導地位的政治行動者。以現階段中國基層社會治理的實際情況來看,在廣義上的政治主體含義更加適合于社會治理政治的主體概念。具體來看,基層社會治理政治主體主要包含基層黨組織、基層政府、社會組織、民眾等,其都是基層社會治理的實際實踐者、參與者,因此都是基層社會治理的政治主體。
二、基層社會治理政治客體
政治客體與政治主體是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在二者的關系來看,政治主體為動作發起者,政治客體為接受者,因此二者是一種相互對應的關系。應該說,幾乎一切政治過程都是二者相互作用的體現,一切整治結果也都是二者相互關系的表現。因此,在考察政治客體的概念時,就必須將政治主體的概念相融入。
上文所提到的政治主體概念所應用的是廣泛意義上的理解,因此,政治客體也應該從廣義的角度去理解。如前文所述,在廣義上的政治主體是指一切政治行動者。那么,廣義上的政治客體就指一切政治行為的對象。政治客體可以指“人”,這是因為政治主體不是絕對的,當一個政治主體處于被動狀態的時候,那么其也就從政治主體轉變為政治客體。這個時候,政治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就是人際關系,更加通俗地講,就是指官民關系。政治客體也可以指“事”,最為主要的就是國家公共事務與社會公共事務。國家公共事務所指的是與國家政權與社會穩定相關系的事務,如國家政治活動、國家政治安全等;社會公共事務是指關系到公民民生改善等方面的事務,如經濟發展與社會利益分配等。當然,因為作為人的政治客體,在有些時候也以政治主體的身份出現,因此其具有兩重身份,這就為精確劃分政治客體增添了相應的難度,也正因為如此,某些時候為了便利研究,則直接將政治客體劃分為“事”美也就是國家公共事務與社會公共事務。
三、基層社會治理政治過程
在一定的概念上看,任何一種治理都不是建立在支配的基礎之上的,而是通過調和作為最為基本的方式,基層社會治理也是如此。與現階段發展變化的世界情況與國家情況相結合,特別是中國進入了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我國社會發展的主要錨段發生變化的全新歷史方位,我國基層社會治理的政治進程也隨之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并具備了全新的特點,也就是基層社會治理進程是建立在實現社會中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基礎之上的整治整合。
我國的國家階級本質是人民民主專政,政治體制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同時依照“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人民主權原則運行。當然,因為過去以GDP為中心和指導方向的改革,一方面創造了經濟增長的“中國奇跡”,在另一方面也制造了貧富差距過大,從而無法滿足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愿望,導致了這一制度的優勢無法最大程度轉變為國家發展進步的推動力量。因此,從黨和國家的角度來看,國家治理的中心任務就是扭轉貧富差距兩極分化的態勢,實現社會共同富裕,帶領人民群眾創造美好的生活。
要想帶領人民群眾創造美好生活,就應該付諸行動,一來需要國家層面進行科學合理的頂層設計,制定可行的措施,二來則需要基層共同努力,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實現群眾的美好生活。與前者相比,后者更加重要,因為政策的執行在基層,基層是實現這一任務的“主戰場”。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實現群眾的美好生活,是其中的一項重要任務,但不是全部的內容,因為美好生活并不僅僅是物質方面的豐富,精神世界的充盈更加不可或缺。因此,將基層社會治理中實現群眾美好生活的進程當作政治過程,是合理的,以實現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為中心理念的基層社會治理政治進程,最為重要的就是進行整治整合,通過政治整合,促使基層社會成員之間求同存異,推進社會發展,創造美好生活。
四、基層社會治理政治功能
在當前的中國,基層社會的分化與“去組織化”現象是一個明顯的事實。一個社會的良好運行需要在一定的社會組織化基礎之上實現,一個個體化、利己主義遍地的社會將是混亂不堪的,群眾之間失去了共同的利益、價值,各種底線丟失,因此也必將不會創造出高質量的美好生活。給予中國社會分化與社會秩序缺失的實際情況,中共十九大提出了現階段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轉換,并提出了要實現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主張。可以說,在現階段的中國,已經到了解決社會分化以及社會秩序缺失問題的重要時刻,并且,圍繞這一政治主張的時間在中國已經開始。當然,這一政治主張的具體實際實踐還需要落在基層,基層是解決社會矛盾、實現群眾美好生活的主要場地。
早在二〇一一年的十二月,《南方都市報》就發表社論,提出了一個具有遠見的觀念,也就是解決基層的社會危機、實現基層社會自治的一個最為根本的前提就是基層必須實現組織化。這一觀點不單單直擊現階段中國基層社會問題的要害,并且也提出了解決基層社會問題的方法。基于“基層必須實現組織化”這一背景,基層這一解決主要矛盾,實現人民群眾美好生活,其進行社會治理的政治功能就是實現社會的再組織化。實現這一過程,就是解決我國社會中的主要矛盾,實現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集成,也就是基層走向善治的進程。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當今的中國,基層社會治理普遍進行,對于現代化中國來說,基層社會治理的意義不言而喻。基層社會治理的實踐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因此,對其展開深刻的政治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在基層社會治理中還會出現更多更好的實踐案例,成功經驗與失敗的經驗都會成為未來研究的材料,為基層社會治理的深化提供了可能。
參考文獻:
[1]郝宇青.基層社會治理的政治學論綱[J].社會科學文摘,2020(08):35-37.
[2]唐雙捷. 供給側改革視角下的城市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7.
[3]鄧泉洋,費梅蘋.屬地賢人:城市基層社會治理能力建設的主體發現——以上海市X區基層社會矛盾化解為例[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4(03):35-42.
[4]馮志峰,萬華穎.“元治理”理論視閾下的基層社會治理[J].東方論壇,2019(02):81-92.
[5]本刊編輯部.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8年總目錄[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8,55(06):158-160.
[6]戴海東. 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視角下社會組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研究[D].浙江大學,2017.
(中共濟南市委黨校(濟南行政學院)、濟南市社會主義學院? ?山東省濟南市? 2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