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榮蓉 章蔓菁
尋找市場空間、提升價值鏈層次以及向智能化、數字化轉型,成為紡織服裝企業的重點突圍方向。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發以來,作為典型的外向型產業,我國紡織服裝行業一度面臨著較大的下行壓力。其后,受益于防疫物資出口的帶動,以及海外主要發達經濟體消費市場需求的改善,國內紡織服裝出口逐步回暖,不少紡織服裝企業已開始從疫情初期的沖擊中恢復。然而,面對全球第二波疫情的暴發,疊加國際經貿形勢的波動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升溫,擺在我國紡織服裝企業面前的挑戰依然嚴峻。如何渡過短期波動,同時為中長期的發展積蓄力量?就此,記者對數家紡織服裝外貿企業進行了調研。結果顯示,尋找市場空間、提升價值鏈層次,以及向智能化、數字化轉型,正在成為企業的重點突圍方向。
今年以來,在疫情沖擊下,我國紡織服裝行業的出口面臨一定壓力。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978.3億美元,同比下降10.3%;紡織品出口1179.5億美元,同比增長33.7%,但該增長主要受口罩、防護服等防疫物資出口的拉動,而紡織紗線、紡織織物的出口金額累計同比仍位于負區間(見圖1)。

圖1 紡織品與服裝出口呈現分化
盡管如此,在這一過程中,許多企業自始至終都未放棄國際市場,而是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尋求新的市場空間。按照上海某紡織服裝企業銷售負責人許小明(化名)的話說,“國際市場一旦放棄,就很難再拿回來了”。該企業80%的訂單來自國外客戶,由于疫情在全球蔓延,國外客戶的銷售情況一度很不理想。對此,企業一方面與客戶保持溝通,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另一方面,積極謀劃新市場的開拓。“基于對未來市場形勢的研判,我們擬將市場拓展的重心逐步轉移到歐洲市場和亞太市場。”許小明表示。
除了對市場重心進行調整外,靈活調整業務范圍、吸引海外訂單回流,也是企業積極布局的重要方向。在疫情暴發的高峰期,面對外部紡織服裝常規消費需求的斷崖式下跌,一些企業依托已有的技術和設備基礎,快速轉產口罩等防疫物資,最大程度地穩住現金流;而后,隨著外部需求的復蘇,不少企業開始抓住國內率先復工復產所帶來的機遇,積極承接相關周邊國家的紡織訂單回流,推動業績逐步改善。海關總署統計快訊數據顯示,今年10月份,我國服裝及衣著附件當月出口金額為131.8億美元,同比增長6.8%,連續三個月保持正增長態勢。
在不放棄國際市場陣地的基礎上,國內市場為紡織服裝企業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8月份,限額以上企業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零售額,同比開始由負轉正,9月份當月同比增幅繼續擴大,達到8.3%。在不少企業看來,國內市場的潛力為紡織服裝企業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互相促進的發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撐。
浙江健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健盛集團”)是一家全球化的大型針織運動服飾制造商,為眾多國際品牌提供代工服務。疫情暴發以來,該集團對國內市場的角色進行了重新定位,進一步加大了對國內市場的拓展力度。“對于大型紡織外貿出口企業而言,基本盤仍是外貿出口業務,但尋求新的增長空間也很有必要。實施國內外市場‘兩條腿走路’的戰略,會顯著改善企業的業務結構,增強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健盛集團下屬健盛之家商貿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蔣勰表示。
無獨有偶,主營襪子生產的諸暨天新針紡有限公司(下稱“天新針紡”)也將目光瞄向了國內市場。該公司所處的浙江省諸暨市大唐鎮擁有龐大的襪子產業集群,當地襪子年產量占全球襪業的三分之一。面對疫情沖擊,天新針紡果斷將重心從國際市場轉向了國內市場。天新針紡副總經理呂鮮杏告訴記者,“我們原來主做外貿訂單,但疫情使出口業務遭到耽擱。在不確定的外部環境下,我們加大了對國內市場的挖掘力度,以爭取后續發展的主動權”。疫情暴發以來,天新針紡快速對外銷業務與內銷業務的占比做出調整,目前,外銷與內銷的占比已從原先的8∶2調整為5∶5,未來內銷業務占比還將進一步擴大。雖然現階段外部需求已有所回暖,但包括天新針紡在內的一些企業認為,未來如果周邊相關國家的疫情得到控制,帶動生產逐步恢復,則目前流入國內的的訂單可能會發生部分轉移,而且國際經貿大環境也仍具有較大的不可控性;因此,將業務重心放到不確定因素更少、潛力可期的國內市場,應更符合企業的長遠利益。
盡管國內市場潛力可期,但紡織服裝外貿企業想要在短期內切換賽道并非易事。作為全球產業鏈中的一環,很多紡織服裝外貿企業的傳統優勢集中在生產制造環節,根據國際品牌商的訂單進行代工生產,并不直接面對終端消費者,因而對研發設計、品牌推廣較少涉足。而在國內市場,企業如果繼續從事單一的代工業務,難度會顯著加大。一些中小規模的紡織服裝外貿企業表示,相較于行業龍頭企業,中小企業缺少與國內品牌的合作基礎和足夠的行業知名度,難以在短期內快速對接到合適的國內品牌客戶;即使能找到品牌客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利潤空間也相當有限。與此同時,電商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在倒逼企業加快打造自主品牌。疫情暴發以來,電商平臺、線上直播成為帶貨風口,不少企業嘗試通過線上渠道來切入國內市場。但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有的直播銷售實為“叫好不叫座”,高銷售量的背后往往是高退貨率,實際轉化率低于預期。對此,蔣勰指出,“不少紡織服裝企業在線上渠道的布局上已經比較充分,但光有渠道并不夠,現在線上渠道的競爭也非常激烈,要想脫穎而出,企業需要沉下心打造品牌、構筑特色”。
對習慣于生產制造的紡織服裝外貿企業而言,打造自主品牌無疑是亟需補上的一課。以服裝為例。相較于成熟的國際一線品牌和一部分快速崛起的國內品牌,紡織服裝外貿企業作為后來者,對于自主品牌的打造和推廣尚處于起步期。“不少企業缺少建立自主品牌的意識。而缺少品牌效應的支撐,扎堆國內市場的結果,就是演變為價格戰。”呂鮮杏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品牌缺失的危害。為走出低價、同質化競爭的怪圈,同時也為自身的長遠發展打下基礎,疫情暴發以來,天新針紡進一步加快轉型步伐,目前正在籌備打造面向國內市場的自主品牌,并與相關研發設計團隊展開洽談,以期把握消費者審美需求、功能需求不斷提升所帶來的機遇。
在蔣勰看來,要想打造自主品牌,一方面需要企業在前端做好品牌運營,以此吸引高黏性的粉絲群體;另一方面,也需要企業在后端做好研發設計,準確抓住市場需求的熱點。“如果只是將外貿代工的思維照搬到國內,沿用原來的設計而不做針對性的款式研發,難免會忽略國內消費者的需求特點。”蔣勰說。為抓住國內市場的運動消費熱潮,健盛集團推出了自主運動服飾品牌,并組建了全新的設計團隊,針對亞洲人的身形特點和國內消費者對運動服飾的穿著需求,進行針對性的款式設計。“在新一輪國內消費升級進程中,紡織服裝企業是否具備原創設計能力,將是打造品牌區分度,進而決定國內市場開拓成敗的分水嶺。”蔣勰說。
而從中長期來看,即便是面向國際市場,延伸價值鏈也勢在必行。近年來,受生產要素成本上升、關稅等因素的影響,國內一些紡織服裝企業陸續向勞動力成本低廉的東南亞國家轉移,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的紡織產業由此迅速崛起。雖因產能有限、上游產業鏈配套不完善等原因,東南亞目前尚難以對我國紡織服裝產業形成完全的承接,但潛在的挑戰不容小覷。從美國的服裝及衣著附件進口情況來看,越南近年來對美國市場的出口份額不斷攀升(見圖2)。在歐盟市場,隨著《越南與歐盟自由貿易協定》(EVFTA)于2020年8月1日生效,越南服裝向歐盟出口的優勢有望得到進一步強化。此外,疫情暴發以來,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升溫,關于全球產業鏈、價值鏈脫鉤的雜音加大。諸多因素影響之下,紡織服裝外貿企業面臨的挑戰更為嚴峻。

圖2 越南對美服裝及衣著附件的出口份額不斷攀升
面對諸多挑戰,紡織服裝外貿企業普遍認為,我國紡織行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重要性不會改變,但繼續在全球價值鏈上中低端位置謀求發展的空間會越來越小,因此加快產業升級是必由之路。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國內市場恰好為紡織服裝產業的升級提供了發力點。相較于直接在國際市場與國際一線品牌正面競爭,先以國內需求為基礎做好研發設計和品牌建設,是更為現實的路徑。“既能將外貿業務中積累的相關經驗應用到國內市場,又能以國內市場的轉型升級帶動外貿業務向價值鏈高端邁進,將是企業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理想狀態。”中南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朱琦表示。
當前,第四次工業革命蓬勃興起,技術創新正在引領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重大調整。對于紡織服裝產業而言,科技同樣是重塑產業格局的關鍵力量。記者在調研中發現,無論是在面向國際市場的競爭中,還是在面向國內市場的競爭中,技術創新都是紡織服裝企業打造競爭力的重要發力點。
在面向國際市場的競爭中,生產線的自動化改造讓紡織服裝外貿企業得以降低生產要素成本、發揮規模經濟優勢。不少企業表示,面對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的上升,近年來企業在國內生產線的自動化改造上不斷加速,以此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未來,將持續提高自動化生產的比重,進一步增強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向智能制造升級是那些留在國內、尚未外遷的紡織企業所必經的過程。”朱琦說。“我國已從人口紅利時代走向工程師紅利時代,不論是紡織服裝企業,還是其他制造行業,都會逐步走向智能化和機器人化,區別在于不同行業會有不同的智能制造解決方案。”
而在面向國內市場的競爭中,對于亟需適應新賽道的紡織服裝外貿企業而言,智能制造的價值不僅在于降低勞動力成本,更在于從供給端來適應國內市場的需求模式。隨著國內年輕消費群體的崛起,消費的個性化、時尚化特點更加鮮明,需求迭代速度顯著加快。相較于傳統外貿訂單的“大批量、標準化”,國內市場訂單的“小批量、多品種”的特色更明顯。在此背景下,打造以柔性生產為特色的智能化生產線,已成為紡織服裝外貿企業面臨的新課題。“相較于外貿業務的大批量、規模化生產模式,以‘多品種、小批量、快速反饋’為特點的柔性生產,更適合國內市場的特點,更能滿足消費升級下的個性化、定制化需求,也更有利于避免庫存積壓。”蔣勰說。
對于長期主攻國內市場的紡織服裝企業而言,柔性生產并非一個陌生的概念。依托長年對所在細分行業消費者數據的積累,以及在智能制造生產線設備上的布局,一些企業在柔性生產上已取得積極進展。“特別是在西裝的制版上,柔性化的應用已經比較成熟,基于前端所采集的身形數據,企業得以在標準化生產線的基礎上進行提升,為消費者提供更加豐富、更加個性化的選擇。”蔣勰告訴記者。在他看來,相比之下,紡織服裝外貿企業在柔性生產上的布局尚處于摸索階段,一方面,將規模化的生產線改造為柔性化智能生產線,需要企業投入高額資金,并進行組織架構、內部管理上的調整;另一方面,由于缺乏面向一線市場的經驗和消費者有關數據的積累,一些企業對通過柔性生產線改造產生收益仍抱有疑慮。
“要想真正做到柔性生產,數據才是核心。數據驅動會使消費端和生產端之間的反饋速度進一步加快,可實現供需的精準匹配。”朱琦分析道。今年9月,阿里推出首個新制造平臺——“犀牛智造”,打出“按需定制,100件起訂,最快7天交付”的口號:在需求端,通過打通淘寶天貓的零售大數據,實現對流行趨勢的預測;在供給端,借助云計算、物聯網以及人工智能技術,來實現柔性生產,最終實現小批量按需定制、短周期快速反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認為,當前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正在深度融合,發展智能制造,以數據驅動產業全鏈路升級已成為大勢所趨、未來所系。紡織服裝行業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深度參與者與重要的支撐力量,而犀牛智造工廠的實踐,則在為紡織服裝行業的智能制造樹立新典范、開拓新場景、豐富新途徑。
“在向智能化、數字化轉型的道路上,不同類型的企業面臨的挑戰各有不同,誰能更快反應,誰就能率先突圍。”朱琦指出,“數據本身是一項輕資產,對習慣重資產運營的傳統紡織服裝外貿企業而言,需要盡快找到合適的數字賦能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