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麗 王京 編輯/韓英彤
信用證通知后,受益人如發現有與雙方協商結果相悖的約定,應及時對信用證進行修改,以避免因對信用證條款的理解不同而導致延遲收匯。
信用證結算方式下,為了加速資金回籠,受益人希望即期取得貨款,而申請人則希望盡量在遠期付款。這催生了假遠期信用證。
假遠期信用證又稱買方遠期信用證,是指開證行應開證申請人要求開出遠期信用證,由開證行或指定銀行即期或按信用證約定的提前付款期限,先行將信用證項下的款項支付給受益人,待付款到期日,再由開證申請人償付信用證項下款項、利息及相關銀行費用。
假遠期信用證其實質是開證行為進口商以至出口商提供的資金融通,由進口商負擔利息及費用。方式一,開證行為進口商融資。開證行以自有資金提供融資,遠期到期時再向申請人收回該筆融資及相應的利息。方式二,其他銀行(如指定行或償付行或代付行等)融資。開證行在信用證中規定,遠期匯票由指定銀行即期向受益人支付,申請人負擔利息及費用。后者提供了選擇低成本銀行資金的靈活性。
對申請人來說,開立假遠期信用證將信用證開立與付匯融資整合在一起,通過在信用證開立時固化融資方式和價格,將付匯融資嵌入信用證開立環節。這相較信用證開立及到單后進口押匯融資的操作方式,可給申請人帶來更多便利。其次,通常來說,買方遠期信用證相較即、遠期信用證下的自營、代付或風參等融資方式,融資成本較低,對客戶更具吸引力。
總之,采用假遠期信用證作為支付方式,從功能上還可實現三方共贏:對出口商來講,可即期獲得款項;對進口商來講,可先提貨然后到期才付款給銀行,利用銀行提供資金的便利減少了周轉不足;對開證行或融資銀行來講,獲得了中間業務收入。
假遠期信用證與遠期信用證相比,有以下不同:一是開證基礎不同。假遠期信用證是以即期付款的貿易合同為基礎,而遠期信用證則是以遠期付款的貿易合同為基礎。二是收匯時間不同。假遠期信用證下受益人收匯期限提前。對信用證的執行、得到開證行償付的時間以及信用證項下的權利、義務和風險均和即期信用證完全一樣。三是信用證的條款不同。假遠期信用證條款除具有遠期信用證特征外,還增加了“議付行即期付款,申請人承擔貼現利息及承兌費用”條款。四是利息承擔方不同。假遠期信用證下,遠期匯票的貼現利息及承兌手續費由申請人承擔,而遠期信用證受益人如果想即期取得貨款,貼現利息及費用需要自行承擔。
ICC商會的官方意見R299指出,假遠期信用證的判斷需要注意以下兩個條件:一是信用證要求受益人提交遠期匯票;二是信用證明確指出開證行或指定行即期付款,申請人承擔貼現利息。實務中,開證行在信用證中對假遠期條款的設定各不相同,如何識別出假遠期條款以確保受益人即期回款權利,是業務處理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下面從假遠期信用證的主要特征入手來加以具體說明。
假遠期信用證通常會采用下述或類似條款:遠期匯票按即期議付,由開證行貼現,貼現及承兌費由申請人承擔。歸納起來有兩個特征:一是受益人得到即期付款,二是遠期費用由申請人負擔。雖然假遠期具有遠期信用證的表面特征——信用證在42C 付款期限(drafts at)會顯示遠期(at XX days after......)而非即期(at sight)付款,但對受益人和被指定銀行來說,典型的假遠期信用證與即期信用證無異。一旦被指定銀行憑相符單據即期向受益人支付匯票金額并據此向開證行寄單索匯,開證行則需憑遠期匯票即期向被指定銀行付款。
一是受益人承擔費用的假遠期信用證。信用證雖然又“遠期匯票即期議付,利息由申請人承擔”類條款,但同時會規定“付款費用按照匯票金額0.125%計算,最低GBP60.00,最高GBP 200.00,由受益人承擔”,要求受益人承擔貼現等費用。其實質是受益人需承擔開證行向申請人融資的部分費用,有償得到即期付款。
二是提前付款的假遠期信用證。此類信用證包含“裝船日后120天付款,但裝船后40天至到期日免息”類條款,即開證行給申請人做了80天的融資,受益人可在實際到期日前80天得到付款。此類假遠期信用證是開證行對申請人提供了部分期限的融資,相較于信用證42項遠期付款期限來說,受益人可提前收回貨款,加速了資金周轉。
三是有條件的假遠期信用證。如某信用證付款期限為承兌后180天付款,同時含有“信用證可即期貼現,但開證行貼現僅在你方提出貼現請求且我方承兌時才生效,利息及貼現費用由申請人承擔”的條款。其后,開證行又發報文稱,其在米蘭的子機構可以向受益人提供貼現,利息及費用由申請人承擔;同時要求受益人出具款項讓渡函,確認受益人已不可撤銷且無條件地讓渡了其收款權利,同時確認款項讓渡函簽署的真實性。該信用證雖為假遠期信用證,但與典型的假遠期條款又存在差別。一是不同于典型的假遠期條款由開證行向申請人提供融資,而是根據銀行間及客戶的融資安排,由指定行向受益人提供融資,但仍由申請人承擔利息和費用。二是附加了條件,即規定只有受益人提出貼現的需求,同時出具款項讓渡函并確認真實性后,才能得到即期付款。
有些信用證含有“遠期信用證即期議付”或類似條款,但同時表明到期日付款;有些信用證含有“XX天遠期免息”表述,但沒有明確即期付款;有些信用證包含“遠期信用證即期議付”或類似條款,但未明確指出利息和費用由申請人承擔。
這些信用證條款表述模糊,不符合假遠期信用證條款表述的要求,但是又有部分假遠期條款的特點。這可能是由于開證行失誤,或交易雙方未能對真假遠期達成一致意向,或開證指令模糊不清等原因所致。
假遠期信用證下遠期匯票的貼現費用和利息由進口方擔負,而遠期信用證下從銀行貼現到銀行實際付款這段時間產生的貼現費用和貼現利息由遠期匯票的受益人來支付。是否能準確區分真假遠期并厘清信用證條款,除會直接影響各方費用承擔外,還可能導致受益人的即期回款預期發生變化甚至落空,進而影響其后續生產和資金安排。為了明確信用證是否為假遠期,維護受益人即期回款的權益,對此類條款需謹慎操作,及時向開證行發報詢問,在厘清信用證條款的正確含義后,再進行后續業務處理。
遠期信用證中包含“開證行確認單據相符后,將扣除利息和費用后直接即期付款給受益人”的條款,但是規定利息和費用由受益人承擔。此類信用證非假遠期信用證,其實質是開證行為受益人提供的融資。對此,受益人應根據信用證的融資條件,酌情考慮是否接受該類融資。
一是受益人與申請人在信用證開立之前,應充分進行溝通。在合同中明確劃分雙方的權責,以使建立在基礎合同之上的信用證條款對付款期限、費用承擔等描述更加準確、明晰,并契合雙方的意思表達。而在信用證通知后,如受益人發現與雙方協商結果相悖的內容,應及時要求對信用證進行修改,避免因對信用證條款的理解不同而導致延遲收匯。
二是開證行開立信用證之前應嚴格遵循展業原則,對申請人開證和融資資質進行統一審批。由于假遠期信用證下遠期到期才能收回申請人融資本息,還應對申請人的經營活動及財務狀況予以關注,并根據風險程度的變化,及時調整相關措施。此外,在簽訂開立假遠期信用證協議時,還要對手續費、信托收據、資金擔保、逾期罰息等予以詳盡規定并逐一落實,以確保融資資金能安全及時回籠。
開證行在開立假遠期信用證時,最好采用典型假遠期條款表述,這樣能有效避免條款含混不清而導致歧義,影響信用證的正常執行;同時,應注意避免在假遠期條款之外附加額外的融資條件,因為這并非好的銀行實踐,不僅會影響假遠期條款的順利實施和交易雙方的合作和利益,還會影響銀行自身的聲譽。
三是出口方銀行在收到信用證時應該仔細審核假遠期條款,對表述模糊不清、有歧義的條款,應提示受益人及時向開證行發報文確認;對出現的非典型的假遠期條款,則應向受益人提示與典型假遠期的差異及風險,同時根據條款的寄單指示準確寄單,保證假遠期信用證順利執行,安全回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