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伍戈 徐劍 文若愚 高莉 編輯/張美思
消費與居民息息相關,且在我國GDP中占比過半,因此其在疫情之后的恢復程度牽動人心。今年“十一”期間,攜程門票、酒店預訂等微觀數據同比增速高達100%和40%,但旅游收入等總量指標卻只有去年的七八成(見圖1)。那么,我國消費當前的總體恢復形勢究竟如何?背后的主導因素是什么?未來將會呈現何種態勢?以下是筆者的簡要分析。

圖1 消費數據:微觀與總量的矛盾
首先,從當前的數據看,消費或是受疫情拖累最大的總需求經濟動能。過去幾年,我國消費的同比增速都明顯高于投資和出口。但疫情以來,該趨勢發生逆轉,消費開始慢于其他經濟動能,且其在經濟中的占比也由近年來的上升態勢轉為下降(見圖2)。截至今年10月,出口、投資的當月同比增速已達到甚至超過疫情前,而消費與疫情前相比仍有不小的距離。

圖2 消費恢復慢于其他經濟動能
不過,許多跡象似乎表明,近期商品和服務消費的修復正在悄然加快。例如,今年以來消費實際值曾一度不及以“遠見杯”和路透調查為代表的市場平均預期;但這種態勢最近則有所扭轉,8月份以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已接連超出市場預期(見圖3)。

圖3 消費恢復由不及市場預期到超預期
其次,從影響消費改善的因素看,可以說,消費水平主要取決于居民收入和消費意愿。疫情暴發后,我國居民的整體收入收縮相對有限,但消費傾向急劇下滑。疫情沖擊下的服務業受損嚴重,使得低收入者的收入縮水尤為突出,而其消費傾向大于高收入者,因而拉低了整體的消費傾向(見圖4)。隨著我國疫情形勢的穩定,民眾自發性消費意愿逐步提升,促使消費出現改善。值得注意的是,這與美、日等發達國家的情況有所不同。美、日等發達經濟體的經濟與消費恢復高度依賴財政救助,其規模已達到GDP的13%以上,而我國僅為4%左右。我國的消費券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的拉動不到0.5個百分點,帶動作用較為有限。

圖4 低收入群體有更高的消費傾向
展望未來,消費傾向能否持續改善,或將主導我國未來消費的恢復程度。總體來看,當前疫情雖時有復發,但對居民消費意愿的影響或邊際遞減;疫苗普及之前居民消費傾向的完全恢復固然還需時日,但逐步恢復已是大勢所趨;經濟回升過程中居民收入的逐步改善,特別是隨著服務業的逐步好轉,農民工等低收入者收入恢復有望加快(見圖5),將助力整體消費的抬升。綜上,筆者認為,未來消費恢復的趨勢還將延續(見圖6)。考慮到地產與基建放緩下投資邊際趨緩,出口進一步上升的空間也相對有限,未來消費回升的速度有望快于其他經濟動能。

圖5 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恢復或將加快

圖6 我國消費的恢復態勢還將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