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根,饒高平
江西省林業調查規劃研究院,江西南昌330046
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和醫學水平的不斷提升,健康問題成為個人關注的問題之一。20 世紀以來,“亞健康”越來越受到重視,亞健康群體人員數量不斷增多,已成為一種社會問題。據相關機構統計表明,中國這一人群比例高達70%。經現有的實驗證明,森林療養具有很好的減輕壓力作用,成為解決和干預“亞健康”問題的較好途徑之一[1]。通過療養課程,實現療愈。
20 世紀80 年代中期,前蘇聯學者赫曼教授研究發現,人體除了健康和疾病狀態外,還存在著一種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間狀態,稱為“第三狀態”,中國稱為“亞健康狀態”。根據WHO 的調查表明,絕大多數人具有慢性疲勞綜合征等癥狀,處于“亞健康”狀態。
人類天生是與自然緊密生活在一起的生物個體,人類從古自今一直生活在被綠色環境包圍的大自然中,這種與其他生命形式相接觸的欲望已形成遺傳基因印刻在人們的心靈中。
Toknh 博士發現當高等植物受傷時,會揮發“芬多精”,以殺死其周圍環境的其它生物。大量研究表明,植物揮發的芬多精同樣能夠幫助人類殺死病菌。另外,人類在森林里長時間吸入芬多精,可以促進新陳代謝,使細胞恢復活動,同時刺激神經,保持精力集中[2]。
烏爾里希認為人們注意力下降是由于壓力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并認為自然環境對人們情感和生理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在緩解精神壓力方面具有明顯效果。
2019 年10 月18 日,新余市夏蓮林場(見圖1),25 歲~45 歲的亞健康人群6 人,森林療養師2 人。
活動當日,深入森林、親近自然,通過療養課程,達到減輕壓力、舒緩身心的目標;活動后,熱愛自然、喜歡自然,學會利用自然愈材簡單平衡自身工作學習與生活壓力,改變不健康的行為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
登記表、記錄本(B5)、書寫筆各1 份;導語及美文共3 篇;防水標簽、記號筆6 份;網兜及沙包(10個)、相框(30cm×20cm)6 個。
在課程開始前,進行療養者面談,記錄基本信息包括自然名(代名)、性別、年齡段、文化程度、吸煙史、重大患病史、亞健康主要表現癥狀(客觀題)、聯系方式等。并請療養者認真填寫簡明PMOS 量表及其他情況登記表[3]。

圖1 活動路線Fig.1 Activity Route
3.1.1 進山儀式
在進山的入口處舉行進山儀式,由森林療養師朗讀《感恩森林 敬畏大自然》導語,療養者舉手宣誓,表達對森林的敬畏,主張無痕森林,不故意破壞森林,希望森林給予療養者力量和健康。
3.1.2 活動日程
由森林療養師簡單介紹活動流程、主要注意事項等內容(見表1)。

表1 活動時間及內容安排Tab.1 Activity time and content arrangement
3.2.1 找到心靈樹
療養者在第一處尋找一顆認為與自己有緣分的樹,緣分因素包含但不限于樹木的生長勢、冠幅、樹皮紋理、樹木胸徑、環境承受能力等方面[4]。
3.2.2 對話心靈樹
療養者將心理話或秘密輕聲地與“心靈樹”訴說,釋放內心壓力。
3.2.3 寄語心靈樹
療養者將心靈樹的暗號(代碼) 寫在防水標簽上,掛在樹上,并與樹留影。
到達活動點第4 處時,首先由療養師簡要介紹何為五感六覺,怎樣打開五感,打開五感對身心的益處。
森林漫步總路線長度0.47km,由療養師依次教授體驗者如何打開五感,詢問當前的感受,并記錄五感最典型的3 種~5 種事物[5](見表2)。
森林漫步過程中療養者需拾取松果、南酸棗果、枯樹枝、枯樹葉及少部分新鮮樹葉,為下一步的樹葉貼畫準備材料。

表2 “五覺”典型事物匯總Tab.2 Typical things of five senses
由森林療養師簡要介紹活動規則,然后開始體驗。活動中要正確引導療養者充分打開五感六覺,尤其是集中精力在眼部和手部。通過眼部、手部、臉部等機體的活動,鍛煉肌肉和身體的協調性。同時通過其他療養者的歡笑聲,感染自身、融入集體,釋放壓力[6-7]。
首先由森林療養師帶領療養者來到養生藥園采摘靈芝(見圖2)。活動中要正確引導療養者充分打開五感六覺中的視覺、嗅覺、觸覺等。森林療養師給療養者介紹靈芝的藥用價值,引導療養者通過采、聞、摸等系列動作,促進身體機體,刺激大腦細胞,提升身體整體的活力。

圖2 靈芝園現場Fig.2 Scene in glossy ganodorma garden
由森林療養師帶領療養者來到登瞭望塔臺階處。活動前要求療養者在登臺階過程中利用五感六覺,尤其是要求療養者知曉并體會登山過程中的清新的空氣、肺部循環系統、平衡能力、四肢協調能力等。
到達瞭望塔后,詢問部分療養者注意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幫助療養者后期在其他登山過程中的自我療養。
在基地的最高處席地而坐或席地而睡。放松心情,閉上眼睛,任由風在耳邊吹、云在天上飛;靜聽樹梢的呼呼聲、林中鳥兒的鳴叫聲。10min 后,背景音樂起,由事前約定好的人員首先朗讀一篇美文,其他人員僅靜靜地聽著,讓思緒隨文中的內容飄向遠方。然后再邀請1 人分別朗讀美文。
登上防火瞭望塔的樓頂。眼遠眺遠方,然后大聲的喊山,通過呼喊釋放內心壓力[8]。
森林午餐的食品選用本地的材料制作,包括本地肉包、玉米棒、土豆餅、南瓜餅、黃瓜、西紅柿、靈芝茶等。療養者席地而坐,圍成一圈,一邊吃一邊聊天,營造良好的氛圍。午餐后吊床休息30min。
森林徒步促進全身血液循環、促進關節滑液的分泌,提高肌肉的力量和耐力,預防和延緩骨質疏松。
森林徒步總距離1.2km,從瞭望塔開始至業務辦公大樓。整個過程需獨自完成,可輕聲唱歌或哼曲,但禁止聊天。徒步過程中注意肌肉訓練、呼吸訓練、關節活動度訓練。以自身合適的速度、喜歡的節奏及擺手動作完成。
利用森林漫步、徒步過程中收集的樹葉、樹枝及其他材料,制作樹葉貼畫。樹葉貼畫利用米糊粘貼在白紙板上,推薦成品為動物造型。最后制成帶有相框的作品。
樹葉貼畫完成后即可分享作品,也可以互贈作品。療養者分享今日的收獲與想法,無須過多的修飾,盡情分享。
最后對今日療養活動中表現優秀的人員進行表彰,提升獲得感。
近年來,森林療養活動越來越多,療養課程趨于規范化和內容豐富化。2020 年國家四部委已公布了第一批國家森林康養基地名單,但針對性的設計森林康養產品、森林康養課程等研究較少。文章結合編制康養基地規劃的契機,設計了符合基地開展的療養課程,可為基地提供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