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寶
【摘要】新時代,大學生的心理狀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傳統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經無法與大學生心理狀態變化相適應。對此,教師應積極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真正發揮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本文提出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創新策略,以期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
一、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一)有利于大學生適應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
大學生雖然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價值觀,但還是會受到諸多思潮的影響,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這有利于學生快速地適應社會,同時有助于高校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大學生素質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通過該項教育,學生可更好地適應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充分滿足社會對人才的要求
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采取多種措施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一方面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也可滿足社會對人才的要求。
(三)順應經濟和社會發展
很多大學生均未建立明確的職業規劃,就業后可能會遭遇失業風險。學生沒有構建正確的價值評判是出現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高校采取有效措施組織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可以增強大學生的心理素質,而且有利于學生建立正確和客觀的自我認知和自我評價體系。
二、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策略
(一)建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平臺
近年來,大學生的數量明顯增多,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也越來越普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難度較大。高校需利用新媒體的力量,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觀念,創建符合時代發展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平臺。
高校可立足實際,創建校內心理咨詢網站。以心理咨詢網站為渠道,為大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在網站上設立心理測評專區,提供心理測評,且配備專業的心理咨詢師,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心理服務。學生既可以在網站上進行心理咨詢,也可給心理咨詢師留言。心理咨詢師要主動分享與心理健康相關的研究成果和網絡課程,學生可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下載、學習課程內容,從而加強心理健康建設。
(二)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
心理因素和環境因素是引發人們無意識行為的主導因素,故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環境也會對大學生產生十分顯著的影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應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清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盲點,全面展現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意義。
(三)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預警機制
在新媒體飛速發展的今天,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日益離不開網絡。網絡雖然能夠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但網絡中出現的很多負面和虛假的信息,容易誤導學生,而學生回歸到現實世界后,會由于巨大的心理落差,出現多種心理問題。因此,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預警機制十分必要。
輔導員要充分結合學生當前的心理狀況,對學生進行個性化輔導,集合班干部和黨員建立科學有效的干預機制,在發展線上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高度重視線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配合,且時刻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正確區分其性質和屬性,如群體心理問題和個體心理問題等,可以借助主題班會和單獨談話等方式,幫助大學生解決他們心理上出現的問題。
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出現和形成機制有所不同,部分學生主要是由于長期心理問題的累積,部分學生主要是由于應激性反應,而心理問題本身具有突發性,因此,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大學生心理健康預警機制。另外,在高校教育教學中,應針對大學生出現的多種心理問題建立心理健康預案,輔導員要利用網絡平臺與其他教師及時交流,共同分析和總結工作情況。
三、結語
時代在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整體態勢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無法順應當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對此,高校需采取多種有效策略,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創新,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預警機制,以期促進大學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董玲娟.分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創新[J].才智,2018(36).
[2]張方華.構建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視聽,2018(05).
[3]郭曉靜.“互聯網+”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07).
[4]陳雪琴.關于民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的研究[J].漢字文化,2018(22).
[5]韓淑玲,王德全.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創新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03).
(作者單位:大連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