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當前,伴隨著我國同周邊國家經貿關系愈趨頻繁,跨境保險這一新興的保險業態也迅速發展。2014年全國首家跨境保險服務中心中國東盟(東興試驗區)跨境保險服務中心成立,試點效果良好。2018年12月,國家13個部委聯合發布了《廣西壯族自治區建設面向東盟的金融開放門戶總體方案》,其中明確將發展面向東盟跨境保險作為國家戰略。然而,學界卻缺乏關于跨境保險對區域經濟安全作用領域的研究,阻礙了跨境保險作用的發揮。因此,本文從跨境保險和經濟安全的概念界定出發,闡述了跨境保險與經濟安全的相關關系,并針對中國—東盟跨境保險合作現狀,提出了基于維護經濟安全視角的中國與東盟跨境保險合作發展對策建議,以期充分發揮出跨境保險對區域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的作用。
關鍵詞:跨境保險 ?經濟安全 ?中國—東盟
近年來,跨境保險這一新興保險業務正在我國沿邊各地區和周邊國家當中積極開展,跨境保險的發展不僅僅是服務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經濟貿易和人員安全,更能從內在經濟機制上影響到國際區域的經濟安全。在我國政府層面也十分重視發展跨境保險,發改委、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和商務部等多部委在多份文件及規劃中都明確鼓勵發展跨境保險業務,其中亦有文件明確指出,要加強面向東盟的跨境保險合作。然而,跨境保險理論研究和監管滯后,使業務發展缺乏更有效的引導,也大大阻礙了跨境保險對區域經濟安全作用的充分發揮。因此,從國際區域經濟安全的角度研究跨境保險的發展問題,發揮出跨境保險對經濟安全的作用,是一個創新的研究視角。以中國—東盟區域為例,既能一定程度上解決我國周邊重要區域的經濟安全問題,又能夠對我國其他周邊國際區域起到借鑒作用。
一、跨境保險和經濟安全的概念界定
“跨境保險”的概念形成于市場實踐中,目前國內外尚無一致性界定。吳桐(2016)從實踐的角度認為“跨境保險”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指保險活動向境外擴張,廣義指保險產品內涵或保險合同的構成要素有國外因素、保險活動向本國以外的其相鄰國家或諸多相鄰國家的延伸。因此,廣義的跨境保險形式又有以風險跨境轉移為特征、以保險標的跨境為特征和以跨境經營活動為特征三類。具體業務亦包括三類:一是本國直保公司與其他保險公司就同一保險標的共同承保組成跨境共保體、直保公司的國際分保業務、再保險公司跨國提供再保險。二是保險人承保的標的在其相鄰國和保險人銷售的保險產品所保障的對象是居住在本國的相鄰國的外國人或外國企業,如涉外財產損失保險、各類涉外責任保險、涉外人身險等。三是跨國銷售保險產品、跨國設立保險機構(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保險中介機構等)、跨國保險資金運用、跨國提供保險服務等。姜國富等(2018)則從監管的視角進行界定,認為跨境保險的本質在于保險風險實現跨境轉移,轉移方式有保險人跨境、投保人或被保險人跨境和保險標的跨境三種。本文所涉及的跨境保險概念是按照廣義定義來進行研究。
國外學界對經濟安全問題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當時認為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在經濟領域的延伸。1980 年日本發布的國家綜合安全報告中首次使用了國家經濟安全這個概念。之后,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學者對國家經濟安全也作了諸多的界定,認可度較高的是Neu & Wolf(1994),他們認為“國家安全的經濟維度”是指在國家面臨威脅或阻礙國家經濟利益的情勢時保護和促進其經濟利益的能力”。目前,國外學者較多地認為國家經濟安全是經濟競爭力及其帶來的相應的國際政治地位和能力(Raczkowski & Schneider,2013)。上述定義大多強調的是國家的能力,特別是國家的經濟生存力與競爭力、抵御內外威脅的能力、經濟發展的控制力以及國內和國際環境的維持力。國內學界對于經濟安全的定義尚未有統一定論,主要有能力說、狀態說、狀態與能力結合說、過程說、控制說等。能力說認為經濟安全定義說指一個國家經濟抵御國內外各種干擾、威脅和侵襲的能力(白石,2002);過程說認為在不同經濟發展時期定義是不同的,例如對于西方發達工業化市場經濟國家、新型工業化國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國家都不同,可以說是一種“過程”(陳首麗,2002);狀態與能力結合說則認為既是國家經濟安全所面臨的狀態,也應當包括政府應對危機的能力(顧海濱,2006);控制說認為國家經濟安全是能使經濟危機的風險因素處于可以控制的狀態(葉衛平,2010)。上述學者都以自身觀點為出發,構建了關于國家經濟安全的評價指標體系,這些設計均較符合我國實際國情,也能較完備的覆蓋經濟安全的各種領域(維度)。
二、跨境保險對經濟安全的相關關系及作用
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各類型保險產品會對經濟活動的各個不同方面起到保障作用,因此保險能對經濟安全起到維護與保障作用(郝演蘇,2017;唐金成,2018;劉家養,2019;葉安照,2019),這已是學界共識, 無需進行推演。筆者認為,除保險產品外,保險人及被保險人的跨境保險行為同樣與經濟安全密切相關,而跨境保險不可能對經濟安全的所有方面都產生影響,跨境保險對經濟安全的影響主要在于國際貿易安全、資金流動安全、民生經濟安全、特殊風險安全四方面,雙方具體的對應關系如圖1所示。
三、中國與東盟跨境保險合作發展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一系列試點效果良好,但試點地區業務過于集中
中國與東盟開展的跨境保險合作主要發生在廣西區和云南省,近年來中國開展了一系列跨境保險的試點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第一,2014年10月,中國平安財產保險中國東盟(東興試驗區)跨境保險服務中心在東興市掛牌成立,成為全國首家跨境保險服務中心。并于2015年3月出臺了外國務工人員意外保險方案,2016年開發了跨境車險產品及外來務工人身意外險。截至2019年8月30日,平安產險廣西分公司累計為中越跨境車輛提供了4.3萬多輛次的保險保障服務,保險金額累計達34.7億元,日均有30-40筆業務完成出境車輛保險投保;第二,2016年在廣西崇左市啟動了跨境勞務人員人身意外保險試點。2017年,中國人壽崇左分公司首先入駐憑祥境外邊民務工管理服務中心,并于同年8月正式出單跨境勞務人員人身意外險,后提升保障水平,增加了1萬元猝死保障和3000元的疾病住院醫療責任。從2017年8月到2019年9月,僅憑祥就累計承保跨境勞務人員28.17萬人次、保額495.36億元;第三,2018年底廣西全轄啟動關稅保證保險改革試點,首批關稅保證保險試點助力6家企業價值超5700萬元的貨物實現快捷便利通關,時間縮短至原有的九分之一,節省通關保證金近1000萬元,極大幫助進口企業提高通關效率和節約資金成本;第四,2019年9月,中國太平保險集團東盟保險服務中心在廣西南寧設立,同年11月,首單承保了光大越南芹苴垃圾發電項目運營險,該項目投資總額達4720萬美元。但從目前情況來看,跨境保險業務主要還只是集中在試點地區。以跨境車輛保險為例,主要的業務集中于廣西的東興、友誼關、云南瑞麗這樣的一類口岸,其他的公路口岸如畹町、孟定、打洛、磨憨等卻業務寥寥,甚至部分口岸尚無法提供跨境車輛保險業務。
(二)承保覆蓋率低,未能充分發揮跨境保險對經濟安全的作用
跨境保險近年來從無到有,保障供給提升是很快的,但所能提供的保障遠未充分。僅以跨境車輛保險為例,從試點情況來看,作為中國東盟(東興試驗區)跨境保險服務中心試點的平安產險廣西分公司,從2014年10月跨境保險服務中心掛牌成立到2019年8月30日,累計為中越跨境車輛提供了4.3萬多輛次的保險保障服務。大致來看平均每年度僅能提供0.86萬輛次的保障,而2017年經東興口岸出入境車輛36070輛次,2018年為47056輛次。可見,即使是在試點口岸,現有跨境保險業務也僅能覆蓋1/4左右的標的;從全省(廣西區)情況來看,廣西從2013年跨境車險業務開展以來,至2019年8月累計提供風險保障29.3億元,累計承保機動車3.6萬輛次,年均約8700輛次,而廣西全區公路口岸出入境交通工具2016年是166272輛次,2017年是300172輛次,可見目前覆蓋面尚不到1/10。雖然,目前所開展的跨境保險業務對被保險人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但由于跨境保險業務覆蓋率尚非常低,所以依據大數法則對風險分攤面不夠廣,導致費率厘定及保額較為保守,因此無法充分發揮跨境保險對經濟安全的作用。
(三)相互之間有一定的商業存在,但數量不足且影響程度不深
從相互直接投資方面來看,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各類保險經營主體在相互之間擁有一定的商業存在。由于中資保險企業自身實力較雄厚、且中國國內保險市場準入條件較高,主要是中資保險經營主體在東盟國家設立分支機構,具體情況如下表。
整體而言,中資保險企業在東盟地區的境外保險類機構共12家,已涵蓋了各類型保險機構,其中代表處2家、保險中介公司2家、財產險公司共有2家、壽險公司共2家、再保險公司共4家。國內的保險公司對于東南亞市場普遍看法選擇最發達的國家新加坡為作為橋頭堡,以打算進一步將業務輻射到東盟其他國家,所以新加坡的中資保險機構數量最多,共有6家。此外,馬來西亞有2家、印尼2家、越南1家、菲律賓1家。但是,中資保險企業在東盟地區數量仍較少,無法形成合力,對當地保險市場影響甚小。以新加坡為例, 2018年新加坡國內基金的23家人身保險直保公司保費收入共計為3409216.20萬新加坡幣,而中資的兩家壽險公司國壽新加坡公司的保費收入為9763.60萬坡幣、太平新加坡公司為24.00萬坡幣,兩家中資公司總和僅新加坡市場的0.29%。同年新加坡國內基金59家財產險直保公司保費收入共計590503.70萬坡幣,而中資的唯一一家公司太平新加坡公司為10301.00萬坡幣,市場占有率也僅為1.75%。可見,這樣小的市場占有率無法對新加坡保險市場產生有效的影響,中國在新加坡保險市場顯然不可能有足夠的話語權。
而另一方面東盟國家在中國內地目前只是設立了4家代表處機構,我國規定外資保險公司的代表處不屬于獨立的法人機構,只能處理母公司與中國國內的相關事務,不允許直接進行盈利性質的商業活動。東盟國家保險企業實力較弱,無法直接參與中國國內市場,也成為阻礙雙方跨境保險合作發展的一大障礙。
四、對策建議
(一)增加口岸跨境保險服務點覆蓋率,保障跨境人員基礎性民生經濟安全
延邊地區邊民、跨境務工人群、邊貿人員和出國旅游人群是跨境保險最直接的需求方,保障這些人群的人身及財產安全,是跨境保險對于民生經濟安全的最根本體現。對應的險種是跨境機動車輛保險、跨境人員相關人身保險和跨境旅游意外險,發展好上述跨境保險業務則必須依托服務網點的建設。應當增加跨境保險經營網點的覆蓋,目標是使跨境保險服務點在中國和越南、緬甸之間邊境口岸實現全覆蓋。應當首先實現跨境保險服務點對廣西和云南所有一類口岸的覆蓋,對于二類口岸也應當逐步覆蓋,同時要對一些重點邊民互市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布局,做好提前謀劃加快布局,以維護好中國與東盟陸路大通道的安全。在邊境口岸設置的跨境保險服務點提供的業務最初可以以跨境車輛保險為主,進而適時升級為保險綜合服務點,最終做到可為經貿活動提供一攬子保險解決方案。
(二)采取“母國出口信用保險+東道國國內保險配套”的模式,保護雙邊經貿安全
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經貿往來密切,近十年來中國都是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是所有東盟國家(文萊除外)的第一或第二商品貿易伙伴國,東盟是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保障如此大體量的雙邊貿易安全,應當采取“母國出口信用保險+東道國國內保險配套”的保障模式。一方面,母國應當提高出口信用保險的滲透率,充分釋放出口信用保險對出口貿易安全的保障作用,尤其是保障中國各地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新興貿易國出口貿易的暢通。另一方面,一國的對外經貿僅依靠母國提供出口信用保險安全性是不足的,東道國同時也應當提供包括財產損失險、貨物運輸險、產品責任險等在內的“配合性”保險措施,雙方共同提供保障,才能使雙邊經貿保持長久合作。
(三)出臺配套投資保障安全措施,鼓勵保險經營主體雙邊直接投資
中資保險企業要“走出去”,同時也把東盟國家保險企業“引進來”。 中資保險企業以東盟地區作為海外市場拓展的目標市場,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也達到產業轉移輸出的目的。而東盟保險企業參與國內市場競爭,也使其企業在人才、技術、管理、經營理念方面得到提高,同時也使國內保險市場更多元化。在對方國家中設立經營性分支機構,即直接投資的方式,是雙方國家保險業交流最深入的形式,并且相互投資行為可以使保險業經營的風險在更大范圍內擴散。中國與東盟各國應當出來相關配套的投資保障安全措施,一方面鼓勵本國保險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另一方面保護外資保險企業在本國的合法利益,以減少準入壁壘及業務限制、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另外,對在華營業的東盟保險企業也要做到有效監管,防止對中國經濟安全可能產生的各種負面影響。
(四)創新跨境保險業務種類,堅持以經濟安全為創新底線
對跨境保險業務的創新應當以區域經濟安全穩定作為創新的底線,創新必須是能保障經濟安全的創新,超出安全底線的創新是沒有價值的,同時也是不可能實現的。跨境保險的創新要堅持“保險姓保”原則,即以對經濟安全提供保障支持為業務創新的核心。鼓勵開發能夠提供一攬子保險計劃的“統籌保單”。一要完善跨境機動車輛保險體系。在中越汽車運輸協定的框架下,促進出入境機動車輛保險應保盡保,逐步擴大服務半徑、拓展服務縱深。二要完善跨境工人員人身保險體系。在境外邊民務工管理服務中心設立保險服務窗口,確保境內用工單位為中越邊境外籍入境勞務人員購買意外綜合保險。三要完善航運保險產品體系,提升保險在航運產業鏈中的價值。四要完善出口信用保險保障體系、出境人員意外保險保障體系和健康養老保險保障體系。五要構建機動車輛保險、游客人身意外保險和境外救援保障等業務的聯動機制,推進實現超短期貨運車輛保險、出口境外貨物運輸保險業務可即時出單生效。六要創新跨境保險服務平臺,設立保險產品與技術創新孵化基地、保險共性技術實驗室等行業基礎性平臺,推動中國跨境保險與東盟接軌。
(五)創立中國—東盟跨境保險創新綜合試驗區,以試驗區合作帶動全面深入合作
爭創跨境保險創新綜合試驗區,與邊境口岸形成特色鮮明的“前后臺”服務模式。跨境保險創新綜合試驗區的地點可以在云南和廣西的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云南9州市、廣西6市)的基礎上設立,上述地區有延邊金融改革的建設基礎、條件較為成熟。應當以試驗區合作帶動全面深入合作,故實驗區重點工作應當在于:一要將跨境保險融入邊境地區社會治理,加快推進沿邊地區社會治安綜合保險的開辦,以跨境保險助力興邊富民。二要保障邊境貿易和商業流通,發揮跨境保險在財產、責任、信用、保證、物流等方面的保障作用,著重為區域內跨境電商企業和沿邊地區的文化旅游、農產品加工、臨海工業等重要產業、重點企業和重大項目建設提供配套保險供給。三要創新跨境保險服務平臺,設立保險產品與技術創新孵化基地、保險共性技術實驗室等行業基礎性平臺,推動中國跨境保險與東盟接軌。
參考文獻:
[1] Adams S, Gregor Irwin, Daniel Capparelli. ASEAN Insurance Markets: Integration, Regulation and Trade[R].London.2015.2.
[2] Hou H,Cheng S Y.The Dynamic Effects of Banking,Life Insurance,and Stock Markets on Economic Growth[J].Japan & the World Economy,2017,41.
[3] Kanniainen,Lehtonen.Offset Contracts as an Insurance Device in Building the National Security[J].Defence and Peace Economics,2019,(1).
[4] 姜國富,陳曉峰,鄧譞.廣西跨境保險發展研究[J].區域金融研究,2017(7):21-26.
[5] 顧海兵,王甲.國家經濟安全指標體系的確定與修正[J].山東社會科學,2018,(2).
[6] 袁臨江.保險業服務“一帶一路”的戰略思考[J].中國金融,2018,(8).
[7] 許夢楠,周新苗.宏觀經濟波動對金融安全的沖擊效應研究[J].浙江金融,2019,(2).
[8] 陸峰.基于聚類分析的我國壽險公司開拓東盟市場策略[J].保險研究,2015,(2).
[9] 陸峰.論“保險地理學”的學科創建[J].新經濟,2016,(3).
[10] 陸峰.“一帶一路”下中國——東盟自貿區保險業的發展目標定位[J].當代經濟管理,2016,(10).
[11] 吳桐.云南跨境保險發展路徑研究[D]云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作者單位: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