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潤強

摘 ?要:如何破解我國深度貧困地區普遍存在“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典型難題?河北康保縣用3年左右的時間從一個全省脫貧考核倒數第一的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一躍成為了產業扶貧“明星縣”, 其“荒山坡上種‘太陽,勞動就業奔小康”的光伏產業扶貧典型經驗做法入選第二屆中國優秀扶貧案例。本文以河北省康保縣產業扶貧為典型案例,重點對其光伏產業扶貧的初步成效、典型做法、經驗啟示進行深入研究,以期為我國其他地區產業扶貧的有效推進提供參考。
關鍵詞:產業扶貧 ?光伏產業 ?收益分配
一、康保縣光伏產業扶貧成效概況
近年來,屬“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康保縣曾一度陷入“無業可扶”的困境,以至于出現2017年全省脫貧考核倒數第一的被動局面。為此,康保縣大力發展光伏產業,用三年時間初步探索出壩上深度貧困區生態保護與穩定脫貧雙贏的新路子,自2016年下半年實施以來,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筆者擬從縣域經濟發展、脫貧情況、農戶收入以及美麗鄉村建設四方面進行全面分析。
從縣域經濟發展來看,康保縣近年來整體發展勢頭較好,地區生產總值逐年提升。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達57億元,財政收入首次突破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總體增速達20%。良好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與光伏產業的支撐密不可分。2018年,全縣新增風光電并網62.9萬千瓦,累計達到196.9萬千瓦,全行業實現稅收1.2億元,約占全部財政收入的1/3。
從脫貧成效來看,2018年,康保縣建成132個村級光伏電站、14個分布式光伏電站以及10萬千瓦集中式扶貧電站,率先實現“6·30”并網發電,全縣光伏扶貧電站裝機容量達到16.7萬千瓦,實現了165個貧困村光伏電站全覆蓋。截至2018年年底,全縣已有11811戶22927人穩定脫貧,77個貧困村脫貧出列,貧困發生率由2017年的16.8%下降到2018年的7.36%。
從農戶收入來看,平均每戶年增收3000元左右。另外,康保縣每年將1.07億元的光伏收益和1041萬元的龍頭企業合作經營收益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用于1.6萬個農村公益崗工資和村集體收入。通常來說,農村公益崗位一個月200元左右,一年2000元以上;而從事光伏電站正式的保潔或保安等基礎工作,一天將有100元左右的收入。
從美麗鄉村建設來看,通過設置公益崗位,激發了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杜絕了出工不出力、養懶漢等現象,徹底改變了農村環境臟亂差的現狀,村民的精神風貌也煥然一新。另外,將部分光伏收益分配給村集體,徹底改變了村集體無收入、辦事無資金的尷尬難題,為實施村里小型公益事業提供了資金保障。
二、康保縣光伏產業扶貧的模式解構
康保縣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依托風光資源,將光伏產業作為產業扶貧的重要支柱,積極改革光伏收益分配機制,創建形成“三全”扶貧模式,探索出一條獨具康保縣特色的產業扶貧模式。為全面分析康保縣光伏產業扶貧模式的運行機理,筆者對康保縣產業扶貧模式進行系統解構,重點進行前鏈的要素配置分析、中鏈的主體參與分析及后鏈的利益分配分析(見下圖)。
(一)前鏈:優化要素配置
高效配置光伏產業發展的關鍵要素是康保縣光伏產業得以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資金、土地、技術及政策等關鍵要素在康保縣恰好實現了有效供給。從資金來看,光伏產業的建設和運維資金來源于扶貧專項資金、涉農整合資金、對口幫扶資金、中央定點幫扶資金、企業投資等多種渠道,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光伏產業建設投資的需求。從土地供給來看,康保縣縣域總面積為3365平方公里,其林木覆蓋率僅為25.9%,而剩余的大部分土地仍尚未得到有效利用,這就為康保縣發展光伏產業提供了必要的土地資源。從技術支持來看,康保縣村級光伏電站對標“領跑者”項目,其設備選型達到了“領跑者”技術標準,而設備安裝、運維都有光伏企業提供具體幫扶指導。從政策支持來看,國家高度重視光伏產業扶貧策略,出臺了包括《關于實施光伏發電扶貧工作的意見》《關于積極推進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建設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指導文件。綜上所述,正是通過有效發展要素支撐,康保縣光伏產業實現了快速發展。
(二)中鏈:多元主體參與
多元主體參與是康保縣光伏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保障和動力。康保縣新合作扶農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縣扶農公司)、村集體以及光伏運維企業是光伏產業發展的關鍵主體。縣扶農公司是村級和戶用分布式光伏扶貧電站建設項目實施主體,受光伏合作社或光伏企業委托,具體負責項目的招標和實施、金融扶貧貸款的申請、發電收入結算、電站的運維管理以及收益分配等相關工作。而運維企業是由縣扶農公司通過招標或競爭性談判等法定程序確定有光伏電站運維資質的公司負責村級、戶用分布式、集中聯建的光伏扶貧電站的統一運維管理主體,即主要負責光伏扶貧電站設備的專業巡查、設備檢查和檢測等專業檢修運維工作。光伏產業的資產和收益屬于村集體資產,由村委會制定收益分配使用方案,村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后提交鄉鎮審核,最后由縣鄉扶農公司進行對戶支付。正是通過多元主體參與,才能更好地將多方利益主體整合起來共同推進光伏產業的發展。
(三)后鏈:改革收益分配
為了充分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康保縣對光伏產業的收益分配進行改革,規定光伏電站資產和收益歸村集體,其中70%用于農村扶貧公益崗位工資支出,30%作為村集體收入。其收益的使用方法形成了“三全模式”。一是實現弱勞動力貧困家庭公益崗位全覆蓋。各貧困村開發保潔、治安、護路、養老護理等公益崗位1.6萬個,解決了全縣16478名弱勞動力貧困群眾無法轉移就業難題,帶動貧困人口通過自身勞動實現穩定脫貧。二是實現農村環境衛生保潔全覆蓋。全縣326個行政村開發環境衛生公益崗7253個,對村內、村外和道路沿線采取網格化分區,累計清理積存垃圾95萬噸,初步形成“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城鄉一體化環衛機制。三是實現村集體收入全增加。通過實施光伏扶貧電站,每村每年村集體資產收入在3萬元至12萬元之間,徹底解決了村集體無收入、辦事沒資金的難題。通過上述利益分配改革,有效激發了村民的內生動力,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貧困群眾“等著扶、躺著要”的問題。
三、案例經驗啟示與發展建議
康保縣發展光伏產業的典型案例突破了“守著金碗要飯吃”的傳統思維定勢,初步探索出一套深度貧困地區生態保護與穩定脫貧雙贏的新路子,對我國其他地區具有普適性的參考借鑒意義。總體而言,康保縣光伏產業的典型案例具有以下啟示。
(一)堅持因地制宜,將生態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
康保縣地處內蒙古高原南緣,自然條件惡劣,先天缺乏工業資源稟賦,導致康保縣一度出現“無業可依”的尷尬境地。但康保縣具有得天獨厚的風光優勢,將這一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對康保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人民群眾的高質量脫貧具有重要意義。對于我國深度貧困區而言,大多產業發展滯后但具有良好的生態優勢,這正是實現經濟發展的“機會窗口”。各深度貧困區應該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充分挖掘各地區在光伏產業、全域旅游、生態農業、特色食品加工業等領域的發展機遇,從而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為此,一是要因地制宜,按照“低密度開發、低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的發展要求,鼓勵發展以“健康”“環保”為主題的鄉土特色加工業產品,注重加強特色產業鏈條的“增鏈”與“補鏈”,使得產業鏈條形成系統性的特色產業體系。二是要牢牢把握生態優勢,緊抓全域旅游發展契機,深入挖掘區域旅游資源、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差異化旅游名片,充分發揮旅游業“一業興百業”的帶動作用,促進農業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全面助推傳統農業活動產業化發展步伐,加快培育體驗互動式的旅游發展形態。
(二)強化市場機制,發揮企業在產業扶貧中的作用
康保縣光伏產業案例成功的重要因素就是充分發揮了相關企業的作用,從光伏企業到扶農公司再到運維公司,實現了光伏產業關鍵環節的高效驅動發展。當前,隨著脫貧攻堅戰逐步接近尾聲,絕對貧困將成為歷史,但相對貧困仍將長期存在。而解決相對貧困這一難題就更需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充分發揮企業在鄉村產業發展中的重要驅動作用。為此,一是要鼓勵引導鄉村特色產業市場化、規模化、標準化發展,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基于產業發展邏輯配備必要的政策支撐體系,逐步實現產業扶貧由政治任務式的疊加兜底轉變為精細保障式的科學長效減貧。二是要充分發揮社會企業在產業扶貧中的重要作用。當前,社會企業參與產業扶貧的模式較為成熟、效益也非常可觀,已涌現出諸如湖南大三湘油茶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南夏春生態農業有限責任公司等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社會企業,但社會企業助力產業扶貧仍處于發展的初步階段,地方政府可抓住這一發展契機,制定合理的政策,助推社會企業深度參與具有區域異質性的產業培育與發展。
(三)加強制度創新,有效激發貧困人群的內生動力
康保縣通過改革光伏產業的利潤分配,將收益確權給村集體,再通過設立的公益崗位和清潔崗位配發光伏產業收益,極大地提高了貧困人群的內生動力,使貧困人群實現從“讓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轉變。對于我國其他深度貧困區而言,制度創新是必不可少的資源配置手段,這就需要不斷加強制度創新。為此,一是要堅持貧困群眾深度參與的原則。激發貧困人群內生動力的首要前提就是確保貧困群眾的深度參與,為此,在制度創新設計時,要將貧困群眾作為重點的考慮主體和關鍵的實踐環節,通過制度獎懲式的機制設計促使貧困人群充分參與產業扶貧項目,從而積極調動貧困群眾的主觀能動性。二是積極探索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創新。按照“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思路,深入摸索農村集體經濟的變現形式與運行機制,充分尊重與發揮基層群眾的首創精神,促進村集體閑置要素的市場化流轉。另外,要切實激活發展要素,讓有限的要素資源充分流動。例如,探索發展符合區情的“飛地經濟”模式,特別是“消薄飛地”“科創飛地”以及“產業飛地”,實現生產要素向條件適宜地區聚集。
(四)強化協同發展,動態推進產業扶貧與鄉村振興
康保縣通過光伏產業收益改革,設立公益崗位和清潔崗位,從而將產業扶貧和鄉村振興銜接起來,在增強貧困人群內生動力的同時又推進了美麗鄉村建設。按照國家扶貧安排的內在邏輯來看,精準扶貧只是解決我國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問題,而鄉村相對貧困的問題就需要通過鄉村振興戰略來逐步消減。當前階段如何協同推進產業扶貧與鄉村振興戰略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康保縣的典型做法也為動態推進產業扶貧與鄉村振興提供了啟示意義。為此,一是要借鑒和推廣“康保模式”,將產業扶貧和美麗鄉村建設有機融合,成功打造出一種環保與致富“共生”的運作模式,實現既有“青山綠水”又有“金山銀山”的發展圖景。二是要聚焦戰略主線,動態推進產業扶貧與鄉村振興。產業扶貧主要解決的是貧困群眾無業發展的問題,而鄉村振興更強調以產業興旺為前提的生活富裕的愿景。這就要在開展產業扶貧工作時注重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農業新型產業發展體系,與此同時,要通過鄉村振興戰略鞏固脫貧成果,特別強化人才資源的回流、培育和引進,從而為鄉村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內生動力。
參考文獻:
[1]國家能源局.2019年前三季度光伏發電建設運行情況[EB/OL].(2019-11-05)[2019-11-24].http://www.nea.gov.cn/2019-11/05/c_138527620.htm.
[2]康保縣政府網.主導產業[EB/OL].(2019-3-26)[2019-8-4].http://www.zjkkb.gov.cn/syscolumn/zjkb/zdcy/index.html.
[3]康保縣政府辦.康保縣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EB/OL].(2019-1-17)[2019-8-4].http://www.zjkkb.gov.cn/govaffair/content.jsp?code=K0317646X/2019-66626.
[4]康保縣光伏扶貧電站資產及收益分配管理辦法(試行),康字[2018]12號.
[5]王林紅,張世豪,韓建國.康保縣:荒山坡上種出“金太陽”[N].河北經濟日報,2019-5-15(1版).
[6]趙曉霞.特色產業開啟康保縣脫貧攻堅加速度[EB/OL].(2018-12-07)[2019-8-5].http://www.zjk.gov.cn/article/20181207/K0317646X-2018-66268.html.
[7]李健.社會企業參與精準扶貧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9.
(作者單位:溫州大學商學院)
責任編輯:張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