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9年內蒙古農牧業保持了穩定健康發展,農牧業農村牧區工作較好地完成了預定目標,取得豐碩成果。2020年將從實施好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穩定糧食面積和產量、確保畜產品生產供應、抓好產業扶貧、推進農牧業綠色發展等方面發力,進一步推進內蒙古農牧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農牧業 內蒙古 重點工作
一、內蒙古農牧業2019年運行情況
2019年,內蒙古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和對內蒙古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農牧業農村牧區高質量發展10大行動計劃為落實舉措,開拓進取,奮發作為,農牧業農村牧區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為穩定經濟社會大局和應對風險挑戰提供了有力支撐,較好地發揮了“壓艙石”作用。全區糧食產量達到730.5億斤,排名穩居全國第八,肉類產量達到257萬噸,漁業產量達到12.6萬噸,農畜產品總體合格率達到97.5%,農村牧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突破15000元,增長10%以上,繼續保持“兩個高于”。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內蒙古農牧業還存在如下諸多問題。鄉村產業振興基礎還不牢固,以高效節水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牧業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蒙字號”品牌培育還需加強,特色產業帶和產業集群打造的還不充分,農畜產品質量安全還存在隱患,產業扶貧與產業振興有效銜接還不夠,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任務艱巨,受干旱、寒冷、缺水限制,戶用衛生廁所改造存在一定難度,個別戶用廁所還有不好用的現象,有的盟市專項資金撥付慢、到位率低,農牧業綜合執法改革還沒有全面完成。
三、內蒙古農牧業2020年形勢展望
全區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自治區經濟工作會議和兩會精神,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堅持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全力實施農牧業農村牧區高質量發展10大行動計劃,全力完成打贏脫貧攻堅戰和補齊全面小康“三農三牧”短板兩大重點任務,全力抓好農牧業穩產保供和農牧民增收,保持農村牧區社會和諧穩定,提升農牧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確保農牧業再獲豐收。
(一)實施好高質量發展10大行動計劃
一是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內蒙古“推動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制定出臺《推動農牧業高質量發展意見》。圍繞種業科技、綠色生產、產業集群、品牌打造等關鍵環節,明確推動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拿出管用措施,制定可行方案,切實推動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落地見效。二是對標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和補齊全面小康“三農三牧”短板兩大重點任務和“十三五”規劃目標,制定實施農牧業農村牧區高質量發展10大行動計劃,重點在農牧業產業集群提質升級、產業脫貧攻堅、生產標準化、“蒙字號”品牌提升、以高效節水為重點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奶業振興、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能力提升、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十縣百鄉千村”示范、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提升、農牧業農村牧區創新性突破性工作等10個方面,明確目標任務,強化工作措施,推動農牧業高質量發展落實落地。三是抓好任務落實。按照自治區既定目標,結合實際做好任務分解,聚焦人力、物力、財力、精力,真抓實干,確保實效,繼續開展高質量發展10大行動督查,壓實盟市責任,加快推動落實。
(二)穩定糧食面積和產量
一是穩定糧食種植面積。盡早釋放政策信號,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針對全區“十年九旱、連年春旱”的特點,早動員、早準備,穩定春播面積和質量,為全年糧食豐收打牢基礎。二是調整優化種植結構。繼續調低鐮刀彎地區玉米生產者補貼,穩定大豆生產者補貼,統籌增加馬鈴薯補貼,鞏固玉米調整成果,提升優勢區玉米產能,大力推進玉米、小麥、馬鈴薯、大豆、粳稻、向日葵、蔬菜、雜糧雜豆產業帶建設。三是努力提升糧食產能。切實抓好2020年300萬畝高標準農田、135萬畝高效節水和2019年未完成任務,早部署、早開工,確保春播前完成2019年建設任務。
(三)確保肉類等畜產品生產供應
一是確保完成生豬保供穩價任務。抓好恢復生豬生產各項政策落實,立足產銷平衡區功能定位,保障豬肉自給,加大外調力度,為國家豬肉保供穩價做出貢獻。二是大力發展牛羊生產。在草原牧區大力發展生態家庭牧場、合作社,走少養精養的路子,推動草畜平衡,在農區大力發展規?;?、標準化養殖場,推動擴群增量。三是持續開展奶業振興行動。聚焦良種培育、苜蓿種植、奶源建設、民族奶食品加工等重點工作,聚力解決短板弱項,力爭有所突破,推動自治區率先實現奶業振興。四是推進優勢特色畜產品生產向優勢產區集中。奶牛向三大流域和兩大牧區集聚,肉牛肉羊增量向農區、半農半牧區集聚,豬禽向糧食主產區集聚,飼草向農牧交錯帶退耕退灌區集聚,大力建設肉牛、肉羊、牛奶、飼草、羊絨等特色產業帶。五是統籌抓好非洲豬瘟、口蹄疫、禽流感、布病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壓實地方屬地管理、部門監管責任以及從業者動物防疫主體責任,健全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六是積極發展水產綠色健康養殖。創建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加大增殖放流力度,改善水域生態環境。
(四)切實抓好產業扶貧
一是繼續抓好產業扶貧規劃??茖W安排到村到戶產業扶貧項目,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產業項目全覆蓋,將一家一戶的產業吸附到產業鏈上,不斷鞏固提升產業扶貧效果。二是主導產業培育。突出特色發展和差異競爭,力爭每個貧困旗縣發展2-3個符合發展方向、帶貧動力強的主導產業,實現產業對人、人對產業,精準發展。三是建立產業扶貧長效機制。支持貧困旗縣創建扶貧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農牧戶”帶貧模式,與貧困戶建立穩定緊密的利益聯結關系,從產業發展中持續穩定獲得收益。四是加強產業技術指導服務。健全技術專家組、產業指導員、科技包聯組幫扶機制,加強入戶上門指導,強化風險防控,保障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五是積極探索產業扶貧與鄉村產業振興有效銜接。推動發展觀念、規劃、產業、政策和投入五個方面有效銜接,為貧困村筑牢產業振興的基礎。
(五)大力推進農牧業綠色發展
一是扎實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強化績效考核,全面落實盟市旗縣屬地責任,推動落實規模養殖場主體責任,抓好整縣推進項目建設,大力推廣有機肥還田利用,實現農牧結合,打通糞污還田利用“最后一公里”。二是抓好“一湖兩海”農牧業面源污染防治。堅持大局思維,堅持從全流域整體謀劃、綜合施策,統籌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草原獎補、農業“四控”、“退灌還水”等重點工作,以實際成效踐行“兩個維護”。三是持續推進控肥、控藥、控水、控膜“四控”行動。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綠色防控、統防統治等節本增效技術,深入開展以淺埋滴灌為主的農業高效節水,大力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地膜回收工作,總結提煉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縣域典型模式,加快推動農牧業綠色發展進程。四是強化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實施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工程,加強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管理。落實“四個最嚴”要求,全面試行食用農畜產品合格證制度,開展全程質量控制體系試點建設,嚴格落實追溯“四掛鉤”制度。
(六)大力發展富民鄉村產業
一是聚焦優勢主導產業。做強牛奶、玉米2個千億級和肉牛、肉羊、飼草料等9個百億級產業集群,培育一批農畜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建設一批帶動力強、產業集聚度高的農畜產品加工園區,加工轉化率達到65%以上。二是加強產業集聚區和示范區建設。創建一批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認定一批國家級“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加大自治區級“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建設。三是加強品牌建設。積極支持創建優質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培育提升地方區域公用品牌,將品牌打造與特色農畜產品優勢區建設以及綠色、有機、地理標志等產品認證緊密結合,讓更多“蒙字號”品牌走出去。各盟市要強化品牌整體設計,形成既體現本地特色,又能與自治區整體品牌形象互補的品牌體系。四是大力推進鄉村文化旅游。深入挖掘草原農耕文化、鄉風民俗等優質資源,培育一批“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美麗休閑鄉村,推介一批鄉村休閑旅游示范旗縣。五是重點培育家庭農牧場、農牧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加強農牧業產業化聯合體建設,通過訂單農業、入股分紅、托管服務等方式,讓更多小農牧戶融入現代農牧業產業鏈條。
(七)扎實推進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
一是分類推進廁所革命。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先易后難、積極穩妥推進改廁工作,堅持分類指導、試點示范,證明切實可行后再推開,以“十縣百鄉千村”示范行動為引領,按時保質完成一類縣、二類縣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對干旱、高寒、深度貧困地區不下指標任務、可開展少量試點試驗。二是深入開展村莊清潔行動。按照“三清一改”工作要求,把握關鍵時間節點,動員群眾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初步建立有制度、有標準、有人員、有督查的“四有”村莊保潔員制度,干干凈凈迎小康。三是推進村莊規劃編制。堅持多規合一,突出前瞻性、實用性,要充分體現農村牧區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讓農村更像農村、牧區更像牧區,力爭年底前全面完成縣域村莊規劃。
(八)推進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改善
一是推進農村牧區重點基礎設施建設。以農村牧區飲水安全、農村“四好”道路、通村組硬化路、抵邊自然村電網升級等工作為重點,推動相關部門加強村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補強農村牧區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薄弱環節。二是抓緊開展“三農三牧”領域補短板項目庫建設工作。圍繞農牧業生產、農牧業公共服務、農村牧區民生基礎設施領域,重點聚焦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畜產品倉儲保險冷鏈物流建設、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現代種業提升、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產業融合發展、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扶貧產業提升等方面,抓緊謀劃和儲備一批具有全局性、基礎性、戰略性的重大工程。加強項目的動態儲備,著眼全面小康后推進農牧業農村牧區現代化,創設一批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項目,爭取納入各級政府“十四五”規劃。三是加強農畜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以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鮮活農畜產品主產區和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為重點,通過以獎代補、農機補貼、貸款貼息、落實優惠電價等措施,支持合作社、家庭農牧場、龍頭企業等建設冷鏈物流集散中心和產地預冷、分揀包裝、倉儲保鮮等設施。
(九)強化農牧業農村牧區科技裝備人才支撐
一是加強基礎研究。推動各級農科院與全區農牧系統密切配合、發揮優勢,結合農牧業農村牧區高質量發展要求,力爭在種業科技、綠色生產等我區具備比較優勢的重點領域實現原創性突破,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二是開展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加快農牧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繼續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聘計劃,深入實施國家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計劃試點,推廣一批農牧業綠色生產新技術、新模式,進一步提升農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三是加強農村牧區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家庭農牧場主和合作社理事長培訓,實施高素質農牧民培訓計劃,完善職業教育體系,圍繞高質量發展10大行動計劃,廣泛開展定向培訓。四是提升農牧業機械化、信息化、社會化服務水平。加大對牧業生產、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大型聯合收割等農機購置補貼力度,積極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實施“互聯網+”農畜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加快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5G等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大力發展農牧業生產托管服務,促進小農牧戶與現代農牧業有效銜接。
責任編輯:張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