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力英
摘 ?要:2019年,內蒙古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各項決策部署,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經濟運行保持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發展質量逐步提升。但同時也要看到,面臨的國內外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依然較多,經濟下行壓力仍較大。2020年,要認真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自治區黨委十屆十一次全會暨內蒙古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聚焦短板弱項,堅定發展信心,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扎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關鍵詞:經濟運行 展望
一、內蒙古經濟運行的基本情況及特點
初步核算,2019年,內蒙古生產總值完成17212.5億元,按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修訂數據后的同口徑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5.2%。三次產業結構為10.8:39.6:49.6。
(一)糧食生產喜獲豐收,畜牧業生產穩定增長
2019年,內蒙古糧食總產量達3653萬噸(731億斤),比2018年增加100萬噸(20億斤),增長2.8%,延續連年豐收的好形勢。主要畜牧產品特別是牛羊肉產量穩定增長,確保了市場供給。全年豬牛羊禽四肉產量256.9萬噸。
(二)工業經濟穩步增長,轉型升級持續推進
2019年,內蒙古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1%,快于全國平均水平0.4個百分點。工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現代煤化工產業增加值增長8.2%,其中煤制氣產量增長8.7%;非煤產業增加值增長6.6%,快于規模以上工業0.5個百分點。新產品產量增長較快。智能電視增長57.7%,光電子器件增長21.0%,單晶硅增長76.8%,稀土化合物增長11.4%,工業機器人增長66.7%。企業經濟效益有所改善。1-11月份,內蒙古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355.8億元,同比增長3.2%。
(三)服務業加快發展,成為重要動力
2019年,內蒙古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5.4%,比上半年、前三季度均加快0.4個百分點,占GDP的比重達49.6%,近半壁江山,占比分別高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38.8個和10.0個百分點,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四)消費市場平穩發展,升級類商品持續增長
2019年,內蒙古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增長4.1%。新能源汽車零售額增長27.7%,可穿戴智能設備增長8.4%,體育、娛樂用品類增長4.9%,計算機及其配套產品增長44.6%,智能手機增長67.0%。
(五)固定資產投資穩中有升,投資質量逐步提高
2019年,內蒙古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6.8%,快于全國平均水平1.4個百分點。投資高質量發展趨勢向好。在轉型升級的拉動下,工業投資高質量發展步伐加快。制造業投資增長9.1%;制造業技改投資增長33.4%,工業技改投資增長26.1%。房地產開發投資持續增長。2019年,內蒙古房地產開發投資1041.9億元,比上年增長18.0%。
(六)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生活質量穩步提升
2019年,內蒙古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555元,比上年增長7.7%。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為2.67,比上年縮小0.11。居民生活消費升級。全體居民生活消費人均支出20743元,增長5.5%,其中用于教育文化娛樂支出增長7.2%,醫療保健支出增長14.1%。穩就業取得成效。隨著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積極落實穩就業各項政策措施。全年城鎮新增就業26.32萬人,完成年度計劃的119.6%;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7%,低于4.5%的控制目標。
(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顯著,“去降補”成果進一步鞏固
企業杠桿率進一步下降,11月末,內蒙古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61.0%,同比降低2.3個百分點;全年商品房待售面積比上年下降13.9%,這是自2016年以來的連續4年下降;1-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成本為79.7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4.5元;補短板持續發力,全年基礎設施投資增長1.1%,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投資增長15.8%,社會領域投資增長6.7%,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投資增長26.8%。
二、2020年展望及宏觀調控建議
從國際看,大國間力量對比正發生深刻變化,傳統經貿規則和經濟格局發生巨大變化,全球治理秩序面臨挑戰和重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月20日發布了更新后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將2020年和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分別下調至3.3%和3.4%,但同時將中國2020年經濟增長預期上調0.2個百分點至6%。
從全國看,盡管疫情或將對經濟增長造成短期的階段性影響,但我國經濟韌性足、抗性大,產業體系健全、市場體量巨大,加之抗擊疫情反應快、力度強,有效防控科學周密,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
從內蒙古看,2019年以來內蒙古經濟運行總體保持平穩,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需求側升級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協同推進,民生福祉進一步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扎實推進。但也應看到,受內部、外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影響,經濟運行中仍存在一些問題。要充分考慮疫情對經濟增長,特別是對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業、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的影響。同時,還要密切關注疫情對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的影響,幫助其渡過難關。
2020年,內蒙古各地各部門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自治區黨委十屆十一次全會暨自治區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推動高質量發展,嚴格落實疫情防控措施,努力化危為機,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精準發力,保障改善民生、擴大有效投資、挖掘消費潛力、改善營商環境,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為“十四五”發展和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打好基礎。
(一)加快產業結構轉型步伐,不斷擴大有效供給
針對疫情防控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和短板,以更大力度,更加精準地去補短板、強弱項,培育和壯大新的經濟增長點。以創新引領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立足能源資源優勢延長產業鏈條,鼓勵企業加大自主研發、技術改造等領域的投入力度;在煤化工延伸、稀土行業、絨毛肉奶、種子工程等“人無我有”領域,發揮引領帶動作用,爭取獲得制定具有內蒙古獨特資源行業標準的話語權。狠抓有效投資,加大項目謀劃力度,瞄準未來產業和技術,積極引進一批帶動力強、成長性好的高端高新項目;加強重點行業投向引導,優化投資結構;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切實提高項目儲備數量和質量。
(二)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做大做強本土品牌
針對疫情對服務業影響沖擊較大的特點,要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讓服務業盡快恢復正常增長。加快推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努力改變“四多四少”狀況。持續完善支持現代裝備制造、現代服務業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積極培育工業經濟新增長點;鼓勵引導引入企業發展現代服務業;深化與周邊、發達地區的對接合作,加大綠色品牌電商網絡銷售,推動更多“蒙字號”優質產品走出去,提升品牌知名度。
(三)深挖有效需求,促進消費增長
推進重點消費品更新升級,深入挖掘消費新領域,創新發展文化旅游消費,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帶動商品和住宿餐飲消費;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在服務貿易、設計咨詢、電子商務、新興消費等領域培育發展一批特色集聚區和產業集群。要順應商業變革和消費升級趨勢,如改造提升商業步行街吸引力,發展夜間經濟、智能消費等新增長點。要增強本地的服務、消費供給能力,增強居民消費能力,順應居民消費升級趨勢,促進供給升級,引導居民消費實現線上和線下相融合,促進引導消費回流。
(四)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著力提高資源利用率
加強優勢資源就地轉化率,提升能源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加強能耗“雙控”,嚴控高耗能產業盲目擴張,既要盡力而為,又要實事求是,同時,推進重點領域清潔生產審核和園區循環化改造,健全完善綠色發展差異化等考評機制。進一步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持續加大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力度,提高大氣污染防治水平,推進“散污亂”企業排查整治,加強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推進“一湖兩海”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加強土壤環境監管。
(五)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切實優化營商環境
了解民營、中小企業的心聲,為其排憂解難。出臺實施針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民營、中小企業的稅費減免、政府補貼、金融救助等政策,盡快盡力幫扶,并加大政策力度。下大力抓營商環境,持續施策解決制約內蒙古發展的營商環境問題,對發展壯大到一定規模及參與高新技術領域投資的企業,建議給予獎勵支持。充分利用央行降準等有利時機,引導更多信貸資金流向實體經濟特別是民營企業,加強對中小微企業的資金支持。
(六)切實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實現共享發展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實施積極穩就業各項政策措施,大力促進中小企業、民營經濟、各類服務業加快發展,切實解決就業崗位供給不足的問題。要像抓強區一樣抓富民,隨著經濟平穩發展,企業經濟效益的改善,要及時采取措施提高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等水平,讓各族群眾共享改革發展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成果,確保到2020年兩個翻番目標的實現。
(七)推動區域統籌發展,用好用足政策紅利
“十四五”時期要有新的戰略性舉措,用好用足東北全方位振興、沿黃經濟帶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區域政策,統籌東、中、西部協調發展,依據區位特點、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分區施策,更加注重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發揮各地比較優勢,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構建內蒙古高質量發展新的、活躍的增長極和動力源。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