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徽 李月 曹洪祥

摘 ?要:一般而言,高等教育為地區培養人才,提供高素質勞動力,促進經濟增長。但遼寧省高等教育與經濟增長之間卻呈現出非正相關現象,高等教育支出不斷增多,經濟增長緩慢甚至下降。人才外流使得高等教育難以發揮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本文針對人才流失現象,基于柯布—道格拉斯函數,建立以高等教育支出和人才集聚為指標的雙輪驅動模型,并進行實證檢驗。研究表明:經濟增長需要教育支出和人才支撐的共同驅動,即雙輪驅動。產業結構不合理和技術優勢不明顯等導致遼寧人才集聚效應減弱。遼寧應實施調整產業結構,推進人才建設等措施,促進遼寧人才集聚。
關鍵詞:經濟增長 ?高等教育投入 ?人才集聚 ?人才流失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遼寧省“十三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提出:“不斷提升高等學校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
一般而言,教育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支撐,在我國,總體而言,高等教育支出與經濟增長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而遼寧省的高等教育與經濟增長卻表現出非正相關關系。尤其近年來,遼寧省教育投入與經濟增長的關系,與國內總體趨勢偏差明顯,該現象不禁讓人深思。
關于高等教育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進展體現為:第一,眾學者都認同高等教育與經濟增長間存在聯系,且主流思想是認為兩者為正相關關系;第二,在實證分析方面,主要通過構建經濟增長與高等教育的計量模型,研究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第三,研究地區的位置及發展程度對高等教育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有關聯,在東部南部發展相對較快的區域城市間,兩者正相關關系明顯,中西部較之正相關關系較弱甚是負相關。
通過分析內關于高等教育與經濟增長的文獻資料,發現國內研究具有以下不足:第一,研究高等教育投入與經濟增長負相關的理論偏少;第二,在分析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方面,人力資本的流動未引起足夠重視;第三,在實證研究中,側重于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度的測算,人才集聚的作用與效應被忽視。
為解釋高等教育支出與經濟增長負相關關系的悖論,本文將遼寧省作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分析,并將人才流失加入到影響因素范疇,引入人才聚集度指標,通過構建高等教育支出與人才聚集影響經濟增長的雙輪驅動模型,研究人才流失背景下遼寧省高等教育對經濟發展促進困境,并對此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我國及遼寧省高等教育支出與經濟發展趨勢
(一)中國高等教育支出與經濟發展趨勢
21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穩定持續增長,同時高等教育支出也不斷增加。1999—2018年,中國GDP從9萬億元增至90萬億元,同期高等教育支出從0.07萬億元增至1.2萬億元,二者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高等教育有力地支撐了經濟增長。
(二)遼寧省高等教育支出與經濟發展趨勢
遼寧省對高等教育事業關注度較高,在高等教育人力及財力投入方面均有明顯增加。截至2018年底,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數已有115所,在校生數量達124.2萬人,普通高等學校生均教育事業費支出達1.3萬元。
與國內高等教育支出與經濟增長之間穩定的正相關不同。1996年至2015年,遼寧年均高等教育經費支出增長率為7.8%,年均GDP增長率僅為4.1%。尤其是2012—2016年,高等教育支出不斷增加的同時,遼寧經濟發展增速不斷下挫。
二、高等教育與人才集聚對經濟的作用
(一)高等教育對經濟的作用
1.培養高質量人力資本。人是勞動和技術之本,高質量人力資本對于提高勞動力效率,促進技術發展有重要影響。高等教育通過讓學生學習和運用知識來培養高質量人力資本,提高其工作技巧,鍛煉思維能力。
2.促進科技進步。高等教育具有人才優勢、信息優勢、資源優勢與學術優勢,通過其濃厚的文化氣息帶動科技發展,給科學技術人員提供施展平臺,鼓勵創新。知識經濟時代,高等教育為科技發展培養持續動力,是科技發展的后援軍。
3.拉動國內需求。隨著步入知識信息化時代,教育成為家庭的頭等大事,教育儲蓄、教育支出占比逐步上升。另外,高等教育的發展同時可以帶動其他領域,如出版業、服裝業、建筑業等等,增加就業崗位。
(二)人才集聚對經濟的作用
1.提高生產效率。人才集聚對經濟增長存在杠桿效應,即相對較低的人才聚集水平可以產生相對較高的貢獻。同時,人才資源是影響創新產出的重要因素,可以通過較低的投入率換取相對較高的收益率,促進各行業穩定協調發展。
2.促進創新發展。合理的人才集聚形成的知識網絡不僅為創新活動提供基礎,還有利于引致知識生產多樣化。人才驅動創新,其結果一是促進技術進步,二是影響生產要素相對收益,使產業結構趨于合理化和高級化。
3.實現積累效應。不同于其他生產要素,“人才”會產生自我增強的累積效應。即一旦區域人才值超過一定范圍,形成一定的市場規模,就會刺激更多的人才集聚。正如當今的“北上廣”地區,當地人才形成規模,優質資源傾斜,會帶動更多人才流向這些地區。
三、遼寧省人才聚集效果弱的體現
人才是教育支出轉化為經濟成果的載體。遼寧省人才聚集效果弱,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是,遼寧人才培養的年增生源數在逐漸下降。2003年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增長率為35%;2010年驟降為6.5%;二是,人才外流現象嚴重,當地人才聚集程度下降。為追求更好的薪資或條件待遇,很多畢業生都傾向于出省工作,留下的優質人才數量減少,經濟發展動力不斷削弱。
四、遼寧省高等教育與人才集聚對經濟增長影響模型的建立與檢驗
基于高等教育與人才集聚對經濟的作用,結合遼寧省經濟發展、高等教育支出和人才集聚的變化,本文提出“經濟增長的雙輪驅動”思想,即需同時依靠高等教育和人才集聚,才能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
(一)建立模型
研究經濟增長與教育投入的模型有很多,包括:傳統的科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曼昆的MRW模型、舒爾茨的余值法等。本文利用科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為基礎,建立遼寧高等教育與人才集聚對經濟增長影響的模型:
Y=AX1αX2β
Y 代表經濟產出,A代表技術水平,X1代表高等教育支出,X2表示人才集聚,α代表高等教育支出的產出彈性系數,β代表人才集聚的產出彈性系數。
(二)指標選取及數據來源
針對遼寧省教育經費支出與經濟增長悖離的現象,本文被解釋變量Y,用GDP數值表示;解釋變量X1,用高等教育支出費用表示;解釋變量X2,用從業人員中受教育程度為大專以上人數表示。資料來源于國家統計局官網、《遼寧統計年鑒》《中國勞動統計年鑒》和《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
(三)單輪驅動和雙輪驅動的實證檢驗
采用多元回歸分析,分別對高等教育支出與經濟增長的單輪驅動模型、高等教育支出、人才集聚和經濟增長的雙輪驅動模型進行實證檢驗,檢驗結果見下表。在兩個驅動模型中,擬合優度均高于0.95,t值、P值和F值均通過檢驗。
(四)檢驗結果的比較
對比單輪驅動模型,雙輪驅動模型擬合優度為0.964,高于前者,且其他檢驗指標通過檢驗。對比結果表明,增加解釋變量后模型的準確度有提高,即人才聚集是影響遼寧省經濟增長的另一重要因素,雙輪驅動模型更貼合遼寧省經濟情況。理論假設證明成立。
綜上,遼寧省之所以出現高等教育支出與經濟增長之間非正相關現象,是因為人才流失對經濟產生的負向效應。同時,高等教育支出與經濟增長之間仍是正相關關系。遼寧省經濟增長是由高等教育支出正向與人才流失負向共同作用下的結果。
五、遼寧省人才集聚效應減弱的原因
(一)產業結構不合理
作為之前的重工業基地,遼寧第一、第二產業所占比重過大。同時,輕工業和服務業總量偏少且質量不高;產品依舊偏向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結構不合理,招收人才結構單一,且主要集中于傳統工業和資源型產業工人,難以發揮人才效能。倒逼人才流向產業結構更完善的地區,遼寧陷入“產業結構不合理—人才流失—經濟不景氣”的惡性循環。
(二)技術優勢不明顯
技術優勢可以通過地區技術創新能力來衡量。遼寧省的科技發明和創新在全國排名靠后,技術優勢較弱。2017年遼寧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數僅占廣東省的6.6%;企業新產品項目數僅占廣東省的8%。技術創新缺乏優勢不僅難以有效利用資源、提供相應技術崗位,而且對建立有競爭力的大型企業有很大阻礙,人才傾向于流向技術優勢明顯地區。
(三)流入生源數下降
產業調整后遼寧省經濟一直并不景氣,遼寧省每年新增高等教育畢業生數持續減少,人才聚集能力下降。一方面,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增長率從1996年15.8%降至2017年2%;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畢業生增長率從2009年7.4%降至2016年-3.2%。普通高等學校和高等學校畢業生增長率的不斷下挫,甚至負增長,制約遼寧省人才的自我供給,不利于遼寧省人才培養。
六、提升遼寧省人才集聚的建議
(一)調整產業結構,推進人才建設
產業結構的調整能提供崗位、帶動就業,經濟的發展自然會吸引人才,完善人才建設。一是改善舊產業。地區政府應該立足于遼寧的產業優勢資源,順應市場規律,將第一、第二產業重心逐步移向高效、節能、綠色的產業,依靠高效的產業和項目集聚帶動人才集聚。二是開發新產業。借鑒哈爾濱依靠冰雕文化成功開展旅游業的經驗,遼寧省可利用本地的人文、歷史等優勢開發自己獨有的優勢行業。如沈陽市的兵工文化、重工業文化和東北生活體驗等。
(二)深化科研投入,加強創新驅動
增加科研經費投入,加強高校、科技機構與企業之間的聯系。鼓勵學子積極去企業實踐,引導高校人才主動參與科研,研究適應于企業的項目并推進成果產業化,將高校、企業、研究所聯系起來。另外,同時建立健全監管制度,簡化創新創業復雜的申請流程,給科研創造環境。建立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有利于盡快完善創新創業體系,對留住內部人才、吸引外部人才有促進作用,良好的平臺和環境是吸引人才的有效措施。
(三)推進高校建設,打造重點學科
地區高校的知名度是優質生源選擇地區的一個重要評判標準。遼寧省應加強重點學校和重點學科建設,提高教學水平、科研水平以及人才就業水平。積極響應國家的“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計劃”,確定設立與老工業基地密切相關的重點學科專業,積極打造優勢學科和特色學科,提高高等院校在全國的實力,多爭取重點大學的名額。另外,與國際接軌,增加學生與外省、外國人才交流學習的機會,建設國際型學科專業,吸引國內外優秀學子。
(四)提高人才待遇,加強人才吸引力
第一,提高人才薪酬待遇,增加遼寧人才吸引方面的競爭力。參看各地區聚才政策條件,制定負擔之內且具備比較有競爭優勢的引才政策,配備好研發的設備裝置和資金資助;完善考核獎勵制度,充分發揮人才特長。第二,對人才集聚的配套資源加以完善。如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治理和軟環境的建設。軟環境是指像人才薪酬、人才保障、人才落戶、配偶工作、子女教育、醫療住房、養老問題等方面的環境安排。
參考文獻:
[1] 郭宏艷.高等教育與經濟增長關系相關理論概述[J].經貿實踐,2018,(24).
[2] 李晶,何聲升,張茜.吉林省高等教育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基于灰關聯熵模型[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46(1).
[3] 石平林,余付軍.新常態下高等教育發展規模對地區經濟增長貢獻率的測度與分析——以武漢市為例[J].漢江師范學院學報,2017,37(6).
[4] 王鍇.基于系統動力學模型的高等教育投入與經濟增長實證分析[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7,38(7).
[5] Xiaoyan Wang, Jian Liu.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expansion and the task of economic revitalization[J]. Higher Education,2011,62(2).
[6] 謝非,聶宇賢.人才集聚對金融業發展的機理分析[J].重慶社會科學,2018,(1).
[7] 季小立,浦玉忠.產業創新背景下區域人才集聚效應及管理跟進——以江蘇為例[J].現代經濟探討,2017,(4).
[8] 賈冀南,楊麗倩.人才集聚視角下的中原經濟區增長極培育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6,30(4).
(作者單位:沈陽理工大學)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