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蘭
摘 ?要:社會科學信用體系是1990年代以來,特別是近年來出現的全球關注的問題,也是社科界內部、政府和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本文研究的科研誠信問題只涉及科學知識的研究領域,不涉及科學知識的傳播和應用領域。本文在對科研誠信問題的表現類型進行梳理的基礎上,剖析了科研誠信問題的產生原因,提出了科研誠信的建設方向。特別是在內蒙古科技創新發展緩慢的背景下,對社會科學信用體系的建立機制進行了淺談與評析。最后,針對內蒙古社會科學信用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具體問題,提出了完善社科主管部門創新建設的路徑。
關鍵詞:社會信用體系 ?社會科學信用體系 ?科研誠信 ?科研管理體制 ?創新建設
一、社會信用體系與社會科學的關系
社會信用體系也稱國家信用體系,是為促進社會各方誠實守信、遵紀守法、遵守契約而進行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的總稱。“社會信用體系”一詞首次在官方文件出現是 2003年第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根據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 》所做的界定,“它以法律法規、標準和契約為依據,以健全覆蓋社會成員的信用記錄和信用基礎設施網絡為基礎,以信用信息合規應用和信用服務體系為支撐,以樹立誠信文化理念、弘揚誠信傳統美德為內在要求,以守信激勵和失信約束為獎懲機制,目的是提高全社會的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
社會信用是含義較廣的總稱,包含法律法規、信用服務、信用信息技術、信用市場、政府信用監管、企業信用管理、個人征信、科研誠信等多方面的內容。本文主要以信用體系的科研誠信為切入點,進行初步的探討與研究。
社會科學的復雜性、依賴性、主觀性造成了社會科學難以驗證的困難。社會科學和社會信用體系都屬于覆蓋領域較廣泛的內容,有很多交叉點與互通點,包括經濟、誠信、科研、法律、知識的多種形態。縱觀當下的研究領域,互聯網的發展給社會科學的研究帶來了很多機會和新鮮血液,獲取知識的渠道多樣化,也給社會科學的研究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這也就需要社會信用的科研誠信體系對其進行制約,規范和約束社科研究的方向與內容。
二、國內科研信用建設現狀
2002年2月,教育部頒發《關于加強學術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2004年科技部頒發 《關于在國家科技計劃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決定》;2005年3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頒發《對科學基金資助工作中不端行為的處理辦法》,同年,教育部頒發《關于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進一步加強學術道德建設的意見》;2006年,科技部頒發《關于國家科技計劃中不端行為的處理方法(試行)》;2007年,為落實《國家科技計劃實施中科研部端行為處理辦法》,科學技術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等6個部門和單位建立科研誠信建設部門聯席會議,開始研究制定科研誠信建設的重大政策;2009年,科學技術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財政部、衛生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以及解放軍總裝備部10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強我國科研誠信建設的意見》,提出了7個方面的問題;2018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近年來,各省區為落實科研誠信各項意見,積極建立地方相關政策與宣傳教育。例如,湖南省成立了出版物發行業協會科研誠信建設工作委員會,成都市紀檢委帶頭組織科研誠信的警示教育,杭州市制定出臺《杭州市科研誠新管理辦法》,海南省政府印發了《海南省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了海南省科研誠信建設的總體要求,寧夏回族自治區出臺《寧夏科研誠信管理暫行辦法》等,與此相關的地方制度正在進一步為科研誠信建設保駕護航。
三、內蒙古社會科學信用體系建設現狀
2018年發布的《全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中》顯示,內蒙古的科研創新位列全國第23位,排名處于全國的中下游隊列。根據歷年的發展趨勢看,2019年可能出現下降態勢。其原因除了高級科研人才短缺、企業創新動力不足、科研環境結構單一等因素以外,科學研究的信用體系不完善、科學研究復制率高、科研誠信水平低也是造成科技創新發展緩慢的重要因素。
內蒙古為貫徹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相關文件,倡導創新文化,弘揚科學精神,加快誠信內蒙古建設,2018年開始全面深化科學研究改革任務,由自治區科技廳負責牽頭落實。自治區科技廳在調研、學習兄弟省市經驗的基礎上,制定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實施方案》,并于2019年7月起施行。方案建立覆蓋全自治區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科研誠信信息系統,對科研人員、相關機構、社會組織等的科研誠信狀況進行信息化管理,與國家科研誠信系統、“信用中國”、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等對接,推進科研誠信與其他社會科學領域誠信信息共享共用。 該方案的實行,計劃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蓋全區的科研誠信體系和統一的信用信息公共服務系統,重點任務是完善科研信用體系頂層設計,并開展科研信用評價制度建設,探索建立科研機構、科研中介服務機構、科技社團、企業等誠信登記管理和評價制度,建立科研誠信評價指標體系。加快制定科技計劃立項、實施、驗收、績效考評等管理環節行為準則,將科研失信行為信息納入失信記錄,提升全社會科研誠信意識。
四、社會科學信用評判標準
(一)社會科學信用基礎標準
涵蓋社會科學研究的相關術語及其信用信息分類編碼等內容的標準。
(二)社會科學項目信用標準
包含社會科學的研究項目(科研項目的申報、立項、在研、中檢、評價等整個活動過程)信用所涉及的信用數據元、信用信息采集和處理、信用等級劃分、信用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信用評級結果以及信用服務等方面的標準。
(三)社會科學研究責任人信用標準
包含科學研究責任人信用數據元、信用信息采集和處理、信用等級劃分、信用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信用評價結果以及信用服務等方面的標準。其中,責任人包括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的執行者、評價者和科技管理者,三個不同責任人的信用標準根據其科學研究中所處的角色、所承擔的分工責任不同而有所側重。其中,執行者的分類有包含專家人才、科技團隊、科研機構和科技企業,需要根據其社會性質的不同,建立不同的信用評價體系和獎懲體系。
(四)社會科學研究機構信用標準
與社會科學研究的責任人類似,包含科技活動責任機構的信用數據元、信用信息采集和處理、信用等級劃分、信用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信用評價結果以及信用產品和服務等方面的標準。研究機構包括承擔單位和管理單位,其標準也根據其在科學研究中承擔責任的不同而不同。
(五)社會科學信用監管和獎懲標準
目前對于科學研究的成果評價主要依賴于科技成果轉化后的發明專利、論文專著來進行評價,包括其引用、下載、二次引用等指標,而這些評價指標又和地域、研究領域、時間有很大的關系,只能片面地評判在學術界的借鑒性,不能完全評判其價值,無法準確判斷其信用體系。因此,社會科學的信用評價要包含不同評價等級、全面的監管措施標準、獎懲標準等。
五、完善內蒙古社會科學信用體系的建議
構建完善的內蒙古社會科學信用體系,需要從管理部門的創新建設著手,建立規范的評價體系、合理的監督體系、完善的信用檔案、高效的溝通協調機制以及明確的獎懲機制。
(一)建立規范的信用評價體系
在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中,根據其科研誠信的表現,建立規范的信用評價體系主要包含:主體信用評價、科研成果評價、科研社會評價。
1.主體信用評價
主體信用評價主要是針對科研項目承擔者對科研項目履約行為的評價,即科研主體是否遵守承諾,履行約定。主要體現在:課題承擔者的征信體系是否符合申報條件、項目成果是否與立項時的計劃相匹配、科研經費是否合理使用、科研團隊前后匹配、科研項目在正常情況下是否如期完成、項目變更是否合理、項目延期是否屬實。
2.科研成果評價
科研成果的評價包含在開展社會科學研究的整個過程中是否存在學術造假等不端行為。主要體現在:一是在項目申請時是否存在偽造信息等。包括: 偽造前期研究成果,虛夸工作基礎,故意拔高研究成果層次;偽造申請者信息。 二是在項目研究過程中是否存在捏造或篡改科研數據或樣本等。三是在項目結題時是否存在虛報成果。四是項目成果發表是否正當,比如重復發表現象等。
3.科研社會評價
社會科學的研究領域,社會評價指的是對科研工作者一般社會行為的誠信評價。主要體現在:一是科研工作者或者創新團隊的個人評價信息,包含個人履歷、成果信息、學術合作信息、榮譽成果等前期工作的情況。一般來說,前期工作成就獲獎的等級和數量多少可以反映出該科研工作者的一部分科研水平和表現。二是個人榮譽,包含在工作領域中個人獲得的職稱與榮譽,個人榮譽往往授予優秀的科研工作者,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該工作者的能力和綜合素質,宏觀上可以反映出某一領域的代表性研究人員。三是研究人員的誠信情況。在申報課題過程中,首先要對其誠信情況進行考察,誠信結果直接影響課題申報、課題經費、基金資助的申請情況。
(二)建立項目管理的過程監督系統
對于社會科學的研究,主要的監管部門是科技廳、社科聯、科研機構、高校等,這些機構目前沒有統一的過程監管系統,因此要建立統一的管理平臺,對內蒙古的社會科學的研究課題進行標準化、規范化管理,管理部門根據申請的不同課題的不同情況,協調有關部門進行跟蹤調度,對課題進行科學監督。
過程監督最重要的就是對于課題成果進行質量檢測,主要是針對項目產出的專著、期刊、科技成果、論文等進行創新性檢測。利用專業的學術資源比對庫,進行檢測成果的文字抄襲、觀點抄襲、跨語言抄襲、多語言抄襲、表格抄襲等,確保科研成果的誠信度。
(三)完善科研信用檔案管理體系
科研管理部門應該加快科研信用檔案管理體系建設,抓緊建立機構和個人信用信息征集體系和失信懲戒制度,并建立科研人員信用檔案,從各階段、各環節杜絕失信行為的發生,應將科研工作,如承擔的科研項目、完成的科研成果、獲得的科研獎勵和獲得的專利等與職稱晉升、生活待遇、工資收入直接掛鉤,要讓失信者受到應有的懲罰、承擔相應的責任、付出高昂的失信代價,要提高失信成本,采取道德譴責、紀律處分、降低信用等級甚至法律追究等多種懲戒機制,建立科研與社會、金融、個人征信相互連通的信用庫。此過程的建立內容主要包含以下幾點:
一是通過廣泛采集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的信用信息, 把它們整理和加工成各種信用檔案, 并建立科研信用數據庫, 為科研信用檔案管理提供物質和技術保障, 方便科研管理部門查詢、管理和維護, 準確評定其信用等級, 成為科研項目監督管理和科研立項的決策依據。
二是科研信用作為社會信用的組成部分, 凡不涉及保密的國家課題的申報、立項、實施和評價等信息, 都要及時向社會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三是建立統一的科研信用門戶網站作為科研活動主體查詢、發布、交流的信用資源共享平臺, 使得科研人員課題研究信用信息流通、從信用記錄開始積累, 充分利用網上公示、張貼等手段, 提高科研人員課題研究的公開性與透明度。
(四)構建主管部門共治體系
完善內蒙古的社會科學信用體系,首先要將該體系的建設放在各級地方科研部門、政府高度重視的重要工作中去, 將各盟市和各機構、院校的工作聯動監管,建立統一的領導工作機制,形成主管部門的共治體系,這才是信用體系建設的前提和基礎。 按照國務院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雙牽頭”的要求, 加強部門間的溝通協調,形成協同共治、職責明確的多層次治理體系,避免因缺少統一的標準和規范出現職責越位、缺位現象,并吸收借鑒各部門和單位的意見及建議, 在不斷達成共識的基礎上,建立健全相關工作協調與信息共享機制,明確責任機構、協作方式、監督保障制度和資源配置,實現科研誠信建設一個標準貫穿始終,一種行為統一評價,一個案件多方聯動。
(五)建立合理的科研獎懲機制
為保證科研課題研究快速、有序地發展,必須建立健全并切實落實獎懲制度。科研課題管理工作要為科研人員建立高效的服務支持體系和寬松的研究環境。通過科研獎勵制度,在政策上鼓勵科研人員,使科研人員得到精神上的鼓勵和物質上的滿足。這不僅可以調動廣大科研人員從事科學研究的積極性,而且可以促使科研形成競爭的態勢。只有保證誠實守信者的合法權益,才能改善目前的信用狀況,促進科學研究信用體系的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社會信用管理中心)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