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特約撰稿 王洪禹 全媒體記者 王茜
連日來,國內多地警方紛紛采取行動,對當地隱瞞湖北及武漢旅游史致使多人被隔離甚至感染的人員,采取了刑事立案或者刑事強制措施。
與此同時,國內還發生了多起因在網絡上傳播未經核實的信息,而被追究刑事責任的案件。
一時間,很多宅在家里的居民突然發現,諸如“以危險方式危害公共安全”“擾亂公共秩序”“危害公共衛生”等平日里與自己幾乎從不沾邊的罪名,原來與自己如此的接近,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成為刑事犯罪嫌疑人。
疫情兇猛,病毒肆虐,如何能讓自己避免以身試法?
《法人》記者就此采訪了中國政法大學刑法學教授阮齊林、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刑法學教授張平。兩位專家詳細詮釋了在疫情期間,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刑法規定。
2月5日,山東濰坊公安發布通報,濰坊市公安局奎文分局依法對故意隱瞞旅行史和接觸史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張某芳立案偵查。
就在此前,青海省西寧一長期在武漢務工的村民茍某,故意隱瞞真實行程和活動,編造虛假歸寧日期信息,對自己已有發熱、咳嗽等癥狀刻意隱瞞,欺騙調查走訪人員,且多次主動與周邊人群密切接觸。最終,茍某被警方刑事立案并采取了刑事強制措施。
通過梳理不難發現,近期這類案件在全國各地都有披露,數量不在少數。
有人也許會奇怪:我去哪里了,愿意說就說,不愿意說就不說,難道這也違法犯罪嗎?再說,作為個人在沒有癥狀前,是不知道自己是否染病的,中國素來有“不知者不為罪”的傳統,對于這種情況能認定為犯罪嗎?
阮齊林對此指出,這種情況涉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2003年非典時期,兩高就出臺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妨害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的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其中規定:患有突發傳染病或者疑似突發傳染病而拒絕接受檢疫、強制隔離或者治療,過失造成傳染病傳播,情節嚴重,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條第二款的規定,按照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
“無論是已經感染的患者,還是尚未被確診的疑似者,只要是拒絕接受檢疫、強制隔離或者治療的,都涉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因此,前述兩個案件的嫌疑人就是因為這個罪名被立案偵查的。”阮齊林說,“關于行為人知不知道自己已經感染的問題,很多人都認為不知者不為罪。但根據法律規定,不管知道還是不知道自己已經感染,只要有疫區旅居史,或者接觸過感染人員,就需要依法接受檢疫、強制隔離或治療,否則就涉嫌違法甚至犯罪。這是硬性的法律規定,不是以行為人知道不知道為罪與非罪界限的。”

資料圖片
隨著疫情的發展,網絡上相繼流傳出多段視頻,視頻中有人在公共場所未戴口罩,并且對勸阻人員出言不遜,有的甚至謾罵、推搡、毆打勸阻人員和執勤人員。
那么我國法律中,對這種在重大疫情突發時期,出門上街不佩戴口罩的行為到底有沒有規定呢?
張平指出,對出門不戴口罩的行為要區分對待。
首先,要查明行為人到底是因為什么不戴口罩。如果說行為人確實家里沒有口罩,并且因為特殊情況還必須出門的,經過勸阻配合工作的,這種情況就不適合對行為人進行處罰,哪怕是行政處罰都是沒有依據的。
但如果行為人本身有口罩,就是拒絕佩戴,并且對于勸阻的工作人員或公眾謾罵、推搡甚至毆打的,那其行為就涉嫌刑法規定的“妨害公務”的犯罪了。
刑法規定,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依法履行為防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而采取的防疫、檢疫、強制隔離、隔離治療等預防、控制措施的,可能涉嫌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條的規定,觸犯“妨害公務罪”,最高判刑三年。
而如果就是故意不戴口罩上街,以引起公眾恐慌或炫耀為目的的行為,則可能會被以“尋釁滋事罪”追究刑事責任。
同時還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戴口罩者已經確診患有相關傳染性疾病,仍不戴口罩出門上街,可能涉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疫情初期,很多電商、微商開始對自己銷售的口罩、護目鏡、防護服等商品坐地起價。某微商銷售的口罩在疫情初期時,甚至出現了平時幾十元的口罩漲價到上千元的情況。
更多的是一些藥店、藥房,把口罩、酒精、消毒液等貨物囤積,等市場上無貨銷售的時候開始以平日里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價格銷售。
針對這種現象,張平指出,無論是電商還是實體店鋪的這種坐地漲價和囤積居奇高價銷售的行為,都已經涉嫌違法犯罪。
張平表示,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違反國家在預防、控制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有關市場經營、價格管理等規定,哄抬物價、牟取暴利,嚴重擾亂市場秩序,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可能涉嫌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條第(四)項的規定,觸犯“非法經營罪”,該罪名最高可判處15年有期徒刑。
“現在很多人都在經營著自己的網店,業余或者專職當電商。對這些人來說,疫情也是他們的一種商機,換句話說也就是可以大發疫情財的時候。”張平說,“希望這些商家能夠有一個法律底線,不要觸碰和逾越,否則其行為可能會受到法律的嚴懲。”
疫情當前,正是各種小道消息滿天飛的時候,而這些小道消息里有相當一部分屬于謠言或者失實的信息。
記者通過梳理發現,這些謠言總體上可以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政府的有關舉措,如某地要封城、某個時間段不要出門、政府安排飛機噴灑消毒藥水或酒精等。其實這類謠言很容易鑒別真偽,因為各地政府采取任何防控措施,都會通過權威渠道發布相關信息。
第二類是新型冠狀病毒的相關信息,如“新型冠狀病毒被命名為SARI,是SARS的進化”等。對于此類謠言只需留意官方信息,謠言就不攻自破。其實SARI是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s的縮寫,中文意思為嚴重急性呼吸感染,并不是特指目前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而且新型冠狀病毒只是在進化樹的位置上與SARS病毒相鄰,并不屬于SARS病毒。
第三類謠言是病毒的預防知識。此類謠言最多,如乳鐵蛋白能預防、抗流感藥物可以預防、往鼻孔滴香油可以預防等等,五花八門。
除上述情況外,其他的謠言也不在少數。如關于疫情發展的信息,有故意夸大人數、夸大嚴重性的;如生活必需品方面,有發布謠言不再供應的;如在援助方面,有捐款、救助、援助的不實信息。
針對這些傳播在朋友圈、微信群里的信息,阮齊林表示,不要對這些謠言掉以輕心,因為根據我國法律規定,編造與新冠肺炎疫情有關的虛假、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此類虛假、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可能涉嫌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的規定,觸犯“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最高判處15年有期徒刑。
阮齊林指出,謠言首先是編造的,是虛假的。有人編造一些虛假的謠言,其目的有的是開玩笑,有的則是為了吸引別人的關注。這些人多半都會認為自己沒多大事情,即便是謠言被發現,也頂多就是個治安處罰。但是我國的法律對惡意編造和傳播謠言是按照刑事犯罪來予以打擊的,這是很多法律意識淡漠的人所不知道的。
作為普通公眾,在朋友圈和微信群里看到這些信息后,首先要進行自我判斷。對于那些由正規媒體、政府機關發布的信息,轉載或傳播還是可以的。但對于一些來源不明,特別是一些一時無法驗證真偽的信息,就盡量不要傳播,以免在無意識狀態下成為謠言傳播的推手,更防止落入違法甚至犯罪的境地。
疫情緊急,很多村莊甚至鄉鎮在出入本地的路口設置了檢查點,對出入人員進行勸返或是體溫測量。這種做法本來無可厚非,但一些地區出現了用土堆、石塊封路,還有一些地區在道路中間直接砌墻,更有地區甚至直接用挖掘機把道路挖斷。
值得注意的是,日前在網絡上流傳的一段視頻顯示,某地在利用挖掘機把出入的道路挖斷后,當地出現了疫情,可是前來拉患者的救護車卻被阻擋在斷路前無法進入。
針對這種做法,張平指出,我國刑法規定,未經批準擅自設卡攔截、斷路阻斷交通等行為,可能涉嫌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一十七條、第一百一十九條的規定,觸犯“破壞交通設施罪”“破壞交通工具罪”,最高可判處死刑。
張平說,對于正常的勸返人員和車輛,以及由政府或醫療部門設立的檢查站點,法律是允許的。但由當地人自發組成的攔截卡點,或者擅自毀壞道路設施阻斷交通的,那就涉嫌犯罪,依法是要被追究的。
日前,一段視頻在網絡上開始流傳。視頻中,一對男女在一個電梯間里,向著電梯按鍵輪流吐口水。該視頻在網絡上流傳開后,當地警方迅速找到了這對男女,雖然他們并非感染者,但也因此行為被處罰。
2月4日,某派出所接群眾報警稱,有一男子在某小區乘電梯時,故意多次將口水涂抹在電梯按鍵上。當日中午12時許,民警依法將涉事嫌疑人傳喚回派出所調查處理。嫌疑人對自己的違法行為供認不諱。經醫院專家組會診,該人無咳嗽、發熱等癥狀,也無外地居住史,無接觸湖北(武漢)地區人員。隨后,該人被處以行政拘留10日的處罰。
無獨有偶,多地不同程度地出現了隨地吐痰,隨手丟棄紙巾、口罩等物品的情況。
針對這些行為,張平指出,如果在平時,這些行為頂多就是一種不遵守社會公德的行為,是會受到道德譴責的,但是在疫情嚴重的當下,這些行為隨時可能帶來違法甚至犯罪的風險。
張平認為,如果做出這些行為的人屬于已經被感染的確診患者,或者是疑似患者,則其行為就屬于故意傳播,依據刑法規定,故意傳播新型冠狀病毒病原體,危害公共安全的,可能涉嫌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一百一十五條第一款的規定,觸犯“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最高可判處死刑。
“哪怕行為人不是被感染者,也可能因涉嫌尋釁滋事而被追究刑事責任。”張平說,“特殊時期,平時的一些不良生活習慣都會被高度關注,稍有不慎,就可能給自己惹上麻煩。”
在采訪中,兩位刑法專家都表示,由于目前處于非常時期,各地的司法機關可能會把一些平時從輕處罰的案件頂格處罰,以起到殺一儆百的震懾作用。
平時一些在違法或不違法之間、犯罪和不犯罪之間游走的行為,在這種特殊時期都會被嚴肅處理。因此,作為普通人,一定要在特殊時期內約束好自己的言行,主觀上不去挑戰和試探法律的底線,客觀上嚴格約束自己,千萬不要以身試法,平穩地等待疫情結束,恢復原本平靜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