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光
2017年8月18日,炎炎酷暑,上海外國語大學虹口校區(qū)除了建筑工地的轟隆聲,就只剩下知了的叫聲。而語言研究院五樓的小會議室卻人頭攢動。這時走進一位腦袋圓圓、目光炯炯、留著小胡子的外教,他就是哈佛大學人類學系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長江學者、當代國際人類學界最為活躍和多產(chǎn)的資深學者之一邁克爾·赫茲菲爾德(Michael Herzfeld)。這是邁克爾教授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語言研究院舉辦的為期五天的人類學寫作工作坊,選拔的27名學員來自世界各地,其中有來自英國倫敦大學和荷蘭萊頓大學的學者和學生,也有來自北京、廣東、浙江等地高校的教師和博士生。此次工作坊免學費,課程內(nèi)容飽滿、信息量大,5天閱讀材料達200多頁。
邁克爾于1976年取得英國牛津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學位。他著作等身,共出版10部英文專著,制作2部人類學電影紀錄片,發(fā)表100多篇學術論文。他還擔任美國人類學雜志American Ethnologist的主編,American Anthropologist、Anthropological Quarterly等雜志的編輯。曾擔任現(xiàn)代希臘學研究學會(Modern Greek Studies Association)和歐洲人類學學會( Society for the Anthropology of Europe )主席。鑒于他在人類學領域杰出的貢獻,邁克爾于1997年入選美國國家藝術和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
工作坊開始的第一天,深諳英語學術寫作之道的邁克爾細述了聲音與寫作的關系。他說:語言的美來自音樂般的聲音和節(jié)奏。通過朗讀來表達英語節(jié)奏快慢、聲韻強弱的變化,展示英語富有節(jié)奏感的旋律,體現(xiàn)語言的律動之美。他自己充滿激情地朗誦了莎士比亞的歷史劇《亨利五世》的開場白(William Shakespeare's Henry V,Prologue ),并引領大家一起朗讀。
啊!光芒萬丈的繆斯女神呀,
你登上了無比輝煌的幻想的天堂;
拿整個王國當作舞臺,叫帝王們充任演員,
讓君主們瞪眼瞧著那偉大的場景!
只有這樣,那威武的亨利,才像他本人,才具備著戰(zhàn)神的氣概;
O for a Muse of fire, that would ascend
The brightest heaven of invention,
A kingdom for a stage, princes to act
And monarchs to behold the swelling scene!
Then should the warlike Harry, like himself,
Assume the port of Mars;

2017年邁克爾·赫茲菲爾德教授在上海外國語大學人類學工作坊講學
戲劇中的“致辭者”通過他繪聲繪色的開場白,讓“觀眾憑著想象力,把他們的國王搬東移西,在時間里飛躍,叫多少年代的事跡都擠塞在一個時辰里”。邁克爾的朗誦充分調(diào)動了聲音藝術的各種手法,惟妙惟肖,使在場的人宛若置身于莎翁的劇場。他說講英語也可以像朗讀詩歌那樣,充滿節(jié)奏和韻律感。他鼓勵大家朗讀自己所寫的英語,感覺其中的音樂美。
邁克爾通過通感的方式來訓練大家寫作。他讓一些學員做各種手勢,讓另外的學員用英語描述他們的動作;他播放烹調(diào)的視頻,充分調(diào)動嗅覺和味覺,形象生動地描述所見所聞。原來英語寫作也可以不那么枯燥,也可以充滿激情、生動有趣。
邁克爾總是有一套獨特的辦法激發(fā)大家去思考和想象。他拿出一張上海老城區(qū)的照片,居民在街頭巷尾閑聊,圖中還有一位老奶奶和一只貓,他讓大家充分發(fā)揮想象力,用英語來描述所見畫面;他還讓大家描述晚間自己聽到的聲音,風聲、蟬鳴、蛙叫以及喧囂的城市之噪。此刻,我們調(diào)動各種感官來描述校園的情景和校園的聲音,英語富有彈性、波浪式行進,充分體現(xiàn)了與抑揚頓挫的漢語不同的節(jié)奏和韻律美。語言可以生動地描述場景,也可以喚起過往的回憶,如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
邁克爾不僅注重理論的闡述,也給大家充分的時間和機會討論田野調(diào)查和民族志寫作。
夏博士分享了有關浙江溫州僑民的調(diào)查。她說,家訪中與僑民的對話可以反映出當?shù)貎S民的熱情、好客,這為之后的采訪奠定了基礎。預設的采訪計劃、選擇調(diào)查人的標準、被訪者的反應,以及始料不及的變動,都是田野調(diào)查應予以考慮的因素。第一次接觸,她與僑民建立了良好的關系,于是她推遲預定的采訪計劃,接受他們的熱情邀請,在僑民家留下吃飯。因為第一次接觸建立友好的關系,田野調(diào)查的任務就事半功倍。
余博士湖南苗族村落風俗的采訪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與大家討論田野調(diào)查中遇到的當?shù)仫L俗案例。如苗村家里突然出現(xiàn)蛇,蛇該不該殺?由誰殺?怎樣殺?在家里殺還是家門外殺?這一系列問題引發(fā)了學員熱烈的討論。中國地域廣闊,各個民族和地域都有自己的風俗。在中國的南方,就有蛇看家的民俗,蛇是萬萬殺不得的。所以殺蛇問題也變成了詭異且富有爭論的話題。
邁克爾對每個學員的調(diào)查和寫作都給予點穴式評價,指出語言錯誤,去掉冗余信息,加強段落邏輯,并提出改進方法,當然他也毫不吝嗇地夸獎大家寫得好的方面,鼓勵學員。
邁克爾提出了“Engaged Anthropology”的概念,即“有擔當?shù)娜祟悓W”,如果人類學家在田野調(diào)查過程中,只關注資料和數(shù)據(jù),忽視被調(diào)查人的命運,則不能對當?shù)氐陌傩张c政府產(chǎn)生作用。
邁克爾強調(diào)了民族志研究的意義。我們的調(diào)查為當?shù)厝藥硎裁磶椭⒆鞒鍪裁簇暙I?田野調(diào)查不是機械的數(shù)據(jù)收集,而是傾注感情的長時間交流和相處。
邁克爾指出,民族志調(diào)查過程中,采訪者應該同受訪者建立密切的關系。他在羅馬、希臘和泰國等地都做過田野調(diào)查。在羅馬,他聚焦因城市改造和住宅拆遷被迫遷移的羅馬居民,對當?shù)鼐用裨谧≌接谢鸵?guī)范化過程中遭遇的拆遷問題進行了調(diào)查和研究。他的文化親密性理論促進了學界關于民眾日常生活與國家機構之間動態(tài)關系的理解。他強調(diào),作壁上觀的人類學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類學家,人類學工作者對自己研究的對象應具有最基本的尊重和人文關懷。他的民族志著作《人類的詩學》(The Poetics of Manhood)被翻成希臘語出版,于1985年獲獎,在克里特島牧羊人中產(chǎn)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應。他認為,人類學學者需要參與和擔當,為弱者奔走發(fā)聲,責任和擔當應成為人類學的重要取向。
當問及在田野工作過程中,為了避免造成尷尬,我們是否可以像記者一樣,帶著隱形攝像器材或錄音筆進行采訪,邁克爾的答案是否定的。他說,第一,我們必須合法,必須征得被調(diào)查人的同意,這是尊敬,也是做研究的道德準則;第二,我們?nèi)绻c被采訪人建立起真誠的友誼,獲得他們的信任,就能使采訪進行得更加順利。
出于對采訪對象的尊重,每到一個新的國家,邁克爾都認真學習當?shù)卣Z言,因此掌握了法語、希臘語、意大利語、泰語等,能熟練地用不同語言與當?shù)厝私涣鳎凰€非常謙虛地了解不同文化,與當?shù)厝私⒂颜x,并在各國高校和機構作學術報告。
邁克爾的《人類學:文化和社會領域中的理論實踐(修訂版)》,展現(xiàn)了他作為一位人類學家,在長期從事人類學實踐中關注的理論研究和一以貫之的倫理道德,從而解釋了為什么他在批判種族主義以及其他缺乏寬容感的人類行為中,始終都扮演著領頭羊的角色。
2019年8月23—26日,由上海外國語大學語言研究院主辦、邁克爾·赫茲菲爾德教授主持的第四屆“語言與未來”之歐洲人類學暑期工作坊再一次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虹口校區(qū)舉行,主題為“Europe from Below”,以“自下而上”的視角,即從普通民眾的視角來看待歐洲面臨的問題和正在經(jīng)歷的變化。來自美國布朗大學的博士后研究員鄧婷博士分享了她在意大利華人咖啡館里的田野調(diào)查經(jīng)歷,一個小小的咖啡館反映了人類學研究者在田野調(diào)查過程中面臨的性別、族群、階級等社會身份相交織的日常政治與文化差異,展現(xiàn)華人族群在海外的生活圖景以及面臨的困惑。余華博士分享了自己在英國謝菲爾德等城市訪問期間的經(jīng)歷與社會觀察,描述了英國酒吧文化所折射的社會關系,以及威爾士議會大廈辯論會體現(xiàn)的英國政黨與民眾之間的張力,探討了英國階級身份的表現(xiàn)與實質(zhì)之間的反轉(zhuǎn)現(xiàn)象。此次工作坊就歐洲人類學研究重要作品中涉及的新自由主義、志愿者組織、歐盟經(jīng)濟組織、移民等主題進行了深入討論。自2015年以來,邁克爾·赫茲菲爾德教授主持的四期“語言與未來”人類學工作坊,拓展了中國青年學者人類學研究的視野,增強了他們觀察事物的敏銳性,豐富了田野工作的經(jīng)驗,播下了人類學研究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