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艷,許玉皎,林曉偉,陳 琪
(海南省中醫院,海南 ???70206)
中風是目前嚴重危害中老年人身體健康的疾病之一,具有發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殘率高、合并癥多、治愈率低等特點。存活者中大部分遺留功能障礙,所以如何讓患者在生命體征穩定后盡快、最大程度地恢復受損的神經功能是廣大醫療、科研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泡洗是中醫藥治療中風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主要探討補陽還五湯口服聯合桂枝湯加減泡洗法早期干預中風患者對降低致殘率、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等的作用。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海南省中醫院腦病科住院患者。符合條件納入病例總數62例,共完成61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對照組30例,觀察組31例。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44~78歲,平均(62.6±8.7)歲;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平均(6.36±2.46)分;病程最短6 h,最長1周,平均(2.3±1.8)d。觀察組男17例,女14例;年齡46~77歲,平均(62.4±9.1)歲;NIHSS評分平均(6.25±2.33)分;病程最短6 h,最長1周,平均(2.1±1.6)d。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及治療前NIHSS評分等基本均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1]。中醫診斷及分型標準參照《中風病診斷療效評定標準》[2],核心癥狀為突發半身不遂、口眼斜。氣虛血瘀證診斷:具備核心癥狀,伴有氣短乏力,自汗出,舌質暗淡,舌苔白膩或有齒痕,脈沉細。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經頭顱CT或MR證實符合腦梗死診斷;首發癥狀有偏癱癥狀;年齡35~80歲;發病7 d以內;NIHSS評分4~24分。
1.4 排除標準 合并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出血;首發癥狀無肢體功能障礙;有中風病史,且本次發病前修訂Rankin量表(m RS)≥2分;合并有肝、腎、造血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嚴重疾病及骨關節病、精神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局部皮膚破損,不能耐受泡洗者;正在參加其他藥物臨床試驗者。
1.5 剔除脫落標準 納入后發現不符合納入標準者予以剔除;觀察期間自行退出者應視為脫落;觀察期間出現不良事件不宜繼續觀察者視為脫落。
2.1 對照組 采取基礎治療聯合補陽還五湯口服。基礎治療參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1],予控制血壓血糖、抗血小板、穩定斑塊、改善循環、控制并發癥等治療。補陽還五湯組成:黃芪40 g,當歸尾10 g,赤芍10 g,地龍5 g,川芎5 g,紅花5 g,桃仁5 g。每劑煎煮約400 m L,分兩次早晚分服,療程14 d。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中藥泡洗。泡洗方組方:桂枝30 g,白芍30 g,炙甘草15 g,細辛10 g,當歸30 g,川芎20 g,乳香30 g,沒藥30 g。泡洗方法:上方由試驗專用煎藥機統一代煎,每劑煎取約500 m L,溫水稀釋至恒溫桶刻度線,溫度為38~40℃,泡洗患側上下肢20 min,剩余藥液沐足20 min。療程14 d。所有試驗用中藥飲片均購自海南國瑞堂中藥制藥有限公司。
3.1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分別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神經功能缺損(NIHSS)量表評定神經功能缺損程度。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for Windows 19.0分析數據。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正態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雙側檢驗,檢驗水平α設為0.05。
3.3 結果 治療前,兩組患者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NIHSS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NIHSS評分降低更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缺血性中風氣虛血瘀型患者治療前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分,x±s)
缺血性中風指各種原因導致的腦血液供應障礙,可引起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并出現相應神經功能缺損。西醫救治技術不斷進步,時間窗內開通循環可能性越來越高,在有效的西醫治療手段下,中風患者的存活率不斷提高,但高致殘率仍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早期進行有效的康復干預,能減輕患者功能障礙[3]。
中醫治療中風有多種療法及獨特優勢,可明顯降低中風病死率、致殘率、復發率,提高患者生存及生活質量,最大限度地讓患者回歸家庭和社會。采用中藥熏、泡、洗等外治方式是中醫藥治療中風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溫熱可疏松腠理、溫經止痛、疏通經脈,同時中藥可發揮調節臟腑陰陽、通經活絡、柔筋止痛等作用[4]。本研究結果也證實泡洗法早期應用可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
氣虛血瘀證是中風常見證候組合,補陽還五湯為清·王清任治療中風氣虛血瘀證名方,臨床應用廣泛[5]。經脈不通是中風發病時就存在的病理變化,氣血流通不暢、津液不能輸布,久之形成有形之邪留滯,造成偏癱難以恢復,甚至留邪之處肢體腫脹、疼痛等,再加筋脈肌肉失養,可出現肢體痿軟、關節攣縮。在“有形之邪”留滯之前,應用泡洗法可使藥物作用于肢體經絡,使氣血通暢,起到減輕癥狀、減少并發癥的作用,為后期進一步康復奠定基礎。桂枝湯源自《傷寒雜病論》,具有通陽斂陰、和營調衛之功,不但能用于外感疾病,通過化裁在內、外、婦、兒等多科疾病中都有廣泛應用,凡營衛所涉、氣血所通之處,桂枝湯皆能發揮作用[6]。結合外用藥物作用特點及中風基本病機,泡洗方以經典方桂枝湯為基礎,通陰陽、調氣血,加入細辛、當歸、川芎、乳香、沒藥等行氣血、補虛澀、散凝滯。研究證實,桂枝湯中含有的桂皮醛、桂皮酸、香豆素、原兒茶酸、芍藥苷、甘草酸等具有抗炎、鎮痛等作用[7]。故立足中風氣虛血瘀證病機特點,結合現代藥理學研究結果,補陽還五湯內服聯合桂枝湯加減泡洗具有協同作用,可提高療效。
本研究提示中藥泡洗等中醫療法的早期干預,可改善中風患者神經缺損,但作用機制尚未明確,以后還需在作用機制方面進行深層次的研究。中醫治療中風方法及靶點多樣,各有優勢,將各種有效手段有機結合,適時應用,將帶來更大的優勢[8],希望隨著臨床研究方法的改進,能形成更科學系統的中醫綜合治療方案。
《中國民間療法》誠聘青年編委
本刊已組建一支專業齊全、結構合理的青年編委隊伍,現誠邀在中醫藥基礎、臨床、特色診療及中藥、民族藥等各相關專業領域內有一定學術思想和研究成果的青年專家、學者參與。詳情請登錄《中國民間療法》雜志官網(www.zgmjlf.cbpt.cnki.net)查 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