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敏芳
(廣東省江門市婦幼保健院,廣東 江門529000)
早產兒作為新生兒中的特殊群體,出生體質量與正常足月兒相比偏低,且器官功能、適應能力與正常足月兒相比較差,且病死率較高。因此,需對入住重癥監護室新生兒開展特殊護理,保證其生命健康及正常生長發育[1]。為了有效提高早產兒存活率,合理喂養成為關鍵。腸外營養的并發癥較多,因此,經口喂養成為早產兒營養供給的主要方式。臨床早期在吞咽功能訓練基礎上聯合袋鼠式護理,讓早產兒出生后早期與母親皮膚接觸,能促進患兒神經系統、體格發育,提高早產兒進食能力[2]。本研究采取袋鼠式護理聯合吞咽功能訓練干預早產兒進食能力,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江門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100例早產兒,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對照組男29例,女21例;胎齡29~35周,平均(32.5±1.5)周。觀察組男30例,女20例;胎齡29~35周,平均(33.6±1.6)周。兩組早產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標準 ①納入對象均為早產兒。②生命體征平穩。③患兒監護人同意參與本研究。
1.3 排除標準 ①存在影響本研究順利開展的其他疾病。②有神經系統并發癥。③有嚴重感染。
吞咽功能訓練。①口腔訓練:護理人員站在患兒右側,右手小指帶指套后,用0.9%氯化鈉注射液充分濕潤患兒口唇,并伸至患兒口中,距離舌前1/3處,后向舌面、舌尖、牙槽及頰部位置做垂直、環形按摩,并根據患兒耐受情況確定訓練時間,控制在1~3 min,此時可輕微按壓患兒腭弓、舌根、咽部后壁肌肉,誘發吞咽功能。②口面肌群運動訓練:護理人員用雙手拇指、食指按摩患兒雙側面頰部肌肉,用手掌及手指環形按摩患兒口周,每次1~3 min,每日2次。③吞咽能力訓練:護理人員清潔雙手,帶好薄膜手套,用食指輕觸患兒舌中部,輕輕按壓舌骨位置時,做4~6次,此時可停頓幾秒,并重復按壓,時間為1~3 min,每日2次。④舌肌運動:清潔雙手,利用拇指、食指輕微捏住舌體,此時舌體可進行左右、上下運動,當舌體恢復正常位置時,停頓幾秒后再次繼續運動,每次1~3 min,每日2次。
3.1 對照組 開展常規護理,對心率、血壓等相關指標進行監測,予以哺乳指導及皮膚護理等。
3.2 觀察組 采取袋鼠式護理。確定患兒病情穩定且無呼吸道疾病后,可脫離呼吸機維持自主呼吸,保證護理室內多功能監護儀、搶救設備準備完善。做好新生兒病情監護,包括呼吸、心率及血氧飽和度。予以早產兒穿戴紙尿褲,協助患兒取俯臥位,將患兒頭部置于母親雙乳之間,并利用自制袋鼠護理袋做好固定,將頭部偏向一側,并維持舒適體位,與母親之間做好緊密接觸。早期利用手臂可支持早產兒臀部、背部固定,及時調整好體位,利用柔軟毛巾覆蓋,做好保暖。護理期間,隨時注意呼吸、體溫等一般生命體征,護理人員可予以必要的指導及幫助,體位不舒適時應及時調整,依據早產兒身體狀況決定每次的護理時間,一般以30 min為宜。護理期間維持生命體征平穩,血氧飽和度維持在88%~95%,護理結束后放回暖箱,維持正常水平。治療14 d。
4.1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早產兒經口喂養時間,包括開始經口喂養時間、完全達到經口喂養時間。②比較兩組護理后早產兒生長發育情況,包括頭圍、身長及體質量增加。
4.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4.3 結果
(1)經口喂養時間比較 觀察組開始經口喂養時間、完全達到經口喂養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早產兒經口喂養時間比較(d,x±s)
(2)生長發育情況比較 觀察組身長增長、體質量增加程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早產兒護理后生長發育情況比較(x±s)
早期經口喂養早產兒對早產兒的身體發育、胃腸道功能及呼吸功能均會產生一定影響,可以有效降低吸入性肺炎、高膽紅素血癥等發生率。早產兒神經系統發育不夠完善,會出現吮吸、吞咽功能障礙,且在吮吸-吞咽-呼吸等多種形式協同作用下,導致經口喂養難度提高。研究證實,通過對早產兒開展吞咽功能訓練,能進一步提升口腔運動能力,提高經口喂養能力,使早產兒經口喂養過程進一步縮短,并達到完全經口[4]。袋鼠式護理作為一類新型護理模式,利用無尾熊、袋鼠等有袋動物照顧形式,可讓嬰兒直立式貼在胸前,為嬰兒提供溫暖、安全感,有利于母嬰交流,并改善嬰兒發育狀況[5]。
本研究表明,通過對早產兒開展袋鼠式護理聯合吞咽功能訓練,能有效改善早產兒經口喂養時間,改善早產兒身體基本狀況。研究證實,智力發展為先天因素、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當處于豐富、良好刺激及經驗時,可加速腦部功能發育,有利于突觸形成,應用于早期智力開發中,顯得尤為重要[6]。袋鼠式護理利用母嬰之間皮膚接觸并刺激早產兒皮膚感受器,此時神經緊張性調節能改善睡眠質量,有利于生長激素分泌,有利于糖原、蛋白質合成代謝,從而促進胰島素、胃泌素分泌,加速胃腸道及食物吸收消化,提高母乳喂養率,改善早產兒營養狀況,有利于體格發育[7]。后續配合吞咽功能訓練,提高早產兒喂養時間、喂養效率,盡可能完成全胃腸營養,生長發育良好。袋鼠式護理配合吞咽功能訓練,能進一步提高早產兒經口喂養效果,提高進食能力[8]。本研究發現,觀察組早產兒生長發育良好,身長、體質量均增加,且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袋鼠式護理可進一步緩解產婦產后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利于生理功能恢復,可利于產后母乳喂養的建立及維持。吞咽功能鍛煉可提高早產兒的吸吮能力,有效改善早產兒自身吞咽情況,進一步改善預后[9]。
綜上所述,袋鼠式護理聯合吞咽功能訓練能有效改善早產兒進食能力及后續生長發育情況,值得臨床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