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敏,段麗珍,呼亞玲,郭萬鵬
(山西白求恩醫院/山西醫學科學院,山西 太原030032)
三叉神經痛指顏面部三叉神經所在區域的陣發性、電擊樣或撕裂樣的劇烈疼痛,多單側發病,且病情易反復,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微血管減壓術是目前臨床治療三叉神經痛的首選治療方式,不僅可解除患者的臨床癥狀,還可保留神經功能,但因其仍是應激源,所以術后并發癥較多[1]。中醫特色護理在預防術后并發癥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本研究觀察其用于三叉神經痛患者微血管減壓術后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0月于山西白求恩醫院行微血管減壓術治療的63例三叉神經痛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2例)和研究組(31例)。對照組男14例,女18例;年齡23~72歲,平均(53.92±6.15)歲;病程最短4個月,最長2年,平均(8.51±1.63)個月;左側發病15例,右側發病17例。研究組男13例,女18例;年齡22~73歲,平均(53.86±6.19)歲;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2年,平均(8.50±1.65)個月;左側發病15例,右側發病1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參照《頭痛分類和診斷專家共識》診斷標準[2];中醫診斷參照《神經科專病中醫臨床診治》診斷標準[3]。并經肌電圖、顱腦CT、MRI及頜面部CT等檢查確診。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均為單側發病,藥物治療3個月及以上效果不佳者;患者自愿參加本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合并舌咽神經痛者;合并顱內占位性病變者;合并良性、惡性腫瘤者;合并其他神經系統疾病者;并發血管疾病者;認知功能障礙者。
2.1 對照組 術后實施常規護理。①基礎護理:患者術后意識清醒前取去枕平臥位,頭偏向健側,確保呼吸道通暢,術后24 h內對患者生命體征和意識進行密切監測。患者意識清醒后定時夾閉導尿管,以促進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復,預防拔管后并發尿潴留。術后1~2 d內根據患者情況將導尿管拔除,并囑咐患者適當飲水,預防泌尿系統感染。②飲食護理:術后24 h后囑患者用吸管飲用少量溫開水,如無明顯不適,可適當進食流質飲食。術后48 h后給予患者半流質飲食,并根據患者情況逐漸向普通飲食轉變。③康復鍛煉:指導和鼓勵患者進行鼓腮、示齒和咧嘴等面肌訓練,并觀察患者是否存在口角斜和漏氣等癥狀。連續干預7 d。
2.2 研究組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中醫特色護理。①辨證膳食護理:遵循“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原則給予飲食指導,風熱者可食用綠豆和苦瓜等涼性食物;風寒者可食用糯米和小米等溫性食物;氣滯者可食用蘿卜等行氣食物。②耳穴護理:取耳部神門穴,用6 mm×6 mm膠貼將王不留行籽貼于一側耳穴上,每日早中晚各按壓3 min,以耳部出現酸、麻、脹、痛感覺為佳,3 d后按壓對側耳穴。③穴位按壓:取胃俞、足三里、中脘、內關、氣海、關元、中極、絲竹空、攢竹、陽白、頰車、翳風和承漿等穴,每日按壓2次,每次每個穴位各按壓5 min。④穴位艾灸:取神闕、天樞、氣海、關元、合谷、內庭及阿是穴,將艾條的一端點燃,置于穴位上方懸灸,每次灸30~40 min,以穴位局部紅暈為佳。連續干預7 d。
3.1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護理后的并發癥發生率及護理前后的生活滿意度。采用生活滿意度量表中指數B量表(LSI-B)對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滿意度進行評估[4],共包括12個條目,其中11個條目的分值為0~2分,剩余1個條目的分值為0~1分,總分為0~23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滿意度越高。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護理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三叉神經痛術后患者護理后并發癥比較[例(%)]
(2)生活滿意度比較 護理后,兩組生活滿意度評分均高于護理前(P<0.05),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三叉神經痛術后患者護理前后生活滿意度比較(分,x±s)
三叉神經痛的發生與痛覺感受器的刺激無關,是血管搏動性壓迫三叉神經根部導致神經纖維擠壓在一起引起的脫髓鞘變產生的疼痛[5]。臨床采用微血管減壓術治療效果顯著,且術后復發率較低,但術中毗鄰血管暴露和顱神經功能損傷等易誘發惡心嘔吐、頭痛、尿潴留、便秘和麻木等并發癥,影響患者的生活滿意度。
中醫將三叉神經痛歸于“面痛”“偏頭痛”“齒痛”等范疇,與風、火、痰、瘀等病理因素有關,導致面部經絡氣血運行障礙。辨證飲食干預有助于患者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可預防患者術后便秘。中醫認為,耳部穴位與軀體之間存在著信息交換,經全息反射,當機體某一組織或器官出現疼痛時疼痛信息可傳遞至耳穴,產生陽性反應,故對特定耳穴進行刺激可達到較好的鎮痛效果[6-7]。研究表明,對神門穴進行耳穴埋豆刺激,可調節患者頭部氣血,預防術后頭痛[8]。按壓絲竹空、攢竹和陽白等穴,可有效緩解眼周肌群的痙攣,有助于改善面部神經麻痹,預防患者術后面部麻木;按壓頰車、翳風和承漿等穴,可改善面部的血液供應,有助于疏通面部堵塞的經絡[9];按壓胃俞、足三里、中脘和內關等穴,可預防患者術后發生惡心嘔吐;按壓氣海、關元和中極等穴,有助于預防患者術后尿潴留。胡芳等[10]在三叉神經痛微血管減壓術后應用中醫護理,治療組患者行中醫辨證飲食、耳穴護理及穴位按壓等干預后,術后惡心嘔吐、尿潴留及便秘等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艾灸是通過產生的艾熱對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進行刺激,以激發經氣活動,對人體紊亂的生理功能進行調節[11]。研究認為,艾灸的溫通作用可有效緩解患者神經痛,改善其生活質量[12]。本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行艾灸干預后,疼痛明顯緩解,生活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中醫特色護理用于三叉神經痛患者微血管減壓術后,不僅可減少患者的術后并發癥,還可提高患者的生活滿意度,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