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飛
(中國三安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西安710043)
智能建筑是現代建筑發展的主流趨勢,是一種裝配自動化技術和采用智能手段現代化建筑模式,是當代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完美結合的產物。智能建筑通過對內部設備運行狀態實時監控,根據功能需要進行信息采集,對資源進行綜合管理,根據使用者要求對建筑功能進行優化組合管理,使得建筑設施的成本投入更加合理,適應現代建筑高效、靈活、舒適、安全特點要求。
電氣自動化主要有以下優點:
1)供配電設計借助于自動化獲得了顯著提升和優化,從而使得相應執行和推進更為穩定高效。
2)控制更加精確,運行方式多樣性,滿足不同使用者需求。
3)不需要額外電能,消耗明顯減少,同時,設備綜合運行效果也顯著增強。
4)在確保建筑安全性能等基礎功能前提下,選用最為適宜的節能方式,從而為設備科學合理運行提供基礎保障【1】。
通過物理鏈路設置,加之在計算機技術有效運作之下,各個單獨工作站和單個主機相互連接起來,進而實現各種資源和信息共享,也使得智能建筑在信息化實施上達到新的高度。所謂智能建筑,就是在建筑內部體現出一種各類高新技術融合,其中,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等都是當前此類建筑所著力依托的高新技術。
對于智能建筑來說,必定存在極為系統化的控制和管理機制,進而能夠實現區域內各類設施高效調配,使人們的生活更為舒適,當然,其中一些資源調度也有助于人們更為自主積極地激發自我的創造能力。
要想構造智能化的建筑,務必要有自動化的設備設施予以支持以及高標準的通信系統和人性化的部署來為整個建筑內的活動和操作提供一種科學合理的服務。建筑的智能化是伴隨著自動化技術和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衍生出來的建筑模式,正是由于具備這樣一套極為高效的技術操作系統,才能使得建筑運行更顯靈活和更強的活力,而以往所談論的建筑的安全性能在這里已成為基礎的標準,其中所體現出的智能化和人性化已然成為此類建筑耀眼的標志【2】。
4.1.1 TN-S 系統
該系統需要在低壓配電的條件下運行,對于中性線和保護線的配置和部署極為嚴格,相應的接地系統根據三相四線PE 線的規格執行。這樣所達到的結果則是保護地線不接電,正常的情況只有中性線帶電且達到了較為穩定的基準電位,與此同時,對地面也不會產生電壓的情況。需要注意的是,接地線嚴禁短線,接在金屬外殼上的設備就極為安全,之所以以此類系統執行相應的操作,很大程度上與以下相關情況有關:
1)智能建筑內單相用電設備較多且負荷也比較大,時常處于失調的狀態,同時,中性線有時攜帶隨機電流。
2)如果中性線帶電,那么將與保護地線連接起來并接到金屬外殼的設備上必定會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與此同時,電子設備之間也會互相干擾,相應的工作效率必定會因此大打折扣。
3)精密電子設備應確保相關信息的精準嚴密,其中存在的電磁波干擾應予以防范,而以上連接方式正是基于此處所需。
4.1.2 TN-C-S 系統
此類系統主要包括TN-C 系統和TN-S 系統,并存在2 個接地系統,2 個系統的分界點位于中性線和保護線的接點上。在出現供電向外引流的情況時,此類系統就派上了用場。不同于以往的運行系統,此類系統在使用前后會出現相應的變動,前后TN-C 系統和TN-S 系統的靈活切換,而中間過渡階段則需要重復接地。
4.1.3 安全保護接地
對于智能建筑來說,強電設備和弱電設備以及非帶電導電設備的存在給建筑用電帶來了極大的隱患,因此,在安全接地方面務必要嚴格落實到位。建筑內部的接地設備務必要重點保護,確保區域內的用電設備可以得到有效的接地保護,另外,區域內的金屬構件也應一并囊括到接地系統的保護當中。
4.1.4 直流與交流的工作接地
直流電工作的接地操作,主要是基于智能建筑內部諸多大型的計算機和多媒體設備的存在。由于這些設備對于電流有著較為嚴格的要求,因而采用這樣的一種部署能夠在最大程度上保障這些設備穩定高效地運行。一般部署是以大截面的絕緣銅線作為引線,進而將電子設備直流電接地,同時,還要確保與基準點等的穩固連接。另外,對于交流電的接地部署則是以變壓器中性線接地具體展開,其中的一些細節工作要切實關注并做妥善處理。
4.1.5 屏蔽接地與防靜電接地
智能建筑內部防電磁干擾的工作應引起足夠的重視,一般操作是以屏蔽層和精準的接地方式來推進的。設備的外殼務必要與保護地線以及屏蔽管路等連接起來,必要的條件下這樣的連接還應擴展到屏蔽多點。
說起智能建筑的信息通信系統,具體功能的實現主要是通過電話公網以及數據網等互聯互通來進行的。其中涉及的安全便捷的信息通信服務和各類數據信息的呈現等都是借助這樣一種信息通信系統來達成的,因而此系統的性能應確保達到最佳狀態,而其中涉及的各個子系統也應實時予以優化。諸如固定電話通信系統和聲訊服務通信系統以及無線通信系統等,都應處于精準高效的狀態,這樣,最終客戶所需的各項服務也就能較為順暢地予以實施和推進。
樓宇自動化在智能建筑中也應引起足夠的重視,由于此類設置是建筑內設備以及區域環境全面監管和管理的基礎,因而設計和部署應嚴謹高效。
當然,也正是由于它的存在,使用者才能體驗到一個安全舒適和經濟適用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此類系統的運行主要是基于一種調度模式,進而實現了對區域內各個公用機電設備實施控制和協調,涵蓋到建筑內的中央空調或是給排水系統等,都能借助于高效精細的管理和調控,從而達到最為節約合理的運行效果【3】。
作為智能建筑中涵蓋內容最多且施工量最大的子系統,樓宇自動化本身的實施就是立足于建筑本身,其中涵蓋的空調、通風和電力以及照明等都是建筑最為基礎的功能,但是,它的設計水平卻體現出了智能化的高端之處,其中所呈現出的各類高新技術效果無疑是時代發展最為突出的成效。之所以推進樓宇自動化,所定位的基礎實現建筑內各類機電設備的規范化布置,通過最為優化的控制方式和調節手段,使得各類機電設備統一處于相應的監控和管理之下,為智能建筑高效科學的運行提供基礎保障。
就我國當前的發展來看,電氣自動化盡管剛剛起步,但是,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智能化技術的廣泛運用,越來越多的用戶對建筑智能化有比較高的期望,也對智能建筑在功能實現和運行穩定方面有更高的要求。相信未來電氣自動化在智能建筑中的應用會非常廣泛,給使用者帶來安全可靠、經濟實用的舒適體驗,從而提升整個建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