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啟華 羅殷 白正甲 楊寶祥
林木種苗是園林綠化建設的重要物質基礎,苗木生產水平的高低,品種、結構是否合理,苗木數量、質量的優劣,直接關系園林綠化建設的質量和水平。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園林綠化苗圃的建設,在探索中前進,在改革中發展,基本形成了生產基地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產品結構多樣化、經營規范化的發展趨勢,初步實現了由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的轉變,苗木生產從培育傳統的、單一的大路苗木,發展到提供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多類型苗木。截止到2019年底,全市有苗圃1243 個,苗圃實際育苗面積達到22.18 萬畝,苗木種類(品種)達到970 余個,形成了以國有苗圃為先導、個人及股份制為主體的苗木生產體系,為打造“綠城環繞,鳥語花香”的和諧宜居之都提供了堅實的苗木保障。
然而,隨著北京城鄉生態環境建設的深入推進,園林綠化建設的速度、規模、質量、水平不斷提升, 堅持“生物多樣性”、堅持“以人為本”的園林綠化理念不斷深入人心,這些對創建多樣性的植物群落景觀、對苗木產品的品種、規格和質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從而使園林綠化苗木的生產、培育、經營面臨新的挑戰和發展機遇。如何面對新形勢、迎接新挑戰,實現園林綠化苗圃的高質量發展,生產、培育更多的優質苗木,不斷滿足園林綠化建設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是我們廣大育苗工作者面臨的首要問題。現就如何培育高質量苗木,實現園林綠化苗圃高質量發展提出一些建議和思考。
苗圃土壤質量的高低,是培育優質苗木的核心和關鍵因素,改良苗圃土壤,是苗木生產、經營的首要任務。據調查分析,北京園林苗圃土壤總體質量不高,土壤物理結構差,有機質含量低,按北京地方標準《園林綠化種植土壤標準》中的理化指標衡量,大多苗圃土壤處于三類或更低水平,遠遠滿足不了培育高質量苗木的需要。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是長期以來大多數苗圃的經營理念存在偏差,重產出、輕投入,沒有認識到土壤改良的重要性,對土壤改良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筆者認為,開展園林苗圃的土壤改良工作,建立土壤改良長效機制,是園林苗圃培育高質量苗木的首要任務。
在實際工作中,應堅持土壤改良的長期性、有效性、環保性,確保土壤改良貫穿于生產育苗全過程。要因地制宜,根據苗圃土壤的現實情況和實際檢測結果,制訂科學的實施方案,重點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質,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肥力上下功夫,在方式方法上多措并舉。比如,可視苗木生長周期制定輪作周期,讓土壤得以休閑,切忌連作;也可結合深翻熟化,增施以綠肥、農家肥和長效有機肥,土壤黏重的可適當摻沙客土;還可以進行林間種植地被覆蓋與耕作相結合,林間地被覆蓋植物應選擇擇產量大、生長快、肥效高的植物,以豆科植物為主,結合淺耕除草作業,實現綠肥就地還田。
水是苗圃的命脈,是苗木生長的根基。但北京水資源嚴重匱乏,苗木生產用水量又相對較大,節水和用水的矛盾較為突出。長期以來,苗圃的灌溉,多以漫灌為主,浪費較大,水的利用率低。近年來,一些國有苗圃進行了節水灌溉設施建設,但由于節水設施建設成本過高,灌溉制度缺失或執行不力等種種原因,多數設施處于損壞或閑置狀態。北京市發布的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要求以節水型社會建設為統領,把節水貫穿到社會經濟發展全過程,對不落實節水管理責任,造成浪費用水、無用水計劃或超過用水許可量等要進行處罰。由此可見,未來苗圃發展“節水、治水、用水”情況將成為苗圃能否繼續生存發展的關鍵一環。
面對長期存在的水資源匱乏的嚴峻形勢,堅持科學精準灌溉將是未來培育高質量苗木的發展方向。在未來苗圃的建設中,應把節水工作放在首要地位來抓,要提高苗圃生產管理人員節水意識,加大水資源利用創新,加強節水制度建設;要把節水灌溉和節水設施建作為苗圃基礎建設的重要一環;在節水設施工程建設上,要因地制宜,加強科技引領、技術創新,保證質量;要積極引進、推廣國內外先進的節水理念、節水設施設備、節水方式方法,創造性地在加以吸收利用的基礎上再創新。
堅持科技創新,全面提升苗圃生產、經營的科技含量,是培育高質量苗木的必由之路。但長期以來,大多數苗圃在生產經營中,習慣于傳統、粗放的生產經營方式,忽視科技在苗木生產經營中的應用,在科技創新方面投入少、科技運用少、科技含量低,導致苗木生產在數量上、質量上都與市場需求存在較大差距。因此,生產培育能滿足市場需要的高質量苗木,必須堅定樹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理念,把堅持科技創新貫串于苗木生產、經營的全過程,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引進、推廣、使用新的科學技術,加大科技新產品的應用。就苗木本身的生產培育過程而言,主要包括苗木種植種類的確定和新品種的引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新品種的培育、苗木不同生長發育階段及不同規格苗木合理密度的確定、苗木繁殖和栽培技術的改進提高等。在苗圃經營方面,包括土壤的改良、園林綠化廢棄物的處理、有害生物防治、水肥的高效利用、在生產過程中造成的環境污染的防治、苗木生產機械化、自動化水平的提高等。
苗木培育具有生長周期長、受到市場需求影響大的特點,因此,突出特色、細化分工是實現苗圃可持續發展的方向。但當前我市苗圃行業的苗木生產分工明顯不足,導致苗圃經營存在短期行為,無法形成特色。受市場影響,一些苗圃往往盲目跟風,什么價格高種什么,存在一窩蜂現象,甚至出現惡性競爭。為避免這種現象,只有立足長遠、形成合理分工,突出各自特色,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首先,要根據苗圃的經營主體的性質進行分工,私營苗圃土地使用權限短,地租壓力大,而苗木培育周期長,可生產周期短的苗木或半成品苗木。國有苗圃更多的應承擔私營苗圃無法實現的技術創新、技術服務,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利用,良種培育,新產品新技術的示范推廣等社會責任。其次,要從苗木產品的培育上進行分工,具體來講就是有培育種子的、有培育小苗的、有培育大苗的、有培育草本的、有培育喬木的等等。這樣有利于集中技術、人才,形成高質量的產業化鏈條。第三,要從政策上引導,提高規模化苗圃創辦標準,以相應的團隊是否具備、基礎設施是否完善、水資源利用是否節約、環境保護措施是否達標等標準來衡量,從而迫使苗圃經營突出特色,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北京的綠化美化建設中,全樹冠、帶土坨、大干徑的大規格苗木,是當前和今后一個相當時期的剛需。但目前大規格苗木的培育大多數仍然沿用傳統方法,生產周期長、緩苗期長、起苗時間受限制,土球苗木包裝耗時費力。相比傳統苗木培育方式,容器苗育苗周期短,運輸方便,成活率高,可以四季移栽,栽培可控性強,是培育全冠高質苗木的最佳選擇。但目前大規格苗木容器化的培育還處于摸索階段,實際生產中僅是將大規格土球苗、裸根苗簡單移栽至容器內進行培養,無法滿足高質量、高水平快速發展的綠化建設需要。根據多年對容器育苗的探索實踐,筆者認為培育大規格容器苗,是一項培育周期長、技術含量高的系統工程,不能急功近利,必須立足長遠,統籌安排。要建立從種子處理開始到大規格容器苗木出圃各個環節有機銜接的技術體系,要從苗木的種子或芽苗植入容器內開始,隨著苗木生長發育,逐步將苗木由小規格容器移植、更換至與苗木生長相適應的較大容器內,直至培育成符合質量要求的大規格容器苗。尤其是要注意根據不同苗期選擇合適的控根容器,大苗期尤其要注重容器對樹根的保護和控制作用,減少出圃時對根系損傷。此外,規劃建設好方便、快捷的水肥供給、保障系統,比如滴管、噴灌、小管出流等設施,也十分重要。
林木病蟲害,是影響苗木生長發育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防治林木有害生物,是培育高質量苗木的一個重要環節。傳統的防治方法是以化學防治為主,長期化學藥劑的使用,使得許多害蟲天敵被化學藥劑殺死,一些害蟲甚至產生了很強的抗藥性,以致于病蟲害不僅不能得到有效治理,反而危害更為嚴重,苗木也容易發生藥害,不但影響苗木品質,還會造成環境污染。因此,苗圃苗木的無公害防治是培育高質量苗木的必然趨勢。有害生物防治要堅持綜合治理,多措并舉。一是要根據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合理規劃苗木樹種、品種的種植結構和耕作方式,如:品種分區域交叉栽植,起到隔離病蟲害的作用,柏類樹種要遠離薔薇科蘋果屬植物,以防止銹病交互寄主;林下實施天然鄉土地被覆蓋,為天敵轉寄提供食源;土地輪作深翻、淺耕,利于消滅地下害蟲或病菌,等等。二是加強物理防治。苗圃可進行人工修剪、樹干涂白、安裝誘捕殺蟲燈、引誘劑捕蟲器等。三是要大力推廣生物防治,無論是微生物防治、寄生天敵防治或者捕食性天敵防治都不失為更科學有效的方式。如防治白皮松蚜蟲,可適當投放瓢蟲、食蚜蠅等天敵,再在林下覆蓋鄉土地被以吸引天敵和提供轉宿食源,長此以往,“以蟲治蟲”積年累月,形成相對平衡的生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