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妹》一書圍繞女主角“冬妹”的童年、少年、青年乃至中年展開,鋪陳出一幅中國“文革”后期至當下中國的宏大畫卷。這么長的篇幅,這么大的時間跨度,作者將題材駕馭得游刃有余,文筆非常溫婉有力。透過冬妹,仿佛讓人看到中國近三十年的發展歷程,也看到國人如何從苦難中站立起來,如何在飛速發展的商品經濟中迷茫,又如何重新尋找到真正的自我。在小說中,作者沒有特意強調故事發生的時間,反而都是以冬妹的成長軌跡而展開敘述,一方面使作品的情節發展更加緊湊,另一方面也使得這段漫長的社會發展史自然而然地融入故事情節之中,毫無牽強附會之感。雖然沒有描述社會背景和歷史事件,但是每一段重要的歷史似乎又都沒有錯過,而整個社會背景正是冬妹起伏顛簸的人生所處的宏大背景。并沒有直接參與任何重大社會事件的冬妹,卻因之而受牽受損也受益。可見,家國命運是怎樣密切與社會個體息息相關,只是身處其中的我們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未能及時感悟罷了。
在近幾年的閱讀過程中,我一直在刻意尋找描寫改革開放后的有質量的優秀小說作品。除去純粹對文學閱讀的渴望,另外一方面是步入30歲之后更多開始思考當下的一些實際問題,希望能從作家的作品中尋求一些答案,但這種閱讀訴求一直都未得到滿足。中國最優秀的作家大體集中在50后與60后這兩代人,而給予他們最多苦難與最刻骨銘心經歷的階段恰恰就是“文革”至改革開放前,所以他們的創作也幾乎集中在描述這段歷史,這幾乎是一種類似于本能的書寫,當然也是出于對民族歷史反思的必要性,因為這段歷史給予我們的民族太多苦難和血淚,作為集體記憶是必然要被傳承下去的。改革開放后這批最早成名的文學家反而普遍成為最早的受益者,巨大的名氣必然攜帶最可觀的利益,隨之而來的便是優越的物質和舒適的生活,文學創作藝術水準反而停滯不前了。一方面是優越的生活阻止了作家們對生活產生更深刻的思考,使得他們遠離了真正的平民生活。另一方面,因為不具備改變生存處境的迫切性,這批一流的作家也很少有真正下海經商者,與此同時也缺乏其他鮮活的生活體驗。文學是“人學”,可見脫離真實的生活體驗,再深刻的思考,再高超的技巧都是水中浮萍,經不起時間的推敲。
極其難得的是小說《冬妹》整個敘述極其連貫,即便寫到當代也依然能夠抓住時代的脈搏,把深處在時代漩渦中的人物的內心和命運描繪的絲絲入扣。
我認為《冬妹》這部作品不僅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而且在文學價值上也極其重要,可以說填補了當代文壇一個缺憾,把那種身處在改革開放浪潮最前沿,處在生存線的邊緣,懷著強烈求生本能與改變生活處境的動機,而投身改革開放浪潮中的經商者寫了出來。更把那種因著各種命運和際遇,被裹挾到巨大利益核心的經商者才能擁有的寶貴社會經驗寫了出來。這需要很深的文學涵養和豐富的人生經驗來做支撐。
除了小說的文學意義與社會價值之外,《冬妹》的小說語言也很成功。這本小說的語言成功承載了文本所要表達的內涵與情感,閱讀起來很輕松、流暢,作者在文字與其寓意之間穿梭自如、游刃有余,這對于長篇小說來說是極其難得的。小說最怕不具備可讀性,最怕詰屈聱牙、晦澀難懂,讀者抗拒閱讀,再有深度也無意義,第一步就失敗了。文學創作就是為了讓讀者欣賞閱讀,尚未被閱讀的文本可以說是未完成的文本,作者所做的只是一半工作,另一半必須由讀者在閱讀中完成,這樣的作品才是完整的。優秀的文學作品的語言,除卻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以及所要傳達的情感之外,還可以在其語言深處再挖掘出第二層、第三層、第四層乃至無限深意與寓意,這種意指的多層性和無限性恰恰就是文學藝術的魅力所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就是這樣的小說,讀一會就會放下來,因為過于深刻再加上寓意的多重性,讓人不由得去深入思考,而后又禁不住再拿起重讀。但是也并非所有的小說都必須是陀式這樣的小說,陀式小說像挖井一樣,不理睬情節和結構,一味的深入下去,朝著人性的最深處挖掘下去,不斷地挖,一直挖到最深處去看看人性最深處到底是天堂還是地獄。還有另一種是托爾斯泰式的寫作,給人一種崇高而偉大感,就像建筑物是宏大而精美的殿堂,用高大的羅馬柱支撐,讓人感受一種寧靜和肅穆,這可能跟托爾斯泰的貴族出身是有關的。《冬妹》屬于后者,整部小說以寬闊而豐富的社會背景作為創作背景,人物的命運交織在當代中國最重要的歷史事件當中,人物命運跟隨歷史的軌跡起伏顛簸,而最終人物回歸于自己平靜的生活與真實的內心,成功地完成了自我救贖,似乎也解答了這個時代的很多疑問。
《冬妹》在人物塑造上也極其成功,一部小說能否讓人物從一行行字跡中站立起來,是衡量這部小說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整個文學史,正是由這些鮮活的藝術形象而組成。莫言《紅高粱》中勇敢彪悍的“爺爺”余占鰲,陳忠實《白鹿原》中勤勞仁義的白嘉軒,王安憶《長恨歌》中的“上海小姐”王琦瑤,畢飛宇筆下的“玉米”“玉秧”“玉秀”,一個個鮮活的藝術形象充實和滋養著讀者的心靈和情感。感謝王思茗為中國當代文學史又增加了一個新鮮動人的面孔“冬妹”,她苦難的童年、顛沛流離的少年、青春貌美被生活所迫不斷迷失自我的青年、心如明鏡塵埃落定的中年,無一不令人唏噓。每個文學形象都不是一個單純的個體,在他們的身上凝聚著千千萬萬個中國人。相信許許多多的50后、60后都能從“冬妹”身上看到他們的影子,他們饑餓貧窮的童年,他們掙扎著成長的少年,他們茫然不知所措的青年,他們經過努力奮斗逐漸安穩下來的中年。“冬妹”講出了這代人的辛酸與無奈,也告訴世人他們的堅守與隱忍,在滾滾前進的歷史車輪面前,他們即使被碾壓成塵埃,也依然締造出了當代中國令世界矚目的龐大物質文明。
優秀的文學作品總是能衍生出豐富的文學評論,《冬妹》一書中有社會學、經濟學、倫理學,更是充滿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學。《冬妹》讓我們得以重新審視當代文壇,也重新審視中國當代社會;更讓身處當下的我們得以停一停腳步,與自己的靈魂對話,反思當下的生活和未來的人生。
(作者簡介:康杉,福建師范大學文藝學碩士,青年編劇,現供職于福州市藝術創作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