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貞敏
摘 要:科學不斷進步,緊跟發展潮流,農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管理成為了農業發展的關鍵因素?;诖?,本文對農業經濟管理現狀、發展趨勢和改變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現狀的措施幾方面進行分析探討,為提高農業經濟管理水平做參考。
關鍵詞:農業? 經濟? 管理? 發展趨勢
農業是我國社會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經濟管理對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有著重大作用。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農業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發展趨勢,發展速度的加快,使農業經濟管理中所存在的問題凸顯出來,對我國農業的發展造成制約。因此,必須對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做研究與探討,以期解決農業經濟管理方面的問題,促進農業經濟的良性發展。
一、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
(一)農業經濟管理體制
在管理體制缺失的大環境下,農業經濟的發展執行力不夠,導致許多經濟活動無法順利展開,降低農業的生產經營效益,阻礙農業經濟的發展。各方利益無法協調,嚴重影響了我國農產品的生產經營,所以,當下的首要目標就是對農業經濟管理機制的完善與更新。
現行的農業管理機制沒有對農業生產經營中的風險進行及時預測,使得風險發生概率增大,給農業生產的收益造成影響?;诖耍谝唬簢蚁嚓P部門應該提高風險意識,對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風險作出合理有效的規避措施。第二:根據管理需求,對各機構和部門的職責進行嚴格劃分,對可能出現的經濟管理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找到解決的辦法,并據此制定專業性的方案和計劃。第三:由于部分農業管理部門沒有制定標準化管理機制,管理工作不能貫徹落實到具體生產環節,使經濟管理無法發揮出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積極作用。
另外,轉變農業經濟管理理念,提升農業經濟的管理效果,是使管理體制得到改善的先決條件。加強管理體制的更新建設,需要從轉變管理理念入手,從而使管理工作得到開展。農業經濟管理重視度不足,管理人員執行力不夠,管理體制的不和諧是我國農業經濟管理體制中所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農村財務管理模式上,由于財務管理方面的管理不規范,造成了與農業經濟的不相融合,所以要盡快實行規范化的管理體制,嚴格按照規章制度實行相應的管理方案,強化對管理體制方面財務問題的改進,提高財務工作的實施效率。
(二)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缺乏專業性
首先,農業經濟管理的過程中,以農民為主體,缺乏管理方面的人才。當下農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中小學畢業的農民占很大的比例,他們沒有系統的學習管理方面的知識,所以管理水平差,對經濟管理的認知程度低,從而對農業方面的管理沒有達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沒有認識到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要性,專業人才缺乏,較高層次的管理工作人才更傾向于去一、二線等發達城市發展,不愿意從事這方面的工作。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經濟管理方面的水平差。
最后,由于區域發展不均衡,資金支持少,我國農村呈現兩極化。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對農村城鎮化的建設投入非常大的比例,忽略了農業經濟發展變化,導致經濟管理缺乏資金的支持。農民在城鎮化建設中會失去部分權益,如宅基地的使用權等等,從而影響生活的安定,不利于農業經濟的發展。
另外,在農業管理中部分管理人員迫于競爭壓力為達成大量的生產目標,將時間和精力放在提高農作物的產量上,忽視了生產質量及效率,致使農業生產效益下降造成損失,專業知識的匱乏造成了嚴重的后果。管理人員缺乏專業性管理知識,對管理方面的重視不夠,執行力不足,拖慢了經濟效益提高的步伐,因此,提高管理人員的專業性是使農業經濟管理得到推廣的重要前提。
二、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發展趨勢
(一)現代化
近年來,傳統農業不斷改革發展,農業經濟管理也進入了全新的發展時代,現代化的發展趨勢是必然的局面。作為農業經濟的重要組成成分,經濟管理對農業起著導向性的作用。為促進農業經濟的進步,對農業經濟管理進行創新與改善是必然的措施。
與時俱進,在現代化的發展趨勢下,利用現代化的管理模式,使農產品整個規模的產量及質量得到提高,推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促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在農業經濟管理過程中要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支持,提高科技創新水平,將農業科研成果運用到農業生產上,同時,通過科技創新提高農產品的質量,滿足市場對綠色無公害產品的需求,進一步提高經濟收入。
農業經濟管理的現代化理念必須要滲透到各個農業生產環節中,其中包括種植與再加工等等,重視農產品的質量與生產環境的保護,使經濟得到可持續發展,促進農產品市場的擴展與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斷創新管理體制是適應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必要條件之一。為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掃清農業發展道路上的障礙做準備,要不斷研究創新新的農業技術,在科研技術方面加大時間及精力的投入,適當調整農業經濟生產的結構,增強對管理人員綜合素質方面的培訓,最終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
(二)信息化
我國科技高速發展,隨著科技的發展與進步,信息化技術在各個領域中都得到了廣泛的關注與運用。在農業經濟的管理中,將信息化技術運用到農業管理上具有重要意義。加強對信息化管理的重視與應用,可有效提高經濟管理的工作效率,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實現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既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又可以減少精力與物力的消耗,為農業生產提供保障。因此,農業經濟管理向信息化發展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必然趨勢,也是將農業經濟管理與社會經濟結構結合的必然措施。
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可以做到經濟管理的民主性及透明性,將財務管理情況公開,接受農民群眾的監督,同時建立財務管理監督體制,發生農業財務變動的情況需通過相關部門的允許方可實行,避免管理模式出現漏洞情況的發生。通過在各部門之間搭建信息化交流平臺,更好地達到生產計劃的目標。積極收集農業生產、管理和科研成果等方面的內容,作為農業生產力,進而提升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與此同時,管理部門應該對各部門的員工進行信息化技術理論以及實際操作能力進行考核與培訓,并建立獎懲制度,對掌握水平高,業績成績優秀的員工給予獎勵,加大信息化技術的操作力度,推進信息化發展進程。
(三)產業化
隨著大量農產品基地的建立以及一系列國家支農惠農政策的頒布,農業經濟產業化發展,促進了農業市場化的進步。基地的大量建立使農產品生產加工的更加標準,提高了整體質量和銷售服務的標準。另外,產業化的發展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崗位,提高了廣大農民的就業率,緩解了社會的就業壓力。農業經濟管理產業化的發展趨勢,推動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步伐,促進了社會經濟效益的提升。此外,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加快了農產品的基礎建設,推動了農業經濟的發展步伐。通過與其他產業進行利益聯結的經營模式,讓農業產業化的經濟體制得到發揮作用,提升農產品的質量達成共贏的局面,并讓生產水平的標準化得到提高,讓更多人參與到產業化的經濟體系中,從而增強管理效益。
三、改變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現狀的措施
(一)更新管理體制
目前,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與社會主義經濟結構產生矛盾,限制農業的進步。應不斷創新、探索,對農業經濟體制作出完善,以滿足中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需求,促進與社會發展的融合適應。國家與地方政府應該在農業經濟發展方面大力扶持,發揮宏觀調控的職能,積極對農業技術做研究與開發,根據當下的發展情況及時對農業經濟結構做出調節,促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與經濟的進一步提高。此外,在技術方面要做到實時更新,積極創新,創造出更加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從而提高農產品的整體質量。實現農業產業化,不但可以提升當地農業經濟水平,而且為當地農業經濟發展提供動力,通過建立生產基地、農業合作等方式提高經濟效益。同時管理部門要對生產基地做嚴格管理,提升農業生產水平,擴大我國農產品的市場。
(二)提升專業素質
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是農業的第一生產主力,為適應新時代的現代化、信息化的發展潮流,管理部門應該提高對經濟管理人員的專業性要求。提升經濟管理人員的專業技能以及職業素養,以此推進經濟信息化、現代化的管理進程。強化經濟管理人員對創新經濟管理模式重要性的認知,增強經濟管理人員的風險意識,及時發現問題進行改善,制定科學合理的管理體系,對全體經濟管理人員進行定期的培訓,使員工熟練運用現代化的管理方式,降低傳統管理模式產生的風險,做好系統的運營與維護,提高工作效率,發揮出經濟管理的促進作用。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效率的經濟管理工作可以提升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因此,為順應社會發展的腳步,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相關的管理人員應該及時發現經濟管理中所存在的問題,并積極創新,研究出更高效的經濟管理方式,完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提高專業素質,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馬長芹.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J].鄉村科技,2019(29):52+54.
[2]姚長林.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J].江西農業,2019(02):135-136.
[3]呂強.淺析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18):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