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書 趙洋洋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口語交際能力在小學語文學習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口語交際能力是學生必備的技能,必須對學生進行長期熏陶和感染,才能有質的提高,而閱讀文本中有不少口語交際實例,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在與文學讀本對話中,口語交際能力也能獲得長足的進步。口語交際不僅是口語,更重要的是交際,是人際溝通。從現在的社會需要來看,“能說會道”也將成為人才所應具備的基本要素之一。
[關鍵詞]小學生;口語交際;提高
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要想完成這一任務,必須讓學生參與閱讀實踐,而指導學生閱讀實踐的關鍵是教師要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葉瀾教授“新基礎教育”的首要特性就是弘揚每一個學習主體的學習自主性,即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教師必須相信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高度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創造力,全力以赴地為學生營造環境、創設條件、提供機會,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中央教科所的張天若先生說過:“閱讀課上要把大量的時間用于學生讀書,使閱讀課真正成為讀書課、讀書訓練課。”這句話強調了學生是閱讀、學習的主人。實施素質教育,教師就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的閱讀教學觀念必須由過去的教師講懂課文轉變到“教師指導學生讀懂課文”上來。閱讀教學究竟怎樣才能完成任務,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們認識到必須從以下幾點做起,才能提高閱讀教學質量。
一、培養學生閱讀興趣
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發揚全體學生的主動精神,自主意識。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欲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必須設法變學生“要我讀”為“我要讀”,為學生創設自我參與閱讀的情境,這樣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如教學《墨水》一文時,我精心設計了導語,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我在黑板上寫“墨水”兩個字,讓學生說一說它有什么作用?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教師總結,話題一轉“人們常以喝墨水不多”,自謙才疏學淺。早在我國古代——南北朝時期就規定在科舉考試時,對那些成績濫劣者一律罰飲墨水,以后好幾個朝代都沿用這一方法來懲罰成績差的學生,他們認為這樣可以增添學問。同學們你們覺得這么做有道理嗎?今天,教師向大家介紹一位吃墨水卻很高興的人。”我在黑板上寫了個醒目的“吃”字,讓學生念課題,問學生,看到這個題目,你會產生哪些疑問?學生提出:“誰?為什么要吃墨水呀?”“他吃墨水怎么還覺得高興呢?”教師趁勢誘導學生,“是呀!大家都急切地想知道這些問題,要想知道正確的答案,請大家快把課本打開,認真閱讀課文,看誰能把正確的答案準確、完整地告訴老師。”學生個個興趣濃厚,課文讀得特別投入,邊讀邊想他們自己提出的問題。久而久之,他們就養成了動腦筋讀書的習慣,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逐步提高了。但是,在當前的語文課堂上,很多教師卻怕學生“亂提問題”。主要是因為教師的課堂控制力度不足,擔心由于因耗費時間而完不成“教學任務”或怕因爭議、辨析而難以收場。殊不知,課堂上學生的主動提問從思維激發的角度來看最有價值! 閱讀教學的真諦不在于在課堂上一定要得出多么“精確”的結論或對學生“灌輸”了多少知識,而在于讓學生以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進行閱讀,以激發興趣、陶冶情操、提高閱讀能力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優化語文綜合素養。問題只有源于學生,又通過學生自己解決,才能真正把課堂上閱讀的主動權、時間的支配權和空間的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
二、因材施教
人的個性差異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應試教育面向尖子生,忽視了大部分的學生,尤其是后進生,而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這就要求教師對全體學生不能用一個標準、一個尺度來衡量、評價,要注重因材施教。
1.教學目標要分層次
教師要把握大綱精神,深入鉆研教材,特別是依據本班學生語言發展水平,針對不同學生的認識差異,制定適度的、有層次的教學目標,讓優等生有發展的余地,讓后進生能完成基本任務,作業設計也要分基本題、選擇題、提高題,力爭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
2.課堂提問要分檔
課堂提問的好壞關系到教學質量的高低。課堂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如讓后進生回答簡單的問題,讓其享受到成功的喜悅,不至于無所事事,讓他們覺得自己能行,從而產生閱讀的欲望和動力。對難度大的問題,設置階梯,分檔提問。如在教《小馬過河》一文時,小馬小心地過了河“覺得河水既不像老牛說的那么淺,也不像松鼠說的那么深。”此時可讓后進生再找一找、讀一讀,松鼠和老牛說的話,再讓學生想:同一條河,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看法呢?誰說得對?為什么?分別讓后進生、中、優學生回答,這樣所有的學生都能有所得。
3.評價反饋要分度
學生答完問題,完成作業要進行評價。為了適應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要求,完成閱讀教學任務,評價反饋要有激勵機制。后進生、優先生標準不一樣,后進生就要經常激發學習動力,適度松些,增強信心;對優先生要緊些,以免其驕傲。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我們知道學生往往想表現卻又怕出錯,怕出錯就是怕受到教師的批評,因此,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一定要合理,評價以鼓勵為主,即便有學生說得確實不好,也要通過比較發現他的進步,并給予鼓勵。
三、注重學法的指導
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反復的歷練。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學法的指導,如朗讀的示范、學習過程的指導、學習規律的揭示等,如果教師不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對規律的歸納總結,學生學了一百篇課文,但遇到第一百零一篇文章時,還是看不懂,因為教師沒有講。這就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能舉一反三的能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權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接觸。”教師在課堂上不是高高在上的教者,也不單是一個課堂的設計者。作為教師要以一個學習者的身份加入學生的學習中去,成為學生學習的伙伴。教師轉變角色,進入教學情境,在其間可以對學生進行點拔、引導,無形中拉近了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拓寬雙向交流,從生生到師生,讓學生在一個輕松、愉快的環境中進行交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高。為了避免單調的口語交流,教師可以設小組進行雙向互動、相互學習,在聽說中互相補充、評價、啟發和促進。因此,教師要加強學生的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四、培養競爭意識
從小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有關課文,對學生進行教育,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從而培養他們良好的意志品質。例如,《一定要爭氣》這篇課文就是培養學生競爭意識的典型課文,學習時要教育學生學習童第周為國爭光的精神,通過閱讀實踐讓學生體味到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落后就要挨打、受歧視,只有奮發向上才是唯一的出路。另外,教師通過開展活動,為學生創設競爭環境,激發學生競爭意識,讓他們學會在競爭中與人相處,學會與他人競爭,與自己競爭。例如,在學習《一只小羊羔》一文時,學習完課文最后一段后,教師組織開展“看誰想得妙”的說話比賽,“如果你是羊媽媽,看到丟失的孩子被安全地送回來了,你會怎么說呢?”讓學生暢所欲言,不僅加深了他們對課文的理解,也提高了他們聽、說的能力。
英國哲學家懷特海說:“教學的全部目的在于使人具有活躍的智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出、解決問題,才是學生最需要滿足的學習需求,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應當好好利用這些難能可貴的教學資源,使之成為開啟學生思維的鑰匙。教師要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要讓朗讀和感悟作成閱讀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以語文的閱讀教學推動學生素質的提升。
總之,小學正是孩子發展口語的最佳時期,教師應當不負使命,尋找有效的教學途徑,持之以恒,讓學生做到想說、敢說、愛說和會說,靈活自如地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讓每個孩子都能說出自己的一片天空,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朱永文.新課標小學必備口語交際[M].北京:海豚出版社,2008,( 1).
[2]李莉莉.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案選粹(修訂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8,(5).
[3]王志凱,王榮生.口語交際教例剖析與教案研制[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
[4]李曉紅, 任慶世.做創造的教師——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55個經典案例[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 陳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