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悅



疫情之下,為了保障城市的基本運轉,保障市民的基本需求,有的人不得不出門,不得不穿梭在城市里,不得不待在人群中。正是他們的勇敢堅守,才保障更多人安心在家繼續“宅”。他們,在口罩后面,在平凡中,扮演著我們的英雄。
超市,這大概是我們目前不得不去的、人最多的地方。
王淑華,巴中人,只身一人到雅安工作后,這個“熱鬧”的地方,就成了她的半個家。最近,她的這半個家和整個國家一起,正經歷著“大考”。
“糧油米面,生鮮果蔬……以前大家就買幾十塊錢的,現在都推著購物車,買一次,就要囤好幾天的量。”成倍的需求量,考驗著王淑華所負責的果蔬區。
“動作迅速”這個特征,可以讓你在戴著同款口罩、穿同款工作服的人群中,迅速地找到王淑華。她緊緊盯著每一個貨架,缺貨、訂購、補貨、陳列、貼價簽……要做的就是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各取所需、滿載而歸。
剛剛懷孕的女兒,現在每天都會跟王淑華聯系。女兒擔心她的安危,王淑華卻說:“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話雖如此,但王淑華面對同事們卻說:“盡管我們是高危人群,但我們也是和‘白衣天使一樣,都是在‘打仗的人,只是方式不同罷了。”
一位顧客在藥房的門口停下,視線聚焦到里面的老板曾偉身上。
“沒有,沒有貨。”曾偉調大嗓門沖門外說道。客人頓了頓,用手在耳旁比畫了一個“電話”的手勢,隨即離開了。
不必言語,曾偉知道,他們只有一個問題:口罩、酒精,到貨沒有? “1月23日那天就賣光了。”此后,曾偉每天會接到一兩百個電話,并重復一開始的那一幕。
曾偉的老婆勸過他:“別開了,過了這個特殊時期再開門吧!”曾偉沒有同意的理由很簡單:“一條街上,相處久了,沒法拒絕。”曾偉的藥房營業了7年,周邊三個小區的居民,從顧客變成熟人,又變成了朋友。這段時間,曾偉藥房的銷售量增長了25%-30%。 “以前有點不舒服,大家想著扛一扛就好了。現在,稍有不適,大家就會來買藥。”
顧客來來往往,彼此間卻突然多了一份“保持距離”的默契。雖然理解,但曾偉并不喜歡這種默契。明明不久前,街頭的銀杏樹下還聚著人群拍照打卡;明明不久前,來店里買完藥的顧客,都會待上一會兒,聊聊天……曾偉希望這樣的日子早日回歸。
2月5日這天,雅安小雨,快遞員張路云并沒有覺察到。下貨、分揀、裝車需要4個多小時,再加上3個多小時的配送,已是下午3點。其間,他只花了10分鐘,將一盤蓋澆飯填進肚子。這一整套流程,再乘以2,便是他一天的工作。
張路云的微信步數里,寫著他的爭分奪秒。米、衛生紙、藥品……這些是疫情期間,大家急需的生活用品。快遞單量多到接近“618”、雙十一。即便是開車送貨,他的步數也能在車子停放點和快遞寄放點之間,刷到2萬+。
“那位一直要求送貨上門的客人,現在自己下來取件了。只是,讓我把快遞放在三米開外。”張路云說,近段時間,除了極少數需要親自簽收,絕大多數的客人都選擇——不見。
他,并不是不怕。“這些包裹里,幾乎都是老百姓的各種生活用品。因為有了你們,大家得到了生活保障。想一想,你們每個人都是英雄。”這是復工那天,主管同所有快遞員講的話。
張路云和他的小伙伴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英雄,只是感覺每當客戶收到快遞時送上的“謝謝”兩字,讓他心里多了一份溫暖。(作者單位/雅安日報社) (責編/劉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