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活

摘要:近年來國內的對蝦養殖實現了快速發展。但是傳統的養殖模式存在自身污染嚴重、易發生病害以及尾水未經處理而引發的區域環境污染等問題。為了推動對蝦養殖業的持續發展,需要迫切研發養殖新模式,并且對尾水實施無害化處理,消除粗放型養殖存在的弊端。
關鍵詞:對蝦;養殖;模式;尾水;無害化
近年來,國內的對蝦養殖業實現了良好的發展,產量持續增長。社會需求也處于剛性增長,發展前景看好。但是在發展中也要看到,出口市場與國內市場更加注重水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而當前對蝦養殖良種短缺、疾病易發生、環境污染等問題依然存在,給產業的持續發展造成了負面影響。因此對蝦養殖需要有新模式,消除以“擴大規模”與“高投入”來增加養殖效益的舊有模式,實現“可持續產出”與“高質量產出”,構建出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全新局面。
1傳統養殖模式存在的缺陷
1.1養殖結構和水域利用不合理
國內原有的養殖模式多形成于20世紀80年代,養殖存在布局不合理,蝦池標準低。排水采用開放式,不利于控割病害傳播,并且能源消耗水平高,難以實現對病害的有效控制與預防,養殖區域有機污染嚴重,沿海濕地受到破壞。傳統模式缺少科學的規劃,導致養殖區的開發不合理,海域易發生污染問題,原有的生物的多樣性受到影響,種群柄息地的環境發生改變,養殖對于生態與社會環境產生負面影響。對蝦養殖多集中在近岸區域,集中于港灣內,養殖水域多存在布局不合理的弊端。存在片面追求高產量、高產值的發展模式,養殖忽視了生態和環境效益,局部海區存在過度養殖和超過容納量的局面,養殖品種不僅個體小型化,并且導致死亡率高、品質下降、病害更是多發等。
1.2養殖發生自污染問題
養殖對蝦的餌料利用系數約1.2-1.5,即1kg對蝦養成后需要1.2-1.5kg的飼料。傳統模式下飼料的轉化率約20%,大約80%的飼料進入到養殖水體中,飼料與對蝦排泄物會沉積在塘底。對蝦區別于養殖魚,它在游動中采用抱食啃咬的方式來獲得飼料,飼料顆粒在抱食啃咬過程中容易發生破碎,破碎后的飼料顆粒散后存在很高的浪費率。對蝦由于腸道短,排出快速,因此飼料的吸收率也偏低。傳統對蝦養殖中餌料投喂只有75%被攝食,其余以殘餌、溶解等形式散失。攝食的飼料中約有85%被蝦同化,15%排放,有5%以氨氮直接排放,排放中有8%是以有機氮的形式。殘餌的利用率低導致有機污染物存在,以溶解態和固態存于水體中。
1.3養殖池底泥沉積的影響
養殖中的殘餌和糞便等會在塘低堆積、分解,導致塘底有機質與硫化物的持續增加,養殖存在自身污染問題。人工投餌模式下淤泥存在約60%的N。水體存在溶出殘餌的作用,導致N、P營養鹽存在,養殖水環境發生污染。養殖區底層沉積物C和N通量小,約10%可得到分解,其余會發生N沉積,長久積累于底部,無法被利用。養殖發生的有機和無機廢物導致富營養化現象。還會導致池塘土壤發生酸化,原有的生物多樣性受到影響,則病原體會同步增加,對蝦養殖風險增加。
1.4對近岸環境產生的影響
傳統模式下是開放養殖系統,開放式的進排水為疫病的傳播創造了條件,導致對蝦養殖生產不穩定,養殖對蝦成功率低;同時由于浮游生物會過量繁殖,增加氨濃度并導致溶氧降低;殘餌累積導致池底發生惡化,水體中有機質含量偏高,病菌會增加繁殖,水質逐年下降、養殖環境惡化、病害易流行,形成污染、濫用藥、再污染、再發病、再用藥的惡性循環。
2對蝦養殖新模式
2.1新模式的實現
可以采用水質綜合處理的模式,如投喂新型發酵飼料,池底增氧.對尾水實施無害化處理。采用集約化養殖,應用高密度集中飼養,實現高強度飼料投喂保證高產出。養殖中產生的殘餌、糞便和排泄物等污染物實現最大化輸出。控制污染物可以消除養殖系統水質發生惡化,消除了養殖廢水不加處理排放對鄰近區域的污染問題,控制近水域的富營養化。養殖過程的健康管理保證了養殖產品的健康。養殖新模式借助凈化技術的應用處理養殖廢水,實現了環境保護。比如借助浮游植物或海藻可以有效回收廢水存在的營養鹽;借助濾食性貝類可以降低養殖水體中有機質的含量;借助貝類與海藻構成的貝、藻組合體可以實現對廢水的處理,可去除水體中90%的氮。借助生物絮團實現健康養殖,產量可以達到16-18t/hm2,餌料系數可以達到1.2-1.3,同時養殖成本可以降低約20%。微生物具有的生態功能可以構成生態型營養鏈,生態營養得以循環,提升了養殖生物的免疫機能,提升動物營養,最終可以實現零水交換,消除了傳統存在的環境污染。
對蝦養殖中,池塘底易發生缺氧,而蝦蟹大部分時間生活于池底。池塘中糞便與殘餌會聚集,而可以產生氧氣的浮游植物位于水體上層。水體上下層由于存在溫差作用而難以充分對流,水體底部雖然耗氧卻缺少氧氣來源,表層雖然造氧卻難以供給底部水體。池底溶解氧含量多低于2mg/L。而水車式增氧難以保證水面下的攪水效果,向水體輸入空氣中增氧但是難以保證溶氧效果。而采用微孔增氧可以向水中輸入氣體實現增氧,并且節省動力,氣泡小且上升緩慢,氣泡可以在水中與水長久接觸,溶氧效果得以保證。對蝦養殖采用的新模式中綜合應用充氧、水體凈化、消毒和綜合生態養殖等多種新技術,可以減輕病毒給對蝦造成的不利影響,實現了工廠化養殖、多營養層次養殖和封閉循環水生態養殖模式。新養殖模式消除了傳統模式下水體易發生污染問題,可以維持良好的養殖生態環境,使對蝦養殖密度提升,并實現了健康養殖。
2.2養殖新模式主要特點
針對傳統模式的水產質量存在的危害因素,如漁藥殘留、污染物等問題,新養殖體系有了正規途徑,針對集約化養殖的關鍵控制點,環境、水質等建立起控制體系。
防病:對蝦養殖區與外界環境實行隔離,實現了自身封閉式循環,防止了病原入侵,阻斷了病害傳播的途徑。借助應急排水系統,如果有個別養殖塘發生病害,可以將病源池塘從循環系統中加以隔離,實現隔離病害的作用。另外,對蝦養殖塘肉可以持續保持良好的水質。由于水質的保證可以提升對蝦對疾病的抵抗力。
環保:新模式下可以保證養殖水體的質量,具有明顯的生態效益。養殖用水借助生物凈化等技術實現了循環利用,養殖用水與海區實現了零交換,消除了對近海區域的污染,提高水體的利用率,實現了節約水資源的作用。借助環保技術對養殖水體加以干預,借助過濾、沉淀、臭氧、絮團、微藻及人工濕地等措施調控水質,保證了蝦池生態環境的穩定。養殖結束后,水體不會發生富營養化變化,養殖實現了環境友好,有利于對蝦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經濟:新養殖模式可以實現單產4kg/m2,產量是傳統模式的1.3-1.5倍。新養殖模式優化了池內原有的生物群落結構,提高了蝦池物質與能量的有效轉化率和養殖飼料的利用率,可以降低投入與產出比值,生態養殖的綜合投入與產出比可以達到約0.2。借助微孔與微氣泡射流增氧等新技術,體現出節能高效的優勢,可以降低養殖用水,起到節約能源的作用。借助污染物生態調整、養分分級利用等技術形成基于生態水平的對蝦健康養殖模式,實現節能的目的。
高效:新模式在對蝦養殖區集中投放餌料,餌料可以充分利用,剩余部分可以實現分解、再循環。由于設有不同營養級與生態值,各類養殖生物可以保證投入飼料的充分利用,飼料利用率明顯提高,除對蝦產品養殖外還可以生產魚、蟹、貝、藻等多種產品,體現出高效養殖的特點。新養殖模式的日換水量由傳統的50%下降到20%,養殖排放水可以達到國家標準,實現循環利用,養殖廢棄物實現了“零排放”,借助新型增氧技術節能約30%,1kg商品蝦的耗電量低于2kWh。
3尾水無害化處理技術
3.1物理方法
養殖尾水中含有大量的氨氣、氯氣等有害物質,所以要對水體增氧,可以采用機械攪拌的方式然后靜置,這種方法效果好并且簡單易行。增氧可以采用葉輪增氧機實現機械化增氧方式,但是應用于對蝦養殖的尾水處理,存在效率低下的弊端。水質改良機的應用可以保證效率。此方法是對水池底部存有的淤泥加以翻噴攪動,實現池塘中的水快速循環,水體在外力作用下實現翻動,池塘水體有了更多的溶解氧。水體增氧后要對水過濾,過濾可以去除水中的固態廢棄物以及懸浮物。對于尾水的無害化處理,還要采用吸附、消毒、蒸餾等方式對水凈化。塘水經過凈化后,有利于消除懸浮物吸附產生的不利影響,對蝦可以更好地呼吸產卵等。物理方法要特別注意保證有毒物質的吸附。針對氨氮類物質的吸附等,可以采用活性炭、硅膠、浮石粉等。水中的重金屬離子也要加以處理,以避免對蝦體內重金屬的殘留量。尾水處理可以采用泡沫分離技術或磁分離吸附高分子重金屬。去除水面的泡沫的關鍵是去除水中的懸浮物,當前磁分離法的效果較好,處理成本也較低。
3.2化學方法
尾水處理采用化學方法包括凝黎、中和、氧化還原、絡合、消毒殺菌多個環節。借助高分子凝絮劑等,可以使水中的膠體物質與微小顆粒聚集成大絮凝體,便于對微小顆粒的高效處理。尾水處理還要中和水的酸堿度,可以采用生石灰或石灰水調整水的pH值,使水體處于中性或弱堿性,還可以增加水中的鈣含量,殺死病原體。絡合是借助EDTA清除重金屬離子。采用雙氧水或含氯消毒劑與尾水中的有毒物質實現氧化還原反應。另外采用臭氧磺胺類、甲醛、中草藥可以殺死水中的有害生物。
3.3生物方法
采用生物方法是消除剩余餌料與對蝦代謝產物引發的水質污染。生物方法是借助微生物與自養型植物來實現,還可以采用養殖蔬菜對去除尾水的有機與無機的物質。部分地區采用了養殖業與種植業共同發展的模式,利用對蝦養殖產生的廢水澆灌蔬菜,蔬菜長勢更好了,有害物質得以處理,改善了水質。養殖水生植物也可以實現無害化處理的效果。水生植物可以起到凈化作用是由于水生植物會產生光合作用,這一過程中會利用水體的物質與二氧化碳等發生合成作用產生有機物質。放線菌的應用也具有較好的效果,使對蝦養殖尾水水質得以改善。光合細菌是光能自養類與光能異養類微生物,它們借助光合作用可以在水中實現生存和繁殖,可以用于降低永中氨氮等有害物質,還有益于對蝦的生長。
3.4綜合處理法
當前對蝦養殖在向著工廠化的方向發展。對于尾水可以綜合采用增氧,懸浮物處理技術、離子交換吸附、空氣吹脫、生物處理等多種方法。比如育苗水沉淀后,再使用泵噴入空氣當中,水與空氣實現充分接觸,實現減少換水的效果。綜合處理法的應用要結合封閉循環式工廠化養殖的特點。還可以采用生態式綜合養殖模式對池內尾水加以沉淀,然后采用物理、化學、生物技術加以處理。
4結束語
對蝦是國內水產養殖的主要品種之一,可以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但是傳統的養殖模式采用開放式水系池塘養殖模式,由于養殖粗放,會產生病害難以得以有效控制,易發生污染問題,區域生態環境破壞,對產品質量安全也造成不利影響等多方面的弊端。新模式基于可持續養殖,實現了粗放式向集約式的轉變,實現健康養殖,生態養殖模式。因此有必要推廣應用養蝦新模式,并研究養殖環境修復技術,實現尾水的無害化處理,以推動蝦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韓祥珍,厲恩華,袁龍義,等,圍網養殖對水生植被和沉積物再懸浮的影響[J].湖北農業科學,2007(4):556-558.
[2]劉梅,原居林,何海生,等.微藻在南美自對蝦養殖廢水申的生長及凈化效果[J].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2018,24(4):866-872.
[3]李敬源,林煒鐵,羅劍飛,等.典型對蝦養殖水體中參與硝化與反硝化過程的微生物群落結構[J].微生物學報,2012,52(4):478-488.
[4]王海元,譚興建,蔣道利,利用蒸發結晶技術實現氣田水無害化處理[J].中國井礦鹽,2016,47(6):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