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芳芳,胡文超
(溫州大學,浙江 溫州 325000)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對兒童生活品質的各個方面有了更高的需求,服裝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扣緊材料作為服裝的重要輔料,兒童需求與成人需求有著很大的區別,這就要求設計師們以及企業對童裝的扣緊材料設計予以重視。
從人體工程學角度來分析扣緊材料的設計,能夠很好地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提供一個較為合理的設計思路。人體工程學越來越廣泛地被應用到設計中,也說明了其優點所在。《辭海》將人體工程學定義為:“以人體測量學、生理學心理學和衛生學等作為研究手段和方法,綜合地進行人體結構功能、心理以及力學問題研究的學科。”由此可見,人體工程學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使人的工作和生活更有效、更安全、更舒適[1]。
扣緊材料對于人們來說可能非常不起眼,但是為服裝穿著方式帶來了很大的變化。對于童裝設計,兒童可以說是群體中較為特殊的角色,所以扣緊材料的設計也不容忽視。從人體工程學的角度來分析扣緊材料的設計,研究兒童或家長(嬰幼兒由家長代勞)在使用扣緊材料過程中關于舒適、健康和安全等方面的問題,通過分析這些問題,提出一個好的解決方案,為扣緊材料的設計提出理論和實踐依據,使扣緊材料更符合兒童服裝需求。
服裝的扣緊材料主要起連接和開合的作用,包括拉鏈、紐扣等[2]。
對于紐扣,《中國古代衣冠服飾大辭典》中描述:“‘紐扣’亦作‘鈕扣’,是指連接衣襟的扣子。形制多樣,起初多以布條編結而成,故紐字從系。明清以后,紐扣的制作極為講究,‘紐’和‘扣’均用金玉為之,故鈕字亦從金。”因此,紐扣是用來連接衣襟的扣子。紐扣的分類繁多,主要講述幾種童裝中較為常見的紐扣。
2.1.1 有眼紐扣
有眼紐扣在生活中最常見的有四孔和兩孔。
2.1.2 盤花扣袢
盤花扣袢是中華民族特有的風格紐扣,一般用于旗袍之上。將這種極具特色的紐扣運用于童裝之中,裝飾感極強,十分吸引人的眼球。扣袢的尾部可以盤成各式花樣。最簡單的就是一字扣,較為熟悉的有琵琶扣(圖1)、蝴蝶扣、文字形狀扣等,不勝枚舉。

圖1 琵琶扣
2.1.3 按扣
按扣又稱子母扣,容易開啟和關閉。通常分為縫合和非縫合的,非縫合的壓釘而成,也就是鉚扣,用于童裝使用快捷,并且被兒童拽落的可能性也較小,更加安全。
拉鏈的發明最初應用于鞋子,原因在于系鞋帶較為煩瑣。后來運用于一戰時期美國的軍裝,之后漸漸在服裝領域發展起來。拉鏈比普通紐扣便利了許多,雖然在形制上與紐扣不同,但封合開口的功能是一樣的。由于有些人認為普通的金屬拉鏈或塑料拉鏈不太穩固,所以不太接受,特別是面料較薄的衣服,與外露的拉鏈不協調。但后來隱形拉鏈的出現,大大改變了這樣的狀況,受到了大家的歡迎。
繩帶包括松緊帶、羅紋帶、緞帶、編織繩、松緊繩、黏扣帶等,這里重點介紹黏扣帶。
黏扣帶,又稱尼龍搭扣,由喬治發明。喬治出去散步時,他的狗和褲子沾滿了蒼耳,清除時細看發現,蒼耳表面有許多鉤子將表面織物交叉勾住,由此得到靈感,發明了尼龍搭扣。圖2為尼龍鉤帶,模仿蒼耳,表面有很多鉤子;圖3為尼龍絨帶,表面有很多絨線圈。兩者貼合就會緊閉在一起,使用十分方便。

圖2 尼龍鉤帶

圖3 尼龍絨帶
人體工程學首先考慮的是安全問題,在所有扣緊材料中,最危險的是鉤、環,所以該類扣緊材料極少在童裝中出現,特別是嬰幼兒服裝,更不會見到。
其次就是紐扣,原因在于尺寸小,容易被拽落導致誤食。所以,紐扣尺寸到底多大才是安全的,這是一個待考究的問題。據相關調查,生活中兒童誤食硬幣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如果從這方面探究的話,還是根據服飾的需要去設計,一般童裝紐扣為12~15 mm。控制好紐扣的數量也至關重要,雖然按一定的方式排列或大量使用紐扣可以在視覺上表現一種變化和動感,但一件童裝紐扣的數量越多,被拽拉掉落的可能性就越大,風險也越大。所以,對于年齡越小的兒童,紐扣的使用需要謹慎。在《探究幼兒用服裝紐扣、系帶耐拽力安全值標準》一文中,實驗采用斷裂強力為164 N的樣品,但仍有22%的兒童(7歲以下)拉斷,遠超出了標準規定的70 N。一些企業為了控制成本,不能保證服裝紐扣上的絕對耐拽力安全值,給兒童埋下了許多潛在危險。所以,紐扣的材質就顯得尤為重要,若使用危害性較小的材料,如果被誤食,不僅可以減小對兒童身體造成的傷害,還可以及時救治。有一個案例就是有兒童誤食了紐扣電池,不幸的是,電池液體在胃里流出,造成了嚴重的后果。雖然紐扣沒有這么大的威力,如木制紐扣,但現代工業化生產出來的紐扣包含各種化學元素,傷害力不容小覷。
紐扣的形狀多樣化可以增加童趣,激發兒童的想象力,為服裝的整體造型增加亮點。但在設計過程中,應當避免尖銳物,像五角星、三角形、牛角等。由于兒童的活動量比較大,磕磕絆絆在所難免,一旦在摔倒或撞擊過程中被這些小物件戳到關鍵部位,后果不堪設想。對于棱角,可以考慮進行磨光圓潤處理。
扣緊材料中的尼龍搭扣、拉鏈等是較為安全的選擇,但現在仍然有兒童誤食拉鏈頭的意外事件,這種概率較小。紐扣中的暗扣也可以考慮在內,可以大大減少兒童對紐扣的注意力。近年來,四合扣在市面上較為普遍,比線縫紐扣要牢固得多。另外,使用過程也十分便捷,受到了很多家長的喜愛。因此,在童裝扣緊材料的設計中,要優先考慮安全因素。
若只從安全的角度考慮而忽略其他方面,也不符合人體工程學“以人為本”的理念。很多商家在設計童裝時,為了避免兒童因好奇而拽拉胸口的紐扣,導致掉落造成誤食的后果,便將領口開口設計在后面,然后用紐扣連接。從安全的角度來看確實成功,但在實踐過程中又出現了另一個問題—舒適感,特別是嬰幼兒大多數睡眠時間較多,對于常人來說,睡覺平躺時,如果背后有東西的話便十分難受,更何況是皮膚嬌嫩的兒童。
另一種經常會見到的紐扣位置就是在肩縫的一側,可以說這個方式比較符合人體工程學,既避免了睡眠時硌著,又不會過于暴露(但仍有被幼兒發現的可能)。
扣緊材料中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拉鏈的設計。1~3歲時期,孩子的體型特點是頭部較大,脖子短且粗,四肢又短又胖,肚子圓滾滾,身體較為前挺。他們剛剛學會走路說話,對世界充滿好奇心,活潑好動[3]。對于大多數兒童的冬裝,使用拉鏈更能保暖御寒,但很多童裝設計師以及打板師沒有考慮到幼兒此時的發育特征及活動范圍,有些領子的領圍過小或過高,導致拉鏈的開口也過高,如果將它拉到底,幼兒會覺得不適,特別是在吃飯的時候需要圍上圍嘴,更不可能豎起領子。但如果不將它拉到底而是懸在胸口位置,由于此時幼兒的脖子短粗,舉手投足間就會時不時帶動整件衣服,導致拉鏈的鏈牙與幼兒嬌嫩的臉或脖子反復摩擦,冰冷的金屬與肌膚相觸碰,使得舒適感大大降低。
如何避免這樣的情況,現在市場上童裝絕大多數是在拉鏈頂端包一小塊布片以減少這種不適感,并且也減少了拉鏈頭被拽落誤食的可能。如果將拉鏈上端的止口位置在門襟上降低,那么從舒適性角度來說會更好。再在拉鏈門襟外加入門襟面,可以使服裝整體上更為統一,增加了為脖子擋風的功能。當然,打板師若能綜合幼兒的體型及活動特點打出適合的服裝版型,拉鏈就能更好地適應服裝穿著的需要。
除此之外,松緊帶是一種很好的扣緊材料,但由于兒童發育較快,很容易過緊。在此設計中可以考慮增加一個可調節松緊帶,不僅增強了舒適感,還延長了童裝的使用壽命。
扣緊材料在使用過程中,還應當符合人體工程學原理。例如,紐扣的洞眼不應只由紐扣的直徑大小來決定,服裝面料的材質、厚薄等都需要考慮在內,這樣扣紐扣才輕松便捷。若服裝洞眼過大,則無法實現連接衣襟的功能。但這種問題很少出現,有時會存在過小的問題,扣扣子時會覺得很費力。幼兒從3歲開始就可以學習自己扣紐扣,這個時期的服裝尤其要注意扣眼大小,扣眼過小無疑增加了孩子學習的難度,可將紐扣尺寸稍稍做大,方便手指的抓握。但紐扣數量不宜太多,過多導致扣錯則需要重來,無形之中會打擊孩子學習的積極性。扣緊材料中,尼龍搭扣和拉鏈更容易使用,可以先從此類開始學習。由于系帶難度大,要長短粗細適宜,過短會增加學習難度,過長則容易散開,還會有勒脖子的危險。
當幼兒處于不能自己穿衣服的時期,一般由家長給孩子穿衣服。這時服裝的紐扣一般排列在服裝的左側更為合理,這樣給孩子換衣服時更加便捷順手,尤其是在嬰兒時期,換服裝的頻率遠遠高于其他時期。由于在換衣服、換紙尿褲時,家長常常需要伏身彎腰,十分勞累,任務也比較繁重,之前提到的四合扣就比較占優勢。穿上時進行按壓即可完成閉合,而脫衣服時一排扯開即可,十分方便,效率也很高。隨著科技的發展,設計師可以創造更加實用的扣緊材料。當幼兒可以自己穿衣服時,由于大多數人習慣使用右手,可以將其位置排列在右側,這樣對孩子來說更加順手。
除了以上幾個角度,兒童服裝扣緊材料的大小和重量應與面料相匹配,這樣才能使服裝表面平整,不易受損。例如拉鏈,當冬季羽絨服的外層面料過薄時,十分容易卡在拉鏈之中,拉扯用力過猛很容易損壞面料。
由于兒童發育較快且穿著周期較短,不必使用材質太高檔的扣緊材料。但兒童活動頻繁、出汗多,材料還需要滿足耐水洗、耐磨的需求。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對于3~6歲的兒童,他們大多在群體中生活,十分注重自己的外表形象,這時扣緊材料與服裝結合的美觀與個性也顯得十分重要。在該時期,他們喜歡較為鮮艷的色彩,而扣緊材料的色彩可以與服裝色彩搭配形成對比,或者融入不同顏色的扣緊材料,同一色彩對應相同扣緊材料的色彩位置,這樣在學習服裝扣合時,可以增加趣味性,吸引兒童的興趣。此外,排列、位置、造型等各方面都可以予以考慮。
綜上所述,從“以人為本”的人體工程學的角度來設計童裝的扣緊材料,可以解決許多問題。在準確掌握人的動作特性和心理活動以后,正確運用扣緊材料,更符合兒童的身心狀況。人體工程學不能代替人的感覺,不能決定設計的優劣,更重要的是,應在實踐過程中真正達到舒適、安全、便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