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智偉
(甘肅省張家川縣農村供水工程管理站,甘肅 張家川 741500)
農村飲水安全是民生的重大問題,在脫貧攻堅,實現小康的新時期,解決農村飲水安全,讓農村的人們飲上安全、干凈、放心的水,這就構成地方治理的重要議題。
隨著近年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及水旱災害頻發,水利的重要地位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水利的改革發展也愈加迫切和需要。農村飲水安全是水利改革發展中的重要部分,做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建設與管理能夠惠及民生、造福群眾,讓農民群眾從水利改革發展中得到更多的實惠。
2005年之前,甘肅省張家川縣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狀況為:水利工程大都建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工程建設標準低,且經多年運行,有一部分工程損壞嚴重,嚴重影響效益發揮;水利設施老化,供水能力不足,水量、水質都已不能滿足人們日常需要;用水方便程度低,遠距離運水給群眾生產生活帶來極大不便。
2014年以來,縣政府及縣水利部門加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力度,大力實施農村飲水安全改善工程,并且批復了全省最早的,具有事業單位編制且專業化的縣級水質檢測中心。縣級水質檢測中心的成立,加強了城鄉供水安全管理,提高了供水水質達標率,確保了城鄉居民飲水安全。縣級檢測中心在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中,站好最后一班崗,保證人民群眾喝上干凈放心的自來水。張家川縣水利部門大大改善了農村飲水狀況,水源設施好了,供水保證率高了,水質也好了,達到了國家飲用水標準。自2005年國家啟動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以來,張家川縣堅持把此項工程作為加快扶貧開發、攻堅克難的頭號工程,以東峽、石峽2座小型水庫為水源,按照輕重緩急、統籌安排、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的原則,經過10年不懈努力,建成了連五梁等六大集中供水工程,解決了20.1萬人(含78個深度貧困村)的飲水安全問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通村率100%,入戶率95%以上,供水保證率95%以上,水質達標率90%以上。
自“十三五”以來,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采取將單村供水按區域并網到六大供水工程的方法,解決了6.83萬人的飲水不穩定問題。“十三五”期間,張家川縣成立了縣級水質檢測中心,為全額撥款股級事業單位,隸屬于縣水務局,核定事業編制7名。并且縣財政投入10萬元對水質檢測工作人員進行了系統的業務培訓,投入80萬元購置了純水器、電導儀、顯微鏡等檢測設備。檢測中心每月對水源水、出廠水、末梢水進行1次檢測,每半年申請縣衛生監督所現場采樣,抽檢監督。定期開展色度、渾濁度等15項感官性狀和一般化學指標,砷、鉛等12項毒理指標,總大腸桿菌等4項微生物指標和二氧化氯等3項消毒性指標共34項飲水指數的檢測化驗。
2017年下半年甘肅省水利廳開發建成了水質檢測管理平臺,對縣級水質檢測中心工作實行了日志管理,我縣區水質檢測中心管理平臺已經建成并開始運行。2014年縣區檢測中心完成了上級分配的85個水樣任務、2015年完成了65個水樣任務、2016年完成了96個水樣任務,2017年縣級水質檢測中心管理平臺已經建成并開始運行,按照各縣區的相關操作規程,我縣區水質檢測中心開展檢測工作和數據錄入工作,完成了管理平臺分配的92個水樣任務、2018年完成122個水樣任務、2019年完75個水樣任務,每個年度的各項任務的完成率為100%,水質達標率在98%以上。通過以上的百分比數據些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我們縣區的自來水覆蓋情況和自來水的水質情況,這些成績是我們全縣33萬多群眾有目共睹的。
由于全縣山區面積大、人口居住分散,還有個別地方未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同時得到解決的地方集中式工程建設水平也較低,跟不上其他基礎設施建設。其原因是:一是有的地方地域水源緊缺和水源不穩定而農村水情形惡化的趨向尚未遏制,成為威脅農村水質不達標的首要原因。例如;馬鹿鎮林峰村,由于本村的海拔高于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高位水池,無法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本村只能實施以村一級的單村供水,但是由于本村的水源不穩定,到冬天枯水期是,本村就遇到吃水困難的難題且水質也無法得到保證。二是農村小型集中供水站設施落后,無水處理設備。例如;張家川縣張家川鎮楊店村單村供水工程。三是水質檢測設備和人員未能進行經常監測,除水利部門實施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和城市自來水廠規模較大有檢測設備和人員外,小型單村供水和集中式供水基本無檢測設備和檢測人員。
1)飲水指標超值。水資源較豐富,但水源位置較低。幅員面積廣,人口居住較高且分散,水性地方病和水性傳染病也相應存在,一些地方飲用水存在細菌超標等問題,嚴重威脅人民安全。例如;馬鹿鎮寺灣村、林峰村人口居住較高且分散,本村實施村一級的集中式供水,由于地表水水源外漏,存在細菌指標、感官指標超標等問題。
2)飲水工程標準低。原農村飲水安全的供水工程標準低,特別是2005年前,解決標準低,多數工程缺乏消毒和水處理設施,飲水水量和水質得不到保證。受到資金的限制,使管材質量未能達到設計的標準。
3)飲水安全意識不強。相當一部分還未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山區群眾直接從臨近村莊的溪溝露水、河水、坑塘中取水飲用,水源水質不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飲水安全意識不強,認為只要有水喝就行了,根本不重視飲水安全、飲水健康問題,安全意識淡薄。
1)對象。根據本地區的現狀和技術條件,抽取具有代表性10到20個取水點。10到20個取水點要覆蓋本地區實施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出廠水、末梢水、源水、個別村實施的單村供水及單個具有代表性的泉水和井水。每個檢測點根據相應的規定和要求定期取樣檢測。
2)調查項目。基本情況、水源類型、水處理方式、消毒方式、覆蓋人口數、水質檢測等。
3)檢測項目。檢測項目包括感官性狀和一般化學指標14項(色度、渾濁度、嗅和味、肉眼可見物、pH 值、總硬度、鐵、錳、銅、鋅、氯化物、硫酸鹽、耗氧量、溶解性總固體)、毒理學指標11項(砷、氟化物、硝酸鹽氮、氨氮、三氯甲烷、四氯化碳、汞、砷、鉛、鎘、六價鉻)、和微生物指標2項(總大腸菌群、菌落總數),消毒性指標3項(游離余氯、二氧化氯、總氯)共計34項。
4)水樣的采集、保存和檢測方法依據《生活飲用水檢驗標準》(GB/T5750-2006)。
5)數據錄入和處理。水質評價方法按照《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進行。一項指標不合格即判定該水樣不合格。調查數據直接錄入縣級水質管理平臺直報系統。
水質監測工作不僅關系著飲水安全,而且關系著人們的生命健康。因此,加強水質監測工作迫在眉睫。
目前我國水資源緊缺,水污染嚴重,水質監測是水資源管理與保護的重要基礎,可以說,水質監測提供的水質信息顯得尤為重要。從一般意義來講,如果說水質監測工作的整體水平能夠獲得很大提高,那么作為水質監測的能力也就獲得極大提升。這樣,就會促進水質監測系統機動、快速反應能力和自動測報能力大大提高,最終實現水功能區內重點地區、重點水域和供水水源地的水質監測,提高水質監測信息數據傳輸和分析效率。在滿足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及社會公眾對水質信息需要的同時,提高對突發、惡性水質污染事故的預警預報及快速反應能力。
通過對新時期的農村飲水與水利情況分析,進一步明晰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供水的水質檢測的步驟、內容、目標、方向,這為張家川縣可持續發展水利事業,優化完善水利監測制度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張家川縣的人民在飲水安全方面保駕護航,做到利在當代,功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