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麗蕓
(蘭州市城關區雁南路小學,甘肅 蘭州 730000)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成績矚目,現階段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由高速增長轉為高質量發展,經濟增長模式由依靠要素驅動轉向依靠技術進步。我國科普教育工作的重點也隨之從傳統的知識科普,逐漸轉為以科學普及、科技傳播、科學素質建設等為主要內容的“大科普”階段。《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 (2016-2020年)》提出至2020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將由2015年的6.20%提升到10%以上,從而適應社會發展需要。但是目前我國公民整體素質還較低,第二次人口紅利的逐漸消逝、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等社會問題的出現,將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較大挑戰。因此在現階段我國經濟增長出現周期性下行的情況下,加強青少年科普教育,從小培養其獨立思考與創新能力,既是為更好地實施我國創新驅動戰略與創造下一輪人口紅利打下堅實的基礎,也是新時期高質量人才隊伍建設的客觀需求。
應試教育在我國的歷史可以追溯至一千多年前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度,其對整個中華民族的教育理念產生了深遠影響,例如魯迅先生筆下所刻畫的孔乙己就是典型的代表。至今,學校教育依舊追求高分數、高升學率,使之成為評價學生是否聰明、教師是否優秀、學校是否是重點學校的標尺。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在死記硬背中抑制了青少年創新思維的形成,不利于青少年的全面發展,也不利于我國今后社會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隨著應試教育弊端的逐漸顯現,政府加大了教育改革力度,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著力推行以培養高素質人才為宗旨的素質教育,并積極開展科普教育,以期通過素質教育增強青少年的科普實踐能力和培養其創新思維,從而逐漸提高全民科技創新素養,與我國實施的科技強國戰略相匹配。
現階段我國進一步深化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來推動各領域快速穩步發展,在社會經濟轉型升級時期,急需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助力社會發展。人才是國家持續發展的保障,培育具有創造能力的高質量人才,必須從小抓起,從青少年抓起??破战逃桥囵B青少年樹立高尚道德情操的重要措施,青少年對世界充滿好奇,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未成熟時期,通過科普教育可以培養其科學意識與思維模式,從而提高科學的看待問題與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青少年科普教育也是培養高質量創新性人才的基礎工作,在科學技術就是第一生產力的現代社會,培養青少年形成創新意識與思維,為未來實現科技強國提供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撐。因此,教育部門、學校老師、家長需形成合力加強對青少年的科普教育。
隨著社會的進步,國力的提升,我國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也取得了較大成績,青少年科學素質有了明顯提升,但依然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科普教育投入不足,很多學校、機構科普基礎設施匱乏,已有的設施也存在過時、老化等問題,致使科普教育僅僅停留在形式上,青少年無法全面理解科學知識,動手能力、思維擴散能力的提升均受限。資金短缺問題的存在,致使一些地區、學校無法及時重置或者添置新的教學器材,有效地開展科普教育。此外,由于科普教育設施的高消耗、高投入性質使得專門為青少年設置的社區科技活動場所同樣匱乏。二是從事科普教育的教師、人員的科學素養、專業化水平偏低,教學方式方法較為落后,不能做到與時俱進。教育模式依舊以考試為主,動手實踐課程很少,嚴重阻礙了青少年實踐能力的提升,從而出現了高分低能現象。三是科普教育活動的形式較為單一,模式枯燥,缺乏創新,并且教育渠道有限,未能綜合利用社會資源向青少年展示符合時代發展的科學技術,因此不能充分調動青少年參與科普活動的積極性。
青少年科普教育作為一項具有社會性、公益性的事業,在現有的教育資源分配模式下,很多學校、機構在開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存在專項資金得不到有效保障、科普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因此對開展青少年科普教育產生了負面影響。政府管理部門應當加大科普教育方面的專項資金劃撥,來支持科普教育的開展。特別是一些貧困地區,更加需要加大科技資金投入用于科普基地、機構的建設,從而不斷優化科普教育外部環境。此外,通過宣傳教育等方式呼吁社會各界,關注青少年科普教育事業的發展,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科普教育領域,形成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普經費投入模式,為青少年創造良好的科普教育環境,培養其創新能力,從而為國家未來發展培育高質量人才。
為了保障未來可以高效開展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建設一支高素質科普人才隊伍具有重要意義。師范類高校需對未來走向教育崗位的教師,加強科學知識方面的教育,培養其勇于開展科學探索的精神,從而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言傳身教對青少年的科普素養提升產生直接作用。各學校組織教師參加培訓班、交流會、觀摩學習,提升自身科學素養,保證學校科普教育的有效開展。通過對相關機構、學校等科普工作者的培訓需求、培訓結果反饋等進行調查,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常態化的培訓,以滿足技術進步、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還可以定期請相關的科普專家深入學校、科技館等科普教育基地,以更為生動形象的形式向青少年展示科技的力量,激發青少年勇于探索的熱情。通過這一系列的做法,將有利于開展青少年科普教育,培養出與社會發展需求相匹配的高質量人才。
目前,科學技術發展迅速,青少年過早接觸網絡、電視等信息傳播媒介,這些媒介傳遞的信息紛繁復雜,各種資訊沖擊著青少年的生活,加之青少年對信息的辨識度較差,因此這就需要社會一方面對網絡等各類媒體的“空氣”進行凈化。另一方面通過整合諸如網絡、書籍、期刊、科普展覽等重要的科普資源獲得渠道,促進學校、科技館、博物館等組織機構的合作,形成系統化、特色化的科普傳播體系,應用生動形象、便于理解的傳播形式,增強青少年的參與感與互動感。甘肅省科技廳、甘肅省科協、甘肅省科技館等機構從理論與實踐出發,充分利用其現有的內外部優勢資源,選擇合適的科普教育方式,為青少年創造了良好的科普環境與氛圍。甘肅省投資興建了省內有史以來投資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大型公益性、綜合性科普基礎設施甘肅省科技館。2017年科技館建成,設立序廳、中庭、常設展廳、臨時展廳、巨幕/4D二合一影院、球幕影院及科學實踐與體驗中心、學術報告廳等功能分區,擁有400余件(套)展教品,內容涉及生命科學、信息技術、基礎科學、宇航科技等多個領域,以“體驗科學、感悟創新、和諧發展”為展示主題,采用聲光電等現代高科技手段,揭示自然奧秘,展現科技魅力,注重科技性、教育性、參與性和趣味性,為青少年學習科學知識提供了便利條件,成為傳播科學文明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陣地。
綜上所述,社會的發展對高質量人才的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重要性也逐漸顯現。國家、學校、相關科普機構要重視青少年的科普教育,通過宣傳科普知識、開展科普知識競賽、豐富科普實踐渠道等多種方式,培養青少年的動手能力、科技實踐能力,增強其創新意識,為我國今后實現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