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2019年12月12日,一年一度且被視為中國經濟政策“風向標”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閉幕。作為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的規格最高的經濟會議,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出什么重要信號?
“穩”是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一個關鍵字,新華社稿件全文共出現29個“穩”字,比去年的多了7次。包括:穩中求進、“六穩”、穩增長、保穩定、穩字當頭、宏觀政策要穩、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穩定就業總量、穩地價、穩房價、穩健的貨幣政策、保供穩價、對外貿易穩中提質、推動消費穩定增長等。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為“十四五”發展和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打基礎的關鍵之年,以穩定調,蘊涵之意顯而易見。
這個“穩”,是中央對當前經濟形勢的一個重要判斷: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
然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強調,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三期疊加”影響持續深化,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當前世界經濟增長持續放緩,仍處在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世界大變局加速演變的特征更趨明顯,全球動蕩源和風險點顯著增多。
基于此,中央形成穩定共識:必須科學穩健把握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貫穿于宏觀調控全過程;必須從系統論出發優化經濟治理方式,加強全局觀念,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必須善于通過改革破除發展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激活蟄伏的發展潛能,讓各類市場主體在科技創新和國內國際市場競爭的第一線奮勇拼搏;必須強化風險意識,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貫徹到2020年的經濟政策中,則“要堅持穩字當頭,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框架”。
值得注意的是,穩并非一成不變,固步不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積極進取,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持續用力,確保經濟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
具體落實中,比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而不是此前“松緊適度”的提法。相比2018年的“加力提效”,2019年積極的財政政策提出“大力提質增效”,且增加了“更加注重結構調整”的表述。
可見,穩健之余應有一定的靈活性,更要和提質增效進行有機結合。只有充分而全面地認識“穩”所蘊含的深遠意義,才能保證各項工作得到真正貫徹落實,才能確保2020年經濟目標最終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