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俊
關鍵詞:作業成本法? 企業? 資源? 成本管理
作業成本法是基于作業對成本進行會計核算的方式。作業成本法是依據資源動因,將資源耗費分配到各項作業,形成作業成本;再依據作業動因,將作業成本分配到作業對象。作業成本法由于對成本計算結果更加準確,成本形成中的責任更加明確,為成本控制指明了方向;所以現階段已經被很多企業所應用,成為了企業內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
作業成本法需要對企業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過程中消耗的人力或物力按照成本動因進行分攤核算。這種核算方法可以科學、合理的歸集和總結每一項作業所需資源情況,將在作業過程中所用到的資源分配到需要該項作業的產品或服務中,是實現企業精細化管理的重要途徑之一。相對于傳統成本管理方式方法來說,作業成本法更有依據,基于作業量或作業率則能夠體現出非常強的成本針對性和歸屬性。相對于傳統成本核算方法來說,作業成本法更能夠實現工藝復雜的產品成本準確核算,尤其是小批量、復雜性高、個性化強的產品,更能體現出此種方法的優勢所在。同時,傳統成本核算方法雖然能夠實現各個部門和工序之間的獨立核算,但是卻無法反饋如何使整個生產流程達到效益最大化,而作業成本法可以將所有生產部門作為一個整體,逐一核算每項作業活動的成本,促使整個生產流程的效益最大化。此外,作業成本法還可以對產品成本按其作業情況進行分析,避免了傳統成本核算方法按照統一標準分攤分配,核算結果失真情況的發生,實現產品成本全程動態管理。作業成本法能夠多維度、更加全面、真實、準確地對產品成本進行反映,為企業決策提供了有效依據。
作業成本法可以實現成本管理的具體化,能夠具體到每一項活動中去,使產品成本更加準確。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管理層就可以根據作業成本法核算得出的結果對產品生產的必要性進行分析,基于成本效益原則,對哪些產品可以繼續生產,哪些產品需要優化,哪些產品應當停止生產進行客觀決策,有利于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實現。
作業成本法以作業活動為成本核算單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動企業作業鏈生產方式的形成。企業在產品生產過程中作業活動和價值是相輔相成的,在經過作業鏈傳遞之后,最終形成的商品凝聚了所有作業活動中可歸屬于它的價值。不僅突出了企業產品生產的作業鏈,而且還突出了價值鏈。作業成本法可以對作業鏈和價值鏈增值作業與非增值作業、有效作業和無效作業進行有效區分,對作業鏈和價值鏈的不足之處進行優化,在促進作業鏈貢獻率提升的同時,實現價值鏈結構的優化,進而促使企業產品高效、高質量生產。
作業成本法可以明晰間接費用的分配,這種方法可以被視為是實現精細化成本管理的一條重要途徑,將成本細化到每一個作業活動中去,突破了傳統成本核算使用同一車間、同一項費用、同一個分配率的瓶頸,有利于員工權責的明確。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員工某一時期的作業量就可以被全面、準確、真實地反饋,進而反映出員工的真實業績,作為業績考核的標準,為業績考核體系的構建提供一定依據。
作業成本法在企業成本管理中的具體應用方式主要包括制定標準成本時期的應用、各作業中心實際作業成本核算中的應用、執行成本管理中的應用以及事后控制中的應用幾個關鍵點。
企業生產活動的有效性與企業內部控制管理工作效率的高低有著直接的關系。所以企業有必要構建一套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為企業生產活動效率的提升提供一定的保障。作業成本法在企業成本管理中的應用,可以在其制定標準成本時期突出其優勢所在,不僅可以科學合理劃分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而且還可以全面系統分析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實現標準成本的制定。第一,科學合理劃分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在企業成本管理工作開展過程中,成本和業務量之間聯系密切,二者并不能夠割裂開來核算。但是業務量和成本之間并不是單純的正比關系,成本也分為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作業成本法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將一些不包含在數量范圍中的長期變動成本考慮到成本中去,突出成本標準的動態性和可變性。準確、全面地對生產中成本形態的判定,保證成本各種狀態下的工作內容可控,進而促進成本控制能力的提升;第二,全面系統分析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作業成本法在企業管理中應用,可以通過作業成本標準制度確定每一個項目的成本,進而有針對性地區別和分析,通過綜合性的作業分析,對增值和不增值部分進行分類,對產品標準結構進行優化,為企業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奠定堅實基礎。
作業成本法可以對企業產品生產每一個環節進行分析,在各作業中心實際作業成本核算中的應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明確作業的工作內容。在對企業生產作業的工作內容進行明確過程中,企業應當統籌控制企業整體經營狀況,全面分析各環節工作內容,了解具體情況,使成本數據更加具有全面性;第二,明確作業中的各項資源。由于成本是對各類資源使用情況的綜合反饋,所以核算工作要具有全面性,要能夠保證資源使用核算無遺漏;第三,明確企業生產各類資源選擇動因。作業成本法在企業成本管理應用過程中要對各項資源的配置情況進行分析,分析的關鍵點在于成本資源之間的動因和利用率,通過成本庫的建設,實現各種成本資源按動因集中管理,在明確配置目標之后,系統核算產品成本結果,有利于企業成本核算結果質量的提升。
標準成本是企業成本管理的重要途徑之一,以作業項目設定的標準成本在成本管理中可以促進績效的提升。企業在應用作業成本法開展成本管理工作過程中,在執行階段需要注意以下幾個關鍵點:第一,企業設定一項作業成本的評判標準,當完成該項作業時,計算實際耗用的成本,將兩者對比分析,以此將責任管理融入到成本管理中;第二,企業在執行成本管理過程中分配各項指標,實現成本管理與被管理資源之間的有效銜接,提升二者之間的關聯性。之后,企業能夠通過責任管理及成本管理與被管理資源之間的有效銜接,更加能夠對成本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實現對各個部門或責任者的工作情況的有效評價和衡量。
企業應用作業成本法進行事后控制主要體現在作業中心業績考核和作業改進措施兩個方面。第一,作業中心業績考核。企業可以應用作業成本法實施各項業績考核工作,對于各項業績考核不僅可以確定成本動因率來實現,而且還可以通過成本規劃管理在績效上的應用來實現。企業應當充分結合成本之間的差異性對成本動因率進行確定,采用科學合理的方式確定出最低的動因率。確定最低的動因率之后,企業就能夠合理劃分結果、分出級別,然后根據所劃分出的級別進行科學管理;成本規劃管理在績效上的應用,企業應當充分運用獎懲制度,通過硬性要求來為各環節成本管理提供一定保障;第二,作業改進措施。企業在開展成本管理過程中難免會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行進一步優化和完善,促使成本的降低,進而實現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對此,企業在應用作業成本法過程中應當在事后對于一些成本異常情況進行分析,重點分析增值作業和非增值作業,要能夠通過分析盡可能地減少非增值作業,實現作業所需資源的優化配置。
總而言之,企業應用作業成本法開展成本管理工作對企業實現各類資源優化配置,提升企業運營效率和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現階段已經被很多企業所使用。企業在應用作業成本法開展成本管理工作過程中,要注意制定標準成本時期的應用、各作業中心實際作業成本核算中的應用、執行成本管理中的應用以及事后控制中的應用等幾個關鍵點,充分發揮作業成本法在成本管理中的優勢,為企業成本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幸楠.淺析作業成本法在企業成本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總會計師,2018(8).
[2]李磊,趙澤蓬,白靜.企業成本管理[M].高級會計實務,2018,(277).
[3]王琴.作業成本法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18(14).
[4]原小鬧.作業成本法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