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瀅
關鍵詞:TIC? 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業? 投資并購? 投資問題
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業(又稱為TIC行業,Testing, Inspection, Certification的簡稱)是運用測試方法、測試設備和技術,為客戶提供分析、測試、檢驗、認證、計量等服務的產業,具有技術和人才密集、附加值高等特點,對于促進產業升級、國際貿易、科技創新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TIC行業作為技術服務型第三產業,已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在TIC全球并購擴張的大趨勢下,國內檢測市場也開始并購整合的嘗試,來形成產業規模效應。截至2018 年底,我國認證認可檢驗檢測機構近4萬家,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業規模超過2700億元。中國TIC行業在經歷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同時正面臨著由量到質的發展變革,同質化競爭和價格戰必然會淘汰部分缺乏核心競爭力的機構,行業整合勢在必行。相對于市場對TIC行業跨行業投資并購的熱情,國內TIC行業的發展卻正在經歷“整合陣痛期”。
TIC行業屬于重資產行業,前期投入較大,一般2-3年開始收回投資,實現盈利。在有良好技術實力及有效運營管理前提上,能實現收入與利潤增長,增長率視個體機構發展差異較大,小部分差異化競爭且發展較好的機構可以實現20%以上的利潤率。同質化競爭的機構面臨低價競爭,逐漸失去市場份額,難以維持增長,甚至難以收支平衡,尋求整合。
國內外TIC行業氛圍也不同,國內鼓勵機構“大而全”,橫跨檢驗、檢測、認證業務,縱跨多個行業領域,少則三五個,多則覆蓋十幾條產業線,地域上需要多省市布局,業務渠道也十分復雜,服務內容研發型較少,多為應用合規型。國外TIC機構研發型和“小而專”居多,在某一領域發揮優勢,深入挖掘,即便尋求并購以后,也是借力大集團的網絡資源,并不會影響自身的專業優勢和業務特色。盡管國內外的TIC行業都面臨并購整合的趨勢,但行業特點上最大的不同在于,對于“專業特色”的重視程度的差異較大。
TIC行業的本質是技術服務產業,核心產品是技術輸出的數據和報告,創始團隊是否有技術核心人才和核心技術是一家TIC機構能否立足于市場的基礎。TIC機構創始人常見有幾種類型:一是提供核心技術和產品的;二是有重要市場和客戶資源的;三是提供啟動資金和融資渠道的。從TIC行業投資案例中,創始人是銷售出身或出資方,或者是跨行業創業,主創團隊中沒有在主營業務領域非常專業的人,通過聘請高校教授、科研單位專家、院士來掛名擔任顧問或出任管理職務,但不是100%全職投入,往往很難成功。
技術核心人員要和其賦予機構的核心技術合起來看,并關注核心技術所帶來的業務規模和該業務為機構提供的賦能大小(包括該業務在機構整體收入中的占比,以及為機構帶入的資質榮譽和資源等)。簡單來說,作為“技術核心”的人(KOL)與其具備的“核心技術”實力要作為一個整體來評估,單這一項應在TIC機構實力評價中應占據半數以上權重。
近年來,TIC機構的數據造假等誠信和合規問題是檢驗檢測行業監管重點,特別是車輛檢驗,工程監理,環境監測等行業,都是重點監管領域。一旦TIC機構出現過因為誠信問題被通報,甚至撤銷資質的情形,對機構后續的發展和業務開展影響重大,也反映機構合規管理方面的疏漏,風險管理意識薄弱。投資標的考察時需要特別慎重對待。
根據各主要城市檢測服務業統計數據顯示,檢驗檢測行業營業收入與國民生產總值比值,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香港平均約為0.6%-0.7%;二線城市這一比值平均約為0.3%-0.35%;檢驗檢測行業營業收入與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值,一線城市平均約為0.9%-1.0%;二線城市這一比值平均約為0.5%-0.6%;這意味著TIC機構設立的城市所在地對業務開展關聯較高,經濟發達區域對于技術服務的需求整體較高。政府預算和補貼以及大型企業的設立也都集中在主要城市,技術服務行業是對應配套產業,應當在選址時充分調研區域經濟發展,產業規劃,政府政策和目標客戶企業的分布情況等。
TIC行業投資屬于重資產投資,儀器設備是重資產,其數量和配置決定產能,一旦購入后減值很快,不同儀器設備對應的業務范圍不同,需要合理配置以匹配業務發展的需要。投資調查時很有必要查看儀器的購置證明,儀器校準核查,儀器使用率,測算業務量與儀器產能之間的匹配關系,儀器的性能維護等,來評估硬件配置合理性。
這里所指的管理梯隊主要包括技術梯隊和運營梯隊,強調梯隊是因為KOL再強,也不足以支撐一家TIC機構的良好運作和發展,當機構規模擴大到幾百人以上,機構布局多地區多領域時,需要依靠強有力的團隊,相比銷售團隊,強大的管理后臺更為重要。
TIC機構提供的技術服務,不論是按照有既定標準提供合規技術服務,還是研發性技術服務,都需要根據現場和產品的實際情況解決應用層面的問題,每一個層面的技術問題都要有相應的技術負責人和團隊去解決,包括基礎技術、質量合規、數據核查、技術研發、技術解決方案、技術管理等。當機構橫跨多領域時,各領域都應有技術梯隊配備。
2018年檢驗檢測機構改革以后,很多原政府或事業部門檢驗檢測部門需要面臨逐步推向市場,原體制內機構有良好的硬件條件和培訓機制,培養出良好的技術專家和技術人才梯隊,但因為沒有市場化競爭和激勵機制,缺乏業務積極性和市場服務意識,導致這類機構在進入市場后無法形成有效運營管理機制,即便有良好的技術人才和技術梯隊,仍然無法具備市場競爭力,由此可見,技術管理和運營管理兩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
TIC機構按照成立背景可分為外資機構、政府機構、國有機構和民營機構;按照行業可以分為航空航天、能源(石油天然氣等)、交通(車輛船舶)、電子電器、消費品、玩具、紡織品、食品、農業、環境、醫學、工程(道路橋梁建筑)等;按照業務屬性可以分為檢驗、檢測、認證、綜合型、專業型機構等;每家機構都有基礎定位和發展定位、包括大體的業務方向,盈利模式,實現途徑等等,通過了解一家機構初創時的定位,發展歷程,及這一過程中階段性目標的實現情況,可以了解機構的自我認識是否清晰、執行力是否到位,從側面反映創始人的眼界、能力和整體團隊的能力質量。
判斷機構業務狀況,可以通過了解其主要客戶和市場份額,來反映機構的業務實力和市場認可度。對于技術實力有競爭力的機構,通過其技術能力和優勢獲得市場認可而獲取客戶,客戶的質量及行業中知名企業的數量可以反映機構實力;以人脈和市場資源取勝的機構,體現在其主要客戶可能政府客戶較多,可以拿到超越其發展規模的業務資源。
財務指標是一般投資機構調研投資標的最直觀也是最好入手的角度,但財務指標需要結合機構基本面情況,才能了解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和數據背后的信息。財務指標需要關注的包括:(1)歷年平均人數及年度人均產能;(2)歷年主營業務收入及收入增長率;(3)歷年凈利潤及利潤增長率;(4)各主要業務板塊的收入、利潤及增長;上述指標需要從機構成立開始看變化曲線,并對中間出現異常的時間段了解原因,評估機構發展健康性。
TIC機構的股權結構不宜過于復雜,調查機構股權結構時要關注幾種問題:(1)主要創始人有其他主業,存在掛職或者代持的情形;(2)主要股東都是“資源型”,只有市場和人脈資源,沒有主營業務的技術核心;(3)股東結構復雜且權責不清,例如人數多,關系雜,都有權參與管理或者都不參與管理等。對存在上述股權結構情形的,在投資盡調和決策過程中,應關注潛在風險,謹慎對待。
綜上所述,本文從對投資TIC行業感興趣的投資機構角度,從而從“技術核心”和“核心技術”、機構誠信記錄、機構選址及設施配置等多個內容入手,分析了投資TIC行業應重點關注的投資要點和需要規避的“投資問題”。
參考文獻
[1]謝喜平.2018年全球第三方檢測行業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并購擴張仍是行業發展主題[EB/OL],2019,02,13.
[2]唐軍.全國認證認可檢驗檢測工作會議唐軍副局長工作報告[J].品牌與標準化,2019(02):9-15.
[3]成都市人民政府.成都市產業發展白皮書(2017)[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