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雨濛
關鍵詞:兼并與收購? 支付方式? 事件研究法
外匯儲備對任何一個經濟體來說都是重要的權衡經濟實力的標準,它不僅可以用來調節經濟水平,實現收支平衡,同時還能對外匯市場形成干擾,維持本國貨幣匯率的穩定。但是,對任何國家來說外匯儲備的規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因為規模過大可能會造成超出部分得不到有效的利用而浪費,同時利用本國貨幣購入大量外匯時會使本國通貨膨脹壓力加劇,進而對一國經濟的發展造成不良影響。外匯儲備的規模問題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尤其是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持有外匯儲備的成本較大,因此許多學者對外匯儲備規模進行了分析,積極尋找能最大化地發揮外匯儲備正面效應的方法。
由于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完善,造成儲蓄率較高,而投資不足的社會現實,使我國的總需求下降,大量產品出口至國外市場,擴大了出口與進口之間的差額,由此經常賬戶中可能會出現貿易順差。同時,我國低成本勞動力和原材料吸引了更多外資流入我國,資本和金融項目中的貿易順差可能會再次擴大。因為國際收支是否均衡是影響外匯儲備規模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經常項目及資本與金融項目中的余額必然會影響我國外匯儲備規模。
豐富而又低廉的勞動力一直是我國能吸引大量外商的根本原因,其中心是加工貿易領域,加工貿易順差是造成我國進出口順差的主要因素。因此外資直接投資規模的擴大可使我國資本與金融項目的產生大量盈利,這些利潤無論是以全部匯回的方式處置,還是再投資的方式,都有可能會因為外商直接投資規模增長的速度低于投資利潤率使某個時期資金的流出大于外商資金的流入,從而致使貿易逆差出現。為了彌補國際收支中的逆差,外匯儲備規模必然發生變化。同時不可忽略的是,近年來外商直接投資所產生的利潤的匯出給我國的投資收益項目帶了巨大的風險,同時也給我國的國際收支平衡帶來了沖擊,我國為使利潤回流不得不增加外匯儲備。
一國持有的外匯儲備除了用來彌補國際收支逆差、維持本幣匯率的穩定外,還要滿足支付外債的需要。一國的外債規模越大也就意味著該國所需要承擔的償還本息的負擔越重,為了擁有充分的償還外債的能力,就必須持有一定量的外匯儲備。國際上還利用償債率對各國外債的適度規模進行測量,得出當我國的償債率低于15%時,償還外債的負擔比較適中,還債能力較強,不需要刻意增加外匯儲備規避風險。但是,近年來我國的短期外債規模不斷加大,帶有投機目的的外資流入明顯,這造成了我國外匯市場的波動,進而造成了匯率的波動,這對我國的外匯儲備規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資本管制指一國貨幣當局控制資本的流進和流出。若資本管制比較嚴格,那么個人的私有外匯將可以被控制和利用,此時我國的外匯儲備規模不需要過大。若制度寬松,我國的外匯儲備必然變化。1996年我國接受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協議,實現了經常項目下人民幣的自由兌換,由此形成了一種嚴格的資本管理。但現實是近年來,我國對資本的管制在不斷放松,即對私有外匯儲備的控制減弱,因此需要貨幣當局持有更多的外匯儲備以維持國際收支平衡以及規避貿易往來中各種風險。
1994年起,我國開始對外匯管理制度進行改革,同時隨著對外貿易的發展,企業的進出口權限加大,自此外匯儲備出現加快增長的趨勢,改善了之前規模過低造成的一些經濟和社會問題。在2001年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與其他各國的貿易往來更加緊密,使得出口額繼續增加,貿易收支順差頻繁出現,此時我國外匯儲備的規模開始快速增長。2005年新的匯率體制改革使人民幣的匯率大幅上升,至此,我國的外匯儲備規模進入快速增長的階段。2006年后,我國陸續開放了許多金融項目,進一步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加大了對外資的吸引力,這使得此時我國的外匯儲備再次大幅度增長。2012年起,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速度由高速轉變為中高速,各項經濟指標開始下滑,一些投資者預期人民幣將會貶值,這使得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的增速開始減緩。2018年我國的外匯儲備規模為30727億美元,基本處于供求平衡狀態。
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不論是從持有外匯儲備的原因來看,還是從經濟發展的現狀來看,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的增加都是必然現象,但是,如何使外匯儲備規模的增加維持在合理范圍內成為近年來研究的重點。
在肯定對外貿易與外商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發揮的重要作用的同時,也應該看到由于貿易雙順差而造成的外匯儲備規模持續增長的現狀。由于我國長期的出口導向型經濟政策,可能會使我國國內的需求降低,出口大于進口的現狀使得經常項目中出現貿易順差。因此可以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適當調整對外貿易的政策,鼓勵進口,避免出口與進口間的失衡來減少貿易順差,從而減緩我國外匯儲備的增速。同時我國還應該加強對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資本和金融項目的管理,積極引導外資流向,鼓勵資金雙向流動,避免外資過度流入造成的不良影響。
我國現行的外匯制度是由銀行控制大部分的外匯儲備,可操作空間有限,不利于獲得收益。因此,我國可以進一步放寬持有和使用外匯的限制,弱化央行對外匯市場的管理能力,使個人可持有更多的外匯儲備,從而使國家過量的外匯儲備得到分流,緩解外匯占款的壓力,分散風險。根據發布的《個人外匯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第二條規定:“對個人結匯和境內個人購匯實行年度總額管理。年度總額分別為每人每年等值五萬美元。國家外匯管理局可根據國際收支狀況,對年度總額進行調整。”由此可看出我國正在逐步放寬對個人的外匯管理。
隨著全球一體化的發展,各國之間貿易往來的增多,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將對一國的外匯儲備產生重要影響。我國應該建立健全風險和管理機制,區分不同外匯儲備資產組合的風險程度并找到針對特定資產的管理辦法。同時國家需要不斷提高風險控制水平,定期分析研究市場現狀,對資產風險狀況進行實時監控,時刻關注交易對象的資信狀況以控制信用風險,并制定可行的懲罰及整改措施。
外匯儲備規模過大時,就可能對資源造成浪費,若利用過剩部分進行多元化的投資,就可以降低機會成本。如今,我國經濟進入尋求穩定發展的新常態,對資源的需求變大,可以用超額的外匯儲備購買一些戰略性資源。比如考慮到我國能源短缺問題限制了我國經濟等領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可以將超額的外匯儲備轉換為一些能源儲備,以緩解儲備過大的壓力。同時,我們也可以通過合理的增加黃金的儲備來降低風險,我國的黃金儲備占比約為外匯儲備的20%,這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甚至某些發展中國家。與持有美元債券相比,雖然持有黃金的收益較低,但安全性遠遠高于持有美元債券,因此用超額外匯儲備合理的增加黃金的儲備對于我國來說可以規避匯率風險,實現外匯儲備增值保值的重要方法。但是,我們不能忽視的一點是,在將外匯儲備轉化為一些其他資源時所需要面對的問題依然還有很多,仍需要我們去解決。
參考文獻
[1] Flanders, M. J.1971. The demand for international reserves (No. 27). International Finance Section,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2]姜波克,任飛.最優外匯儲備規模理論的一個新探索[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5(04):10-16+25+165.
[3]程飛陽,宋策.影響中國外匯儲備規模因素的實證分析[N].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2(14):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