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旭

常州黑牡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全面復工。圖/孟建強
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2月23日在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
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全面總結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深刻分析了當前疫情形勢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提出了加強黨的領導、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重點任務和重大舉措。
他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會對經濟社會造成較大沖擊。越是在這個時候,越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我國發展,越要增強信心、堅定信心。綜合起來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疫情的沖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
“只要我們變壓力為動力、善于化危為機,有序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強化‘六穩舉措,加大政策調節力度,把我國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釋放出來,就能夠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多位受訪者向《民生周刊》記者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最吃勁之時,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提升了各地干部群眾迎戰疫情的精氣神,堅定了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的信念,為各地進一步統籌做好企業復產復工、托底基本民生保障等工作指明了方向、增強了信心、提供了遵循。
大家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上下迎難而上、團結奮斗,就一定能夠贏取這場人民戰爭的最終勝利,也一定能夠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既定目標。
近期,各地化危機為戰機,在確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發揮政策最大效力,分類有序推動本地區企事業單位復工復產,并為基本民生保障提供持續動能。
截至《民生周刊》記者發稿,全國中小微企業復工率接近30%,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率超過70%,全國有超過80%的農產品市場恢復經營,口罩等五大類重點醫療物資企業全面復工復產率達到或超過100%。
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黨和政府一以貫之的目標和追求。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受此影響,一些地方出現了食品、蔬菜、肉蛋奶等居民生活必需品需求增大、供給緊張、價格上漲等現象,一部分需要社會重點保障的特殊群體,日常就醫用藥也受到不同程度影響。
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落實“米袋子”省長責任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保障主副食品供應。密切關注疫情對市場供求的影響,做好居民生活必需品保供調度,防止物價過快上漲。保持疫情期間基本民生服務不斷檔,鼓勵同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服務業有序恢復營業。強化對困難群眾的兜底保障,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適當提高價格臨時補貼標準。
要對患者特別是有親人罹難的家庭重點照顧,安排好基本生活。對因疫情在家隔離的孤寡老人、困難兒童、重病重殘人員等群體,加強走訪探視和必要幫助,防止發生沖擊社會道德底線的事件。
同時,要統籌做好其他疾病患者醫療救治工作,做到急重癥患者救治有保障、慢性病患者用藥有供應、一般患者就醫有渠道。
有評論認為,在戰“疫”特殊時期多重維度考量之下,民生保障工作的復雜性和緊迫性凸顯。唯有急群眾之所急、憂群眾之所憂,從群眾關心關注的急事、期盼解決的大事入手,繼續推出迅捷有力、細致溫暖的舉措,才能化解復雜性、回應緊迫性。
“在戰‘疫大考中,直面保障基本民生,托底群眾基本生活考題,并以一系列真招、實招作答,彰顯了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也體現了對人民群眾的高度負責。”安徽省東至縣副縣長周運開在受訪時表示。
企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千斤頂,是改善民生的蓄水池,也是穩定民心的壓艙石。托底群眾基本生活,保證企業正常運轉是關鍵。
習近平總書記在“2·23”重要講話中指出,經濟社會是一個動態循環系統,不能長時間停擺。在確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推動非疫情防控重點地區企事業單位復工復產、恢復生產生活秩序,關系到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物質保障,關系到民生保障和社會穩定。
對此,習近平總書記作出指示,要求首先要落實分區分級精準防控策略,推動企業復工復產。
有學者認為,“分區分級精準防控”正當其時。
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月12日就提出,非疫情防控重點地區要分區分級制定差異化防控策略。數據顯示,全國有1396個縣(區)無確診病例(占46%),還有一些縣(區)累計病例很少、基本沒有新增病例。同時,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符合條件的省份要適時下調響應級別并實行動態調整,實事求是,實現全面的分區分級精準防控。
其次,要盡快打通人流、物流堵點,放開貨運物流限制,確保員工回得來、原料供得上、產品出得去。產業鏈環環相扣,一個環節阻滯,上下游企業都無法運轉,要推動產業鏈各環節協同復工復產。市場供需也應該同時啟動,避免過多干擾導致結構性惡化。
再次,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節奏和力度要能夠對沖疫情影響,防止經濟運行滑出合理區間,防止短期沖擊演變成趨勢性變化。
“分類推進企業復工復產,會穩住就業、穩住民心,群眾基本生活自然也就會托得住。”甘肅省委黨校教授宋圭武表示。
他談道,根據國家相關部委通報的情況,當前受疫情影響最大的行業是傳統服務業和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其中多數都是中小微企業,“現階段,全國八成以上就業崗位是由中小微企業提供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近日也表示,中小微企業用工中農民工所占比例較大。目前,農民工返城延期和職工到崗率低造成中小微企業不能開工或開工不足。在開工不足的情況下,中小微企業面臨的廠房租金、設備閑置成本和原材料占用等困難更大,支付未到崗職工工資和社會保險繳費也面臨較大壓力。
“因此,各級地方政府可以繼續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幫扶力度,使其盡快復工復產,進而向社會還原并釋放出更多就業崗位。”宋圭武說。
隨著各地視情況調整疫情防控響應級別,國家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建立與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以精準科學的積極政策措施對沖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疫情改變不了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成為這個春天最堅定響亮的聲音。
在近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秘書長叢亮表示,疫情確實對經濟運行帶來沖擊,但影響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不會改變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未來將加大對重點行業和中小企業幫扶力度,真正讓企業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動起來。

目前,全國中小微企業復工率接近30%,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率超過70%。圖/孟建強
叢亮說,隨著推動有序復工復產、減稅降費、金融服務、租金減免和穩崗補貼等政策措施的出臺,將會緩解經濟運行特別是中小微企業面臨的困難。
發布會上,工信部總工程師田玉龍介紹,中小微企業在復工復產中遇到的生產要素保障、原材料供應、防控物資保障,以及物流運輸等實際問題,工信部將盡快切實協調解決。
財政部部長助理歐文漢透露,財政部將繼續研究出臺階段性有針對性的減稅降費政策,幫助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對受疫情影響的小微企業,會專門出臺降低融資擔保費等政策。
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則表示,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的貸款對象企業名單中,多數是中小微企業。下一步,除普惠金融定向降準、支小再貸款等貨幣政策工具要加大力度之外,還要加大中小微企業金融專項債券的發行力度,讓商業銀行有充足的優惠資金來源。同時,支持3家政策性銀行對制造業和外貿中的中小微企業等加大信貸支持力度。
“2019年,我國商業銀行的平均不良貸款率為1.86%,中小企業的不良貸款率略微高于這個平均水平,但遠低于5%的監管標準。我國商業銀行的撥備覆蓋率高達180%以上,有充分資源和能力應對這次疫情對中小企業和國民經濟的影響。”陳雨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