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維

“往常正常授信的話,貸款周期要一個月,這次貸款在48小時以內完成,非常高效專業。”接受媒體采訪時,江蘇吳中醫藥集團有限公司財務總監孫曦說。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江蘇省印發《關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間企業復工工作的通知》《工業企業疫情防控衛生學技術指南(試行)》,出臺了一系列硬核舉措,全力支持企業穩定生產、及時復工。
1月2日,江蘇省舉行全省重大產業項目建設現場推進會議,江蘇省、市、縣三級總投資逾萬億元的1400多個重大產業項目集中開工。
唯有推動企業恢復生產,才能確保供給,從而確保打好疫情防控陣地戰和復工復產供給戰。和江蘇一樣,福建、安徽、河南、云南等省在防控疫情的同時也在有序推進復工復產工作。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穩定職工隊伍,減輕企業負擔,為企業提供一對一服務……為支持企業共渡難關,各地因地制宜,相繼推出多維度、多層面的惠企幫扶政策。
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絕不僅是醫藥衛生的問題。1月23日以來,安徽省分18批次向全省32家定點醫院和醫療疾控機構分發調運應急儲備物品。應急儲備物品的供應,離不開生產恢復。
為保障應急物資供應,安徽要求防護、藥品、消殺、器械等應急物品生產企業于1月27日恢復生產,并要求相關職能部門確保企業的用電、用水、原材料供應等要素保障,幫助企業儲備原料,確保生產不停頓、供應不掉鏈、市場不斷供。
在全力戰“疫”的同時,安徽努力保障經濟穩定運行。隨著各類企業陸續復工復產,有效保證了各類物品供應充足。安徽堅持把糧油市場保供穩價作為當前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重大政治任務,成立糧油供應應急保障工作領導小組。
從1月26日開始,安徽省內200多家糧油加工、銷售監測點啟動了市場監測日報告制度,加大監測頻率,全面準確掌握糧食市場供應、市場價格等情況。
與安徽一樣,多地制定相應政策措施陸續推動企業有序復工復產。截至2月13日,云南省屬企業生產型子企業復工復產率為70%,重要的基礎保障行業復工復產率為88%,天然氣、電力、化肥、供水復工率則達到100%。
為了確保供應,云南省糧食產業集團的生產車間也于1月31日復工復產,目前已基本全員到崗滿負荷運轉。
接受媒體采訪時,云南省糧食產業集團副總經理王明卿說:“從大年初三開始,企業就向市場增加供應,每天供應量在300噸以上,目前已投放4000多噸,市場上大米緊張情況已得到解決。”
除湖北外,各省(區、市)正在逐步復工復產,特別是關鍵醫療物資、能源、糧食、交通物流等重點領域企業均已陸續開工。然而,復工復產勢必會給疫情防控帶來新的挑戰和困難。
一手抓防控疫情,一手抓復工復產,福建省提出7個方面21條具體措施,有序、有力、有效推進生產企業和重點項目復工復產。
除個別生產線和輔助單位外,三鋼集團基本保持正常生產。
1月11日以來,三鋼集團疫情防控專項工作小組便開始嚴格落實各項防控舉措,包括對全體員工所處地區、健康狀況逐個了解、登記,異地返崗員工實施隔離等。
此外,該企業還緊急籌集口罩等防疫物資優先供給生產一線員工;做好區域消毒保潔,停用辦公樓電梯、空調;內部食堂、餐廳分段提供快餐,引導員工分批進餐。
“目前,集團16000多名員工中,已有15000人在崗,未發生一例新冠肺炎確診或疑似病例。”接受媒體采訪時,三鋼集團黨委工作部部長張天培說。
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前提下,安徽省有序推進復工復產。各地統籌制定分類分批復工方案,實行審核報備制度,加強生產經營或作業場所健康管理,強化生活場所衛生管理及員工健康監測和應急處置。
截至目前,安徽宣城高新區已有33家企業復工復產。“通過員工軌跡摸排、防疫物資準備、復工前和復工后防疫機制建立三大舉措,全力支持和推動各類生產企業復工復產。”宣城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方雪軍說。
疫情之下,外貿企業面臨國內外市場的雙重壓力。
福建是我國率先被賦予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的省份之一。多年來,該省以全國第10位左右的GDP,創造了全國第六的出口規模。2019年,福建省外貿進出口13050億元,同比增長5.6%。其中,出口8160億元。
在穩外貿方面,福建省已出臺穩定和促進對外經貿發展36條措施、9條補充措施和16條加力加碼措施,內容包括培育經營主體、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加強品牌建設、支持參加優質境外展、加大信保與金融支持、提升貿易便利化等。
在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還要統籌做好以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為內容的“六穩”工作,這是目前各地面臨的主要任務。
河南是人力資源大省,也是農民工大省。河南省人社廳副廳長李海龍介紹,河南已推出多項措施促進職工平安返崗,企業有序開工復工。
據李海龍介紹,為促進農民工有序返崗,河南建立了省際合作機制。通過與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主要勞務輸入地人社部門、用工企業密切聯系,共享開工復工信息,共同做好農民工轉移就業的健康監測、疫情防控和交通保障,引導農民工有序安排務工行程。
為穩就業,河南省還組織動員各級各類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和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主動收集崗位需求和求職信息,推動求職者和用人單位線上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