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一張中國地圖,“雄雞”上翹的尾尖就是新疆的阿勒泰地區(qū)。她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蒙古三國接壤,擁有1197公里邊境線,同時也是漢族、哈薩克族、回族等36個民族的聚居地。
長期以來,阿勒泰地區(qū)各族群眾在千里邊境線上放牧生產,護邊戍邊,有著強烈的守邊意識、家國情懷,戍守文化已經深深地鐫刻在各族邊民的血脈之中,并由此代代傳承,賡續(xù)不絕。
盡管我們處于一個社會飛速發(fā)展的時代,但阿勒泰邊疆群眾忠誠守邊的基因沒有變,一個家庭就是一座哨所,一位居民就是一名衛(wèi)士。正因如此,胡斯曼、托合塔爾汗、馬軍武、張正美等戍邊人堅守的故事,才具有穿越時空、直擊人心、溫暖動人的力量。
阿勒泰地委書記張巖曾感慨地說:“邊境是國家安全屏障的第一道防線,最美戍邊人就是防線上的銅墻鐵壁,體現(xiàn)的是一種無私無畏的愛國戍邊精神。以這種精神為力量,我們才能將阿勒泰千里邊境線管控好、把新疆的北大門守護好,才能讓習近平總書記放心、讓全國人民放心,才能把全區(qū)各項民生舉措落實落細,不斷繪就民生暖心畫卷,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讓阿勒泰更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