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鵬
財政資金取之于民,只有高效地用之于民,才能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年來,阿勒泰地區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通過開辦高等學校、發展旅游、擴大就業和交通扶貧等措施,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一系列開創性成就。
據阿勒泰政府報告顯示,阿勒泰地區連續3年每年投入民生資金占公共財政支出的80%以上。僅2019年,阿勒泰各類民生預算支出達到108.3億元。
這些資金花出去,效果究竟如何,百姓是否滿意?
“學費、住宿和教材都是免費的,每月還有300元生活補助,學校安全有保障,我感覺很幸福!”來自和田的維吾爾族學生布合地期汗·艾則孜向記者分享了兩個月來她在阿勒泰地區職業院校的生活經歷。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為全面實施旅游興疆戰略,阿勒泰地區成立以旅游為特色,集學歷教育、職業培訓、技術服務于一體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為每名學生就學期間補助10000元,旨在培養高素質旅游人才。
“10000元生活補助,在全疆來說都是絕無僅有,這不僅杜絕了貧困生中途退學的情形,還成功吸引疆內外學生來阿勒泰地區就讀,2019年高職院校首批600名新生70%來自南疆。”阿勒泰職業技術學院招生辦工作人員喬麗盼·哈德力說。
如果說中高職學生享受的伙食補助是阿勒泰地區穩定釋放紅利之策,那么,全面實施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餐改善計劃,則成為地區惠及民生、改善民生的一大措施。
據統計,2019年,阿勒泰地區累計投入資金3724萬元,對全地區173所義務教育學校75428名學生按每生每天4元的標準實施營養改善計劃,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各學校參照國家標準因地制宜開設了冷餐或熱餐,冷餐為水果、牛奶、蛋糕等食品,各類食材實行集中采購和統一供應確保學生入口食品絕對安全。
不僅如此,特殊教育也是應入盡入,減輕百姓負擔。阿勒泰地區現有義務教育階段殘疾學生768名,其中隨班就讀464名,就讀地區特教學校102名,接受送教上門42名,經鑒定不具備就學能力的160名。為助力殘疾少年兒童家庭脫貧增收,解決群眾外出就業的后顧之憂,經阿勒泰地委研究決定投入4000萬元實施地區特殊教育學校二期擴建工程,力爭到2020年實現所有殘疾兒童應入盡入,真正使義務教育有保障,教育工作落到實處。
強教必先強師,強師必須提高待遇。針對當前偏遠農村學校教師短缺的問題,地委研究決定對在偏遠農村任教的教師實施差異化交通生活補貼,通過論證和測算,以距離縣(市)政府所在地的遠近程度,按照20公里~100公里以上的距離劃分不同檔次,實施每月500~2000元的標準補貼,資金由地方財政負責,330所農村學校1313名教師將享受到這項補貼,偏遠農村學校的教學質量將得到全面提升,學生就近獲得優質教育,城鄉教育差距進一步縮小。
就業是最大民生。阿勒泰地區為鼓勵旅游創業,政策扶持一路綠燈:對小微企業提供額度不超過200萬元、財政貼息50%的貸款扶持;對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人員、“零就業家庭”就業人員給予最高不超過5000元就業援助金幫扶;對在地區范圍內取得工商營業執照,并且正常經營3個月以上的,一次性給予2000元創業獎勵資助等等。
“就業是民生之本。2019年,我們通過政策扶持,完成城鎮新增就業1.5萬人,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2萬人。老百姓外出務工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阿勒泰地區公共就業服務局副局長張春華表示。
2019年4月,阿勒泰地區在全疆率先開通城鄉公交一元通,直接惠及農牧民21.27萬人,覆蓋47個鄉鎮310個村40條公交線路,距離最遠的達125公里,被老百姓稱為貼心的紅利政策,被評為“中國十大民生工程”之一。
經濟要發展,交通要先行。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脫貧攻堅的持續開展,城鄉往來日益頻繁,子女上學、進城打工、生意往來,城市與鄉村差距在逐漸拉近。但城鄉路途較遠、人員居住較散,農牧民進城路途遠、費用高等問題仍然突出,嚴重制約了貧困農牧民進城務工致富的腳步,也給城鄉居民正常往來帶來不便。
阿勒泰地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實施農村道路暢通富民工程3385公里,完成農村公路投資20.78億元,農村公路里程達到了7281.327公里,全地區基本形成了以縣道為骨架、鄉道為支線、村道為脈絡的農村公路網絡體系。
以布爾津縣沖乎爾鎮為例,該鎮距離縣城70公里,以前農牧民去縣城,乘車單趟需30元,來回就要60元。“一元通”公交開通后,不僅乘車方便準時,更為農牧民減輕了出行的經濟壓力。
“我現在經常乘坐一元公交車,到縣城辦事特別方便,公交車來回只需兩元錢,給我們老百姓帶來了方便,更帶來了實惠。”沖乎爾鎮闊克鐵爾克村村民米娜·托汗高興地說。
2019年,為解決邊遠貧困鄉鎮、村群眾出行難和出行貴問題,阿勒泰地區在六縣一市啟動了縣城鄉村公交扶貧“便民一元通”工程。工程按照政府主導、企業運作、穩妥推進的原則,采取縣(市)財政專項資金補助、油價補貼傾斜、冷熱線搭配等有效措施,對現有城鄉客運資源進行優化調整,開通城鄉公交車線路29條,投入“一元公交”42輛,覆蓋全地區43個鄉鎮,惠及農牧民32萬人。
阿勒泰地區交通運輸局局長樊向明說:“一元交通為廣大農牧民群眾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繁榮了城鄉經濟,加快了城鄉融合發展。同時,引導廣大農牧民進城學技術、學手藝,在推進脫貧攻堅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

阿勒泰地區全面實施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餐改善計劃。
為持續釋放穩定帶來的紅利,阿勒泰不斷完善景區景點停車、廁所和加油站等基礎設施建設,新建、改建景區廁所36座、城區公廁9座、餐飲公廁1296座、農村戶廁24417座,完成5座停車場建設,新增停車位近1000個,啟動1293個通信基站建設。
就像布合地期汗所說:“惠民工程讓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實惠,發自內心地感恩黨和政府。”
阿勒泰地區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契機,以“為民服務解難題”為落腳點,通過建立“大病救急周轉基金”,切實解決了大病患者的燃眉之急,讓各族群眾感受到了主題教育帶來的成效。
“大病救急周轉基金”是阿勒泰地區在醫療保障領域內出臺的一項新政策,對于身患重大疾病,但無力支付費用的城鄉居民,可依據《阿勒泰地區大病救急周轉基金管理辦法》申請預借款,最快只需要5個工作日,就能將此基金申請下來,用于及時治療,以此來解決城鄉居民遭遇大病時無力支付相關巨額費用而放棄治療的困難。截至目前,全地區已累計受益46人。
在政策宣傳前夕,因青河縣的各族群眾對惠民政策了解得不深不透等問題,導致病患無法享受該政策。為此,青河縣制作了大病救急周轉基金宣傳展板65個,印制宣傳單11000份、惠民政策明白卡3000張,并運用鄉村大喇叭、國旗下宣講等形式,將15種門診慢性病報銷病種、慢性病統籌基金最高支付限額、大病救助程序進行逐項講解、逐項培訓,逐漸打通了向群眾宣傳的最后一公里。
58歲的熱孜亞是青河縣此項惠民政策的首個受益人。她是青河縣阿熱勒鎮肯莫依那克村村民,2019年8月,她在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診斷為發育性骨盆關節錯位、左膝關節需要置換,僅手術費用就需要9萬余元,熱孜亞東拼西湊還差了幾萬元,這讓熱孜亞產生主動放棄治療的念頭。得知這一情況后,青河縣醫療保障局主動作為,通過多方協調、縮短審批程序,為她及時支付了大病救急周轉基金4萬元,熱孜亞提到此事,就伸出大拇指說:“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有了救急基金和醫保報銷這些好政策,我沒錢也能看好病了!”截至目前,青河縣申請“大病救急周轉基金”共有5人,申請金額達16萬元。
走進阿勒泰行政服務中心,“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鮮艷醒目,院內涼亭、衛生間、停車場井然有序,20個休閑花壇座椅散布其中,供前來辦事的群眾休息。
“政務中心建成后,醫保、公積金、稅務、戶口等20多項政務全部在這里辦理,方便群眾只跑一次。”地區行政服務中心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為持續釋放穩定紅利,讓群眾共享改革的成果,阿勒泰全面落實九項惠民工程,重點實施“八件民生實事”,各類民生預算支出達到108.3億元。“雙創”孵化基地、青少年活動中心、地市政務服務中心建設年內將全部完工,28個政審批事項進行重新調整、取消和下放。
翻開近年來阿勒泰地區的民生成績單,一樁樁實事、一串串數字令人振奮:每年用于保障改善民生的資金,占公共財政支出的80%,全地區中小學雙語授課學生達到100%,農村學前雙語教育實現全覆蓋,初高中未就業畢業生職業教育全覆蓋,開展全民健康免費體檢,持續開展牧民定居、棚戶區改造……
一個個數字量化了民生改善領域新成就、新舉措;一項項惠民工程增強了各族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就像布合地期汗所說:“惠民工程讓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實惠,發自內心地感恩黨和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