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妍
關鍵詞:中小企業? 內部控制? 對策
內部控制一詞,主要來源于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將內部控制定義為:是由企業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和全體員工實施的,旨在實現控制目標的過程;是某一個單位內部采取的自我控制、約束、評價、調查、調整和規劃的一系列措施與手段方法的總稱。
大多數中小型企業的管理者對內部控制的觀念淡薄,只重視企業的利潤,對內部控制沒有意識到其重要性。往往認為管理層對生產狀況的決策已經足以支持企業運營,單純從成本的角度短淺的看待問題,認為沒有必要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而這更容易導致企業出現漏洞,無法面對風險。
在運營管理方面,大部分中小型企業由于依然單純為在市場中“生存”而努力,往往以利潤為唯一導向,只把眼光聚焦在企業的經營活動中,而沒有長遠的思考和評估企業可能面臨的風險。此外,多數企業通常只注重事中和事后安排,而很少著眼于事前預測,以致企業缺乏有效的風險預警機制,往往給企業帶來經營障礙。
多數中小型企業因企業規模的限制,企業組織簡單,人員配置分工不明確,更沒有建立真正的內部控制部門和機構,沒有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內部控制制度多數零散拼湊而成,沒有真正建立起一套適合企業自身的內控體系。
企業的內部審計和監督是內部控制能否有效的重要保障,然而,由于部門設置的成本原因,目前我國大多數中小型企業依然沒有設置相應的內審監督機構部門;或者雖然設立了內審部門,但事實上作為會計部門的附屬,沒有實際工作的獨立性。使企業審計監督職能嫉妒弱化,因此無法真正發揮內部監督的作用,阻礙了內部控制的有效執行。
內部控制首先是企業內部所有人共同實施的,為達到目標而進行的舉措。另外,應當努力培養和引進復合型人才,既要懂財務又要懂業務。因此應當選取和招募復合型人才,在完成財務部門工作時協調業務部門需求,才能真正做到企業內部從上到下全體員工高度參與的有效內部控制。
一個合理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可以保證企業內部權責分配合理,才能有效發揮內部控制的作用。中小型企業應當參照企業自身發展方向和發展水平,在合適的時間建立完整規范的內部控制體系,落實科學有效的內部控制程序。制定內部控制制度時要注重全面性,在業務上要覆蓋全部經營流程和業務部門,在人員上要從上到下覆蓋各個部門。此外,中小企業也應當結合自己的企業特色,構建相應的組織架構,各個部門間既相互協調又相互監督,既合作又牽制。
內部審計和監督越來越成為內部控制的主要推手和助力,中小型企業尤其要加強內審和監督部門的構建。應當設置獨立于其他部門的專業監督部門,從而保障監督的有效性和權威性,并對企業的經營活動進行審核。發現問題及時整改,確保企業內部監督和審計功能的充分發揮。
內控要做到以事前防御為主,事中控制和事后總結相結合的原則,整合信息,掌握規律。既要著眼于日常的經營流程,又要通過掌握的信息做好事前預測,對未來可能存在和出現的問題及時防范,對日常經營也要做出引導和檢查。
總而言之,我國中小型企業數量多、質量參差,因此各個企業在選擇合適的內部控制體系時,應當做到以自身情況為主,實事求是,把握內控的精髓,建立科學的內控體制,并不斷創新更加優秀合理的內部控制結構。從而促使企業始終保持高度的競爭力,在市場中脫穎而出。
參考文獻
[1]陳思言.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統計與管理.2016(09).
[2]宋容榕.內部控制對會計信息質量影響的研究[J].商業經濟.2016(09).
[3]段青莎.中小企業成本控制研究[J].財會研究.2009,(15):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