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艷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傳統金融業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人們的投資理財業務不僅僅局限于銀行的柜臺、證券交易所的柜臺和保險公司的柜臺。金融業進入混業模式,以互聯網為媒介,不僅豐富了投資理財的渠道而且充實了投資理財的產品,甚至一些非金融企業也開始涉足投資理財行業,推動著各類理財產品的蓬勃發展。
隨著社會中堅主體結構的改變、文化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投資理財意識越來越強,然而受限于自身知識的匱乏,不知如何選擇合適的理財產品的問題隨之出現,投資理財專業人才匱乏的問題越來越顯著,這無疑為高職院校金融類專業的學生提供了新的機會,然而如何培養合格的投資理財人才、如何使高職院校的投資理財人才適應當今的工作崗位和職業平臺,值得我們思考和探究。
目前,我國金融行業逐步進入混業模式,銀行除了主要的存貸款業務、中間業務,也在代理保險、基金、證券等諸多業務;保險除了主要的財險、壽險業務,也在逐步推出各類理財業務;證券除了股票、基金業務,也在逐步推出各類理財業務。
在“互聯網+”背景下,金融業的混業經營成為常態化,對人才的需求趨向于綜合性的金融服務人才。
通過對寧夏地區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企業發布的招聘信息進行整理匯總發現,當前寧夏地區的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對金融人才的需求較為穩定,其中寧夏區內五大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地方性銀行的人才需求2018年為484人,2019年為430人;寧夏區內10家證券公司分公司2019年的人才需求為241人,其中大專學歷的為62人,占比為24.83%。保險作為現如今的朝陽行業,人才招聘需求不斷擴大,人才要求由過去的“低要求”轉向如今的“專業化”。
隨著寧夏區內多元化、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體系的不斷成熟,農村金融機構的占比不斷擴大,高職院校金融類的畢業生成為寧夏區內金融類人才招聘的主要陣地。
(一)學生生源結構特點
2019年3月5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高職類院校擴招100萬”,這是對職業教育大改革大發展之舉。隨著高等職業教育的普及,高職院校的生源結構更為多元化。現在的高職院校形成了統招的高中畢業生、不同學科背景的中職畢業生以及自主招生的多元化生源結構。
(二)學生學習能力特點
多元化的生源背景下,學生的知識結構參差不齊,學生整體素質偏低,大部分學生學習能力相對比較薄弱,缺乏學習興趣,上進心不夠,部分同學趨向于“被動式”學習,并且僅把學習局限于課堂,學習上缺乏主動性和自主性,其中在對金融類專業學生的調研中發現,學生(73.52%)更多還是寄希望通過學校開設的相關課程設置了解掌握投資理財知識(見圖1)。

(三)學生職業發展特點
通過對在校生、畢業生的調研發現,目前金融類專業畢業生就業專業對口率偏低,很多金融類畢業生并沒有選擇與專業相關的行業,對自身的職業發展沒有清楚的認識和定位。在校生對所學專業缺乏興趣、對未來的職業定位非常迷茫,不能有效地將當前所學專業與未來就業崗位相結合進行有效學習。
(一)教學內容
目前金融業對人才的需求為綜合性金融人才,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同時還要具有營銷的相關理論和技巧。雖然,目前高職院校金融類專業都開設了金融、保險、證券、理財等專業核心課程以及金融服務營銷課的營銷類課程,但課程內容與當前互聯網背景下的知識能力和營銷技能還是有一定差距,還需要豐富專業基礎和營銷技能的課程。
(二)教學方式
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投資理財人才培養的區別是要培養能上手的技術應用性人才。但在實際人才培養過程中,高職院校的教學活動仍然以理論講授為主,缺乏實戰演練。雖然通過信息化技術的引入增強了學生課程的參與度,但并未從根本上改變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更多的還是書本知識的理論講授,缺乏學生的實踐操作和演練。
(三)師資力量
目前高職院校金融類專業的教師隊伍主要是由畢業后直接任教的教師構成,這些專業教師基本是金融學、經濟學相關專業畢業,理論知識非常豐富,但缺乏企業的實踐經驗,有些教師甚至都很少進行投資理財,想培養出綜合性的投資理財人才還是有一定困難的。
(一)搭建平臺,校企合作
以資源共享為抓手,引企入校,共同搭建實訓基地,深化校企合作。定期帶領學生到實訓基地進行實戰,讓學生真正地可以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通過學訓結合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師的業務素質,使教師教有所獲,學生學有所得。
(二)基于“互聯網+”,改變教學方式
目前,各大金融機構推出了各種各樣的APP,比如各大銀行的手機銀行、各大證券公司的手機交易平臺、天天基金、平安金管家、邦融匯、支付寶等等。這些理財APP強大的功能可以實現“手指一點、足不出戶、基本滿足客戶的非現金需求”。因此,在我們金融類的專業課程教學中,可以引入這些APP,讓學生去發現其中的功能,虛擬為不同AUM等級的客戶理財,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當前的理財渠道、理財產品,還可以通過群組客戶收益率對比,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通過調研顯示,75.44%的學生希望在相關課程中為客戶進行虛擬投資,74.8%的學生希望在相關而課程中進行組間比賽。
(三)改變課堂考核方法
日前,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印發了《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部署啟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簡稱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積極踐行“1+X”證書制度,鼓勵學生考取理財規劃師證書、證券從業資格證書、初級會計資格、基金從業資格證書、銀行從業資格證書、保險從業資格證書等職業資格證書,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就業意向,考取適合自己的資格證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酌情作為學生相關專業課程期末考核的一項指標。以考促學,增強學生的專業競爭力,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四)提升教師實踐能力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重要參與者和引導者,對教學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校應該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著力提升教師素質尤其是實踐能力。與企業建立合作關系,深化產教融合,為教師搭建到企業參加實踐的平臺,建設一支理論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的高技能雙師型教學創新團隊。
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方向是:以服務為方向,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需要的應用型專門人才。隨著互聯網金融的普及,面臨物理網點的去柜臺化,業務辦理的網絡化,金融業對知識的要求也越來越專業,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綜合。要想讓我們輸出的投資理財人才在就業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我們要在投資理財人才培養模式上進行創新,加強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增強新形勢下互聯網技術的培訓,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出能上手的投資理財人才。
(本文作者單位:寧夏財經職業技術學院。2019年度院級“互聯網+教育”專項課題“互聯網+”背景下關于專業化理財顧問培養的研究”(項目編號:NCYHLW201922)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