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杰
摘要:目的:探究嬰幼兒口腔保健護理早期干預工作的開展成效。方法:選取2018年2月至2020年5月某院收治的94例嬰幼兒,選中的嬰幼兒隨機分為觀察組以及研究組,觀察組嬰幼兒進行傳統護理,研究組在傳統護理的基礎上進行早期護理干預工作。比較兩組嬰幼兒護理干預后的齲病發生情況以及齲病錯頜畸形發生率。結果:研究組齲病發生情況要優于觀察組(p<0.05);研究組齲病錯頜畸形發生率要低于觀察組(p<0.05)。結論:齲齒是常見的慢性疾病,由于未能重視嬰幼兒階段的口腔護理工作,導致嬰幼兒的抵抗能力相對較低,極易引發嬰幼兒出現齲齒疾病,對嬰幼兒開展口腔保健護理早期干預工作,能夠降低嬰幼兒的齲齒患病率,同時也能降低嬰幼兒的錯頜畸形率,確保嬰幼兒牙齒的健康性。
關鍵詞:嬰幼兒:口腔保健護理;早期干預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0)12-138-01
引言
在嬰幼兒成長階段是乳牙萌出并長全的關鍵時段,4至10個月嬰幼兒的乳牙萌出階段,而在2至3歲成長時期的嬰幼兒則會長全牙齒。在這一過程中,一旦嬰幼兒的糖分攝入量過高或是出現口腔護理不到位等問題時,嬰幼兒極易出現齲齒以及錯頜畸形等情況。對于嬰幼兒而言,早期口腔保健護理干預工作的開展,可有效避免嬰幼兒出現齲齒、錯頜畸形等情況的出現,提升嬰幼兒口腔健康程度,提升嬰幼兒的身體抵抗能力。為此,本文對嬰幼兒口腔保健護理早期干預工作開展成效進行探究。
1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
在2018年2月至2020年5月某院收治的嬰幼兒患者中,隨機選取94例嬰幼兒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并將嬰幼兒隨機分為對照組以及研究組。47例對照組嬰幼兒中,男嬰幼兒27例,女嬰幼兒20例,最大年齡嬰幼兒為6歲,最小年齡嬰幼兒為3歲,組內嬰幼兒的平均年齡為(4.74±1.14)歲;47例研究組嬰幼兒中,男嬰幼兒共25例,女嬰幼兒共22例,最大年齡嬰幼兒為6歲,最小年齡的嬰幼兒為2歲,組內嬰幼兒的平均年齡為(4.58±1.05)歲。
1.2護理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嬰幼兒進行傳統護理工作。
1.2.2研究組
研究組嬰幼兒在傳統護理的基礎上開展早期口腔保護教育活動。
第一,從2個月開始,對嬰幼兒間隔5至6個月開展口腔保健常識宣教活動,直至嬰幼兒三歲,不斷強化家長對于口腔保健知識的了解程度,強化家長以及嬰幼兒的口腔保健意識,幫助嬰幼兒形成口腔保健意識。
第二,對于嬰幼兒家長開展口腔保健護理培訓工作,保證嬰幼兒的口腔健康程度,讓嬰幼兒養成健康的口腔衛生行為習慣。
1.3調查標準
所有檢測工作的開展都是需要由專業的工作人員完成,在口腔檢測過程中需要借助消毒棉簽撐開嬰幼兒的口腔進行查看,在必要的時候工作人員可利用探針以及平面口鏡等措施開展檢查工作,需要確保所有的檢查標準以及診斷階段滿足國家齲病標準,對嬰幼兒出現的乳牙齲病、錯頜畸形等情況進行記錄。
1.4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嬰幼兒的齲病情況。
(2)比較兩組嬰幼兒的錯頜畸形發生情況。
2結果
2.1比較兩組嬰幼兒的齲病情況
47例觀察組嬰幼兒中,共有10例嬰幼兒患上齲齒,齲齒顆數為22例,齲齒均值為(13.21±1.43)顆。
47例研究組嬰幼兒中,共有3例嬰幼兒患上齲齒,齲齒顆數為6例,齲齒均值為(2.53±0.64)顆。
研究組齲病發生情況要優于觀察組(t=4.53,p<0.05)。
2.2比較兩組患者的錯頜畸形發生情況
47例觀察組嬰幼兒中,前牙部分反頜例數為4例,反頜例數3例,開頜例數為2例,錯頜畸形發生率19.15%。
47例研究組嬰幼兒中,前牙部分反頜例數為1例,反頜例數2例,開頜例數為1例,錯頜畸形發生率8.51%。
研究組齲病錯頜畸形發生率要低于觀察組(x2=6.437,p<0.05)。
3討論
齲齒主要是指牙體硬組織存在慢性破壞性疾病,齲病的發生主要是由于受到細菌等因素的影響。齲齒這一疾病的發生常常存在于嬰幼兒人群之中,齲病不僅發病機率高,發病時間,同時也會對嬰幼兒的口腔健康造成影響,讓嬰幼兒乳牙組織出現不同程度的破損。錯頜畸形同時也是嬰幼兒常見的空腔問題,反頜疾病的存在將會對嬰幼兒的面部美觀性帶來影響,同時對嬰幼兒的咀嚼功能造成印象。相關文獻研究資料指出,為了降低嬰幼兒口腔問題發生機率,需要利用早期護理干預工作,可提升早期護理干預成效,優化嬰幼兒的口腔健康狀態,有效避免嬰幼兒出現口腔疾病的發生,讓嬰幼兒得以健康成長。
嬰幼兒在出生兩個月后,家屬就需要幫助嬰幼兒養成良好的飲食階段,每次哺乳后利用小勺給孩子喂少量的白開水,繼而幫助嬰幼兒養成良好的口腔保護習慣。在飯后對嬰幼兒進行漱口護理,可有效減少嬰幼兒口腔食物殘留量,降低嬰幼兒的齲病發生機率。護理人員需要為不同階段的嬰幼兒制定一系列的護理方法,確保嬰幼兒能夠得到了健康的保健護理工作,幫助嬰幼兒樹立良好的口腔護理習慣。在瓶喂奶前,家屬需要先對其進行煮沸消毒,對于1歲的嬰幼兒需要利用指套牙刷對嬰幼兒進行刷牙,隨著嬰幼兒牙齒數量的增加,需要慢慢訓練嬰幼兒張口刷牙的意識。對于2歲的嬰幼兒需要及時幫其戒除含奶瓶樹膠的習慣,在每天晚上幫助指導嬰幼兒刷牙,待嬰幼兒的乳牙完全長出后,需要借助軟毛的牙刷、少氟藥膏進行清理,有效預防齲齒的存在。此外護理人員需要對于嬰幼兒的面頜畸形問題進行觀測,過早長出的牙齒極易受到假膜性念珠菌的破壞,增加嬰幼兒口腔黏膜疾病發生機率,需及時采取相應護理干預促使進行處理。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齲病發生情況要優于觀察組(p<0.05);研究組齲齲病病錯頜畸形發生率要低于觀察組(p<0.05)
總而言之,為了加強嬰幼兒的口腔健康程度,需要在口腔護理階段開展早期干預工作,繼而有效降低嬰幼兒的患齲機率,降低應用的面頜畸形發生機率。
參考文獻
[1]周敏.嬰幼兒手口專用濕巾在患者口腔護理中的應用[J].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2019,6(22):90+97.
[2]吳海英,賈麗華,宋亞軍,崔飛飛.四位一體口腔護理模式在門診嬰幼兒霧化吸入治療中的作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7,33(04):296-298.
[3]邵若蘅,關飛,王夢醒,趙麗萍,李岳華.社區嬰幼兒口腔健康狀況分析及干預[J].中國醫藥導報,2017,14(02):66-69.
吉林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13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