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珍 郭曦婷



摘 ?要:地鐵不僅是一種交通工具,更是一種城市文化。本文以城市文化為背景,對鄭州地鐵視覺形象的現狀和發展進行綜述,結合鄭州城市特色文化及城市形象概念,分析和闡述城市特色文化背景下鄭州地鐵的視覺形象設計應考慮的因素及存在的問題,進而探索鄭州地鐵視覺形象設計中的城市特色文化,以求促進鄭州城市特色文化的積極傳播與發展。
關鍵詞:城市特色文化;鄭州地鐵;視覺形象設計
一、鄭州城市特色文化背景
城市是人類社會中經濟、政治與文化的綜合載體。一座城市文化的發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其經濟水平、文化發展以及社會形態[1]。而城市形象是人們對于一座城市的文化認知及整體感受,是一座城市歷史與文化的象征。
鄭州作為歷史古城,名為“商都”,是商王朝時期的文化中心與政治中心。1950年,考古學家韓維周先生發現了“鄭州商城遺址”并報告文物部門。鄭州商城遺址又稱二里崗遺址,它的發掘,對于商代歷史和鄭州古文明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二里崗文化地處中原地帶,鄭州商城是二里崗文化的中心。
從地域上講,鄭州如今是河南省的經濟中心、文化中心與政治中心。河南,地處中原、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作為中原文化的發祥地,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華夏文明的主干與根脈,是華夏文明傳承與創新的重要基礎。“中原文化”是以河南為中心的地域文化,它有著根源性、原創性、包容性、開放性與基礎性,在中華文化系統中處于核心主體地位,對中華民族文明的發展有著推動性的影響[2]。
二、鄭州地鐵視覺形象識別系統設計
現如今,“形象設計”概念不僅僅應用于企業,還被應用在了多個領域,城市形象的規劃便可以參考形象設計這一理念。城市形象可以分為硬性印象(如建筑、交通等)和軟性印象(如城市發展理念、市民素質等)兩大部分[3]。鄭州地鐵作為城市文化的傳播窗口,其設計不僅影響整個城市形象,同時也是城市文化與城市精神的一種載體,對城市的發展以及城市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經調研,鄭州現已經建成地鐵1號線、2號線、5號線,目前其它線路的建設也正在進行中。
(一)鄭州地鐵標識設計
鄭州地鐵標識(如圖1左)由鄭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設計。標識以“中國、中州、中原”的“中”字為主體圖像,“中”代表著中原文化。“天之中、地之中”,河南地處中原,使用“中”字進行設計,充分顯示了鄭州的特點。
二里崗文化是中原一帶史前文明的代表之一,在鄭州二里崗遺址所出土的青銅器中,紋樣大多為獸面紋(如圖1右),獸面紋在青銅文化中為常見紋樣,裝飾性極強。鄭州地鐵標識結合鄭州二里崗文化,以夸張變形的裝飾性藝術手法將“中”字兩端進行變形,采用獸面紋的樣式給公眾帶來一種鄭州地鐵縱橫交錯的感覺,表現出了鄭州的城市活力以及勞動人民的創造力。
標識的色彩采用土黃色。黃色是中原土地的顏色,是中華民族的底色,是我們悠久歷史的文化象征。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黃色寓意為輝煌與收獲,是中國古代軍權與皇權的象征,是帝王才可以使用的顏色。鄭州作為文明古城,歷史悠久文化興盛,在黃河文明中占重要地位。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肥沃的黃土以及豐富的水資源養育著中華兒女。將鄭州地鐵標識以黃色呈現在大眾的視野中,展現了鄭州這座文明古城對于中原文化的重要性。
(二)鄭州地鐵色彩系統設計
一座城市中居民生活水平往往反映在當地城市的色彩塑造上,這種色彩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座城市的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4]。在鄭州地鐵的色彩設計中,考慮到地鐵所處的環境,當人們進入地下環境后難免產生壓抑感,為此,鄭州地鐵色彩的搭配以亮色為主要色彩。
鄭州地鐵1號線形象設計主題為“厚重中原,活力鄭州”,以“中國紅”為主色調,將歷史中原文化線與現代中原文化線相結合,既弘揚了古城歷史文明,又彰顯了現代城市的活力。
鄭州地鐵2號線的形象設計分別展現了陶、玉、漢字、石刻、青銅、陶瓷等6種文化元素,以“黃河黃”為主色調。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養育著歷代的中華兒女,中原文化一直是黃河文明的中心。
鄭州地鐵5號線的形象設計主題為“學習”,以“梧桐綠”為主色調,將河南省18個省轄市特色融入進來,吸取其他地域的精華,實現自身文化不斷發展,彰顯中原文化的包容性。
(三)鄭州地鐵形象基礎紋樣設計
商代青銅器紋樣在整個二里崗文化中占有著重要地位,對華夏文化的發展也有著深遠影響。在鄭州二里崗遺址出土的青銅器中,紋樣大多由獸面紋構成,是古人通過想象,運用夸張的表現手法將自然界的猛獸元素融合在一起繪制而成。神獸面部猙獰恐怖,裝飾感極強,是商代青銅器中的常見紋樣。
鄭州地鐵1號線、2號線以及5號線的車體裝飾中,應用了商代青銅器紋樣-獸面紋(如圖2),凸顯了鄭州的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從而展現城市文化的風貌,凝聚城市文化精神。同時,紋樣的運用增強了地鐵站內的美觀,也向大眾普及了傳統文化知識。
三、 鄭州地鐵公共空間設計
鄭州的地鐵迅速發展,越來越成為市民的主要出行方式,其公共空間視覺形象設計必然會受到大眾的關注,影響著公眾的心情。
(一)車體空間設計
地鐵車內的空間是一個封閉式的環境,從人們踏進列車直到達目的地的這段時間內,都是處于列車內的封閉環境中,此時乘客的注意力便會集中在列車內的設計。
在1號線的列車中,車內墻紙均采用與農作物相關的插畫,同時車體內的電視中時而會對鄭州的有名小吃進行宣傳,使乘客增加對鄭州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可促進經濟的發展。但是,鄭州地鐵2號線與5號線的車體空間設計相對于鄭州地鐵1號線,有一種索然無味的感覺,毫無視覺沖擊力(如圖3)。其實在公眾乘車的這段時間內,可以將有關于中原文化的影片以及有關于中原特色小吃的視頻等進行投放,在車體內嵌入與鄭州二里崗文化、商代青銅文化等相關的插畫或海報,在吸引公眾視野的同時使城市文化得到擴散與傳播,推動經濟的發展,給予城市更明確的定位。
我國臺灣地區的地鐵的車體空間設計多是與社會文化熱點相結合,例如:為了迎接即將舉行的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臺灣地鐵將自己的車體空間變身成各種體育賽場,其中包含以游泳為主題的空間設計(如圖4),其地面看似有水波紋,但走進會發現是一種裝飾設計。這種設計可以使乘客心情放松,并促進文化的傳播。與鄭州地鐵的車體空間設計相比,臺灣地鐵的車體空間設計則更加具有文化特色,給予乘客“坐車也是一種享受”的感覺。
(二)站廳壁畫設計
人們在等車的時候會觀看周邊的環境,壁畫對公共空間的裝飾,有許多成功的案例,它們既美化了環境又傳播了文化[5]。站廳的壁畫會在無形中與公眾形成溝通,起到調節乘客心情的作用。
地鐵1號線的壁畫設計包含著強烈的河南地域文化因素,“五彩祈福”是農業南路站的標志性符號,它的創作靈感來自于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地鐵2號線以二里崗站的“青銅文化”最具特色,它在一定程度上會引發公眾對二里崗文化的興趣。地鐵5號線將河南省18個省轄市特色融入進來,例如沙口路站的壁畫是洛陽龍門石窟及洛陽牡丹,契合了洛陽作為中國的八大古都、華夏文明發源地之一的地位(如圖5)。
四、導向系統設計
地鐵導向系統設計分為視覺傳達與環境設計兩大領域。視覺傳達關注于如何運用簡單的圖形符號來指明方向,環境設計則關注于材質、位置等表現因素[6]。地鐵導向系統共有五種,分別是:識別、方向、空間、說明及限制。這五大類型導向設計不僅要滿足本市一般乘客的需求,還要滿足殘障人、語言不通的外國人等。因地鐵的人流量巨大以及所處地下空間的原因,許多人會失去在地面的方向感,同時地下空間聲音嘈雜,影響人們的正常判斷,此時的導向視覺識別系統成為了判斷方向的主要依據。
鄭州地鐵的出口導向設計存在著問題。在1號線與2號線的出口導向設計(如圖6)中,ABCD四個出口未顯示在整體導向圖中,而是分開顯示,導向信息不統一且內容繁多,沒有導向重點,使乘客無法快速地進行準確判斷,從而拖延了時間,造成了地下空間的涌堵。在5號線的出口導向設計中,總體導向信息過于簡單,對于外地人來說,這樣簡單的導向信息會使其迷失方向。
市民在乘坐地鐵時,需要在短時間內根據導向做出路線選擇,因此,有規矩、有邏輯的地鐵導向系統才能使市民的出行更加便捷。導向設計雖為指明方向的工具,但可以在不失設計規范的基礎上適當增加趣味性,例如:賦予導向一些二里崗文化中的青銅紋樣、在出口導向的邊框中加入中原文化相關的圖形等,在指引市民乘坐地鐵的同時,精確城市定位,弘揚城市特色文化。
五、結語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市民選擇地鐵出行,也許沒有多少人會在乘坐交通工具的時候去專注地欣賞其裝飾,但是它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市民的情緒以及審美趣味。當前,公共交通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地鐵作為市民的主要出行手段,不僅僅是交通工具,也是展現城市特色文化的窗口。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地鐵的視覺形象設計將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帶給市民不同的文化體驗,推動當地文化的傳播。
參考文獻:
[1]陳麗.鄭州城市文化建設與對外傳播問題研究[J].決策探索(下),2019(1):81-82.
[2]楊光.中原文化特色在鄭州地鐵車站空間設計中的運用研究[D].鄭州:中原工學院,2013.
[3]羅先國.城市形象識別系統概要[J].裝飾,2002(12):6-7.
[4]魏東.城市色彩視覺識別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0.
[5]李匯龍,邵曉峰.敦煌壁畫中的榻[J].美術學報,2019(3):19-23.
[6]呂露.地鐵車站標識導向系統設計研究[D].上海:東華大學,2014.
作者簡介:胡艷珍,中原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視覺傳達設計系主任,河南省包裝技術協會會員。
郭曦婷,中原工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設計學、視覺圖形與形態設計。